-
公开(公告)号:CN102002927A
公开(公告)日:2011-04-06
申请号:CN201010528193.X
申请日:2010-11-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B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式泥石流排导槽。其结构包括用于排泄设计标准下的泥石流体的排导槽主槽,和用于排泄超设计标准的泥石流体的排导槽缓冲区;排导槽缓冲区位于排导槽主槽两侧,排导槽缓冲区的边界设有重力式挡土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充分利用排导槽主槽两侧危险性较高的区域(超排导槽主槽设计标准时的泥石流泛滥区)与排导槽主槽共同构成复式泥石流排导槽,不但能提高泥石流排导槽的排导能力,增强排导槽对两侧保护对象的防护能力,而且对于土地资源极度紧缺的山区城镇和集镇,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缓减人地矛盾,保障山区可持续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01718085A
公开(公告)日:2010-06-02
申请号:CN200910216148.8
申请日:2009-11-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调控排泄流量的堰塞湖处置方法及其应用。该方法步骤如下:在堰塞湖坝体上相对低洼的凹槽部位开挖排导槽;在堰塞湖库水排泄中期,对影响下切侵蚀发展的排导槽中巨石采取人工爆破或机械清除,保证排泄流量的稳定增长;在堰塞湖库水排泄后期,当排导槽中的库水排泄流量达到设定阀值时,向排导槽中放入人工结构体来稳定沟床,控制沟床的快速下切,发挥控流作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避免传统方法处置堰塞湖易出现“初期排泄效率低、后期排泄太快而难于控制”的现象,大大提高堰塞湖应急排泄效率,快速降低堰塞湖风险,从而最大程度降低上游淹没区的损失和下游威胁区的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267766A
公开(公告)日:2000-09-27
申请号:CN99114724.3
申请日:1999-03-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E02B3/00
Abstract: 单沟泥石流起动的控制方法,属于泥石流灾害防治技术领域。其特征是在泥石流形成区、沟脑处起动段的节点处,设置谷坊将沟道中松散土体分割成几部分,根据坡度来确定相邻两谷坊间的斜距,谷坊的高度大于松散土体底部水平饱和层高度,使沟道底坡度小于15°,从而减小驱动力,避免厚层松散土体底部水分饱和层结构强度降低并因较大坡度提供重力分力而破坏,导致出现松散土体起动并发展为泥石流。其工程量小,投资少,效益显著。
-
公开(公告)号:CN203684164U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申请号:CN201420053333.6
申请日:2014-01-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E02B3/1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特别大沟床纵比降山洪泥石流沟的阶梯-双潭结构型山洪泥石流排导槽。所述排导槽槽底包括若干全衬砌阶梯段和充填于上下游阶梯段之间的双潭段;阶梯段包括位于上游的上端齿槛、位于下游的下端齿槛、及连接上下端齿槛的全衬砌底板;双潭段包括位于上游的上潭、位于下游的下潭、及位于上下潭之间的潭间齿槛,上潭顶面与潭间齿槛顶面平齐,下潭顶面与下游阶梯段的最高处平齐;上潭采用刚性护底,其上依次铺设钢索网箱体和耗能块石;下潭采用刚性护底,其上铺设耗能块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阶梯-双潭结构调控山洪泥石流流速,控制山洪泥石流体对槽底的冲刷,保障正常排导功能发挥,减小后期维护费用。
-
公开(公告)号:CN204435329U
公开(公告)日:2015-07-01
申请号:CN201420701252.2
申请日:2014-11-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E02B8/0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泥石流拦砂坝溢流口。所述溢流口包括两侧边墙和设于两侧边墙间的底部溢流面;溢流口进口形状为矩形,进口宽度B1大于进口高度h1;溢流口顶面的宽度由进口到出口保持一致,均等于进口宽度B1;溢流口出口形状为梯形,出口顶部宽度等于进口宽度B1,出口底部宽度B小于出口顶部宽度;溢流面为曲面,溢流面的高程和宽度均沿进口向出口方向逐渐变小;边墙为扭面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使泥石流过坝后形成较长的泥舌,增大泥石流跌落点距坝脚的距离,减弱泥石流对坝后动床的冲刷程度,且结构体型简单,易于工程实用。
-
公开(公告)号:CN202256108U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申请号:CN201120287503.3
申请日:2011-08-0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测试土体渗透性能与沉降性能的设备。针对现有设备仪器无法满足泥石流土体沉降渗透性能测试试验需要,并且仪器造价高、操作复杂、不适宜推广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泥石流特殊土体渗透沉降性能测试的设备。本实用新型包括发生装置、沉降测量装置与支撑底座,发生装置包括底板为透水结构的沉降筒,沉降筒连接有压力测量装置,沉降筒采用硬性的透明材料制成;沉降测量装置通过支架固定,主要结构包括模拟降水器、沉降管与位移指示表,能够应用于对土体沉降特性的测试。产品特别针对泥石流测试需要设计,能够同时测试土体渗透特征与沉降特征,功能齐全,更能满足试验研究的需要。产品结构简单,造价经济、操作方便。
-
公开(公告)号:CN201695377U
公开(公告)日:2011-01-05
申请号:CN201020223262.1
申请日:2010-06-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E02B3/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的泥石流排导槽。其结构包括束流侧墙和置于其间、与其相连、配合使用的梯级防冲刷齿槛群,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由若干具有一定埋深的防冲刷齿槛组成、每两个梯级之间按一定间距分布;两个防冲刷齿槛在束流侧墙之间、相对排导槽中心线呈左右对称分布,共同构成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的一个梯级;泥石流排导槽宽度D大于2倍防冲刷齿槛在束流侧墙垂直方向上的横向长度B。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满足稀性泥石流到山区洪水的较宽变化流体排泄需求;能充分保持沟床内水生生物的上下联系,有利于沟道生态修复;能充分保障束流侧墙的稳定性,在沟床比降较小的情况下不易出现泥石流淤积,有利于长期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213597026U
公开(公告)日:2021-07-02
申请号:CN202022240924.2
申请日:2020-10-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E02D29/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泥石流安全防护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通用模块化泥石流冲击防护装置。本实用新型装置从外到内依次由复合陶瓷板、吸水缓冲层和纤维复合板基座组成,吸水缓冲层内设置吸水海绵和弹簧结构,能使泥石流中的水以一定流动阻力进入和排除本防护装置,从而分解了泥石流中流体对被防护结构的流体作用力,并能根据被防护结构形状和大小进行模块化组合拼接,通用性更强。
-
公开(公告)号:CN214271928U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2022242336.2
申请日:2020-10-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灾害治理技术,具体公开了一种具有发电功能的山洪泥石流拦砂坝。本实用新型拦砂坝上游设置有泥石流分流塔,其涡轮机滤水网和泥石流格栅能过滤分离水石,并且能利用其分离出的水进行蓄水,并利用高低势差使得该拦砂坝具有发电功能,并在泥石流分流塔两侧设置有固体物堆积区,能起到巩固坝肩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山洪泥石流拦砂坝不仅降低了山洪泥石流的灾害,还利用拦砂坝天然高差优势,进行发电供电,使得该拦砂坝具有一定的经济用途。
-
公开(公告)号:CN206311421U
公开(公告)日:2017-07-07
申请号:CN201621397200.6
申请日:2016-12-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IPC: G01N3/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杂应力下岩石节理超声实验装置及其控制系统,包括刚性框架,在刚性框架内部有实验空间,其底部滑动设置水平滑移承压板,水平滑移承压板上依次刚性连接测力计、轴向超声振动换能器、切向超声振动换能器和轴向加载块,刚性框架顶部安装轴向液压驱动器,轴向液压驱动器活塞端部依次刚性连接测力计、轴向超声振动换能器、切向超声振动换能器和轴向加载块;刚性框架的正面、背面、左面和右面各自水平安装一组切向液压驱动器,切向液压驱动器活塞端部连接切向加载活塞,切向加载活塞另一端依次刚性连接测力计和切向加载块。本实用新型能够模拟在地下岩体中节理面的应力场状态,并进行超声动力实验。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