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248838A
公开(公告)日:2022-10-28
申请号:CN202211154659.3
申请日:2022-09-22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F16/29 , G06F16/2458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雨水收集系统空间布置优化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采集预定区域的降雨数据和空间数据;基于所述降雨数据和空间数据确定雨水收集系统的实施地点;基于降雨数据获取历史小时降雨时间序列,并根据历史小时降雨时间序列构建降雨情景;计算各个降雨情景的发生概率,计算该降雨情景下预定区域的径流量;获取预定区域的需水数据,构建显示需水量空间分布的需求图,计算需水量;构建雨水收集系统空间布置优化模型并求解,并将结果展示给用户终端。本发明大大提高了布置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同时能够进行直观展示。
-
公开(公告)号:CN115238527A
公开(公告)日:2022-10-25
申请号:CN202211148491.5
申请日:2022-09-21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0 , G01F17/00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雨水收集系统存储容积测定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采集并分析预定数量个雨水收集系统存储容积测定方法,构建雨水收集系统水箱容积确定方法集合;从雨水收集系统存储容积测定方法中提取特征输入参数和特征约束条件,并基于特征输入参数和特征约束参数构建决策参数集合;建立决策参数集合与雨水收集系统存储容积测定方法的映射关系;构建存储容积测定方法的决策模块,根据当前场景数据筛选决策参数,并通过该决策模块输出决策状态;基于推荐状态查找与决策参数对应的存储容积测定方法,并采用该方法计算雨水收集系统的存储容积。本发明能够更好地计算雨水箱容积的计算方法,从而确定特定情况下哪种测算方法最优。
-
公开(公告)号:CN112906285B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110282279.7
申请日:2021-03-16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5 , G06F30/28 , G06K9/62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湖水系动力重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方法包括获取预定水域的动力特性,以该动力特性对该预定水域内的所有河流进行聚类、得到各个类;对动力特性不同的各个类分别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在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完成的基础之上,构建动力匹配多目标优化模型和布局优化模型,并分别对其求解。本发明用于定量描述河湖水系水安全适配程度,通过对河流进行系统聚类,得到动力特性不同的多个类,各个类包含动力特性相似的若干条河。以类为单位描述河流动力的空间差异性,对动力特性不同的各个类分别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然后基于其空间分布格局总结概括空间分布的位置规律。
-
公开(公告)号:CN107730110B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1710945558.0
申请日:2017-10-12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太湖流域管理局水利发展研究中心
Abstract: 一种流域防洪‑供水‑水环境改善综合调度评估技术方法,属于环境与生态水力学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1)构建流域防洪、供水、水生态环境改善调度指标;(2)建立各调度指标计算方法,确立各调度指标评估标准;(3)结合流域不同水情期调度目标,以层次分析法获取不同水情期流域综合调度指标权重;(4)形成流域不同水情期防洪‑供水‑水生态环境改善多目标综合调度评估体系。该技术方法综合考虑流域防洪、供水以及水生态环境改善调度的评估,调度指标数据易于获取,评估标准等级分为优、良、中、差、劣,指标权重客观反映多目标调度关系。本发明可为流域综合调度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评估方法,利于推广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1524035B
公开(公告)日:2021-05-14
申请号:CN202010402856.7
申请日:2020-05-13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向平原城市河网水环境改善的水动力调控阈值确定方法,基于泥水界面的临底流速与切应力作用机理,建立扰动强度与实际河道表面流速的关系,提出以抑制平原城市河道底泥快速释放为准则的水动力调控上限阈值范围;首次采用最小水环境容量理论,考虑河道沿程点源污染、面源污染、直接入河的粉尘污染、底泥污染物释放、河道水体自净、水生植物吸收等多种影响河道水质的因素,利用总体达标方法推导了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水动力调控下限阈值计算公式。根据提出的平原城市水动力调控阈值确定方法,可以判定平原城市实际水动力调控的合理流速范围,为改善水环境的水动力调控流速合理取值提供依据,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水环境改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2184070A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申请号:CN202011172602.7
申请日:2020-10-28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协同生态流量需求的梯级水电站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法及实现该方法的系统,其中所述方法通过分析水‑能源‑环境之间的纽带关系,构建水、能源、环境一体化的耦合分析系统,进一步针对西南水电的特点,分析以水为串联主线的协调技术,通过步骤一、获取分析源数据;步骤二、根据源数据计算河道生态流量;步骤三、建立梯级调度目标函数、分析优化约束条件;步骤四、建立智能求解算法模型,进一步对梯级调度方法进行优化;步骤五、确定多目标决策的最佳协调解。其中,结合智能进化算法实现对数据的优化选择,在政策的制定及梯度调度方面提供了最优方案制定的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0348121A
公开(公告)日:2019-10-18
申请号:CN201910624424.8
申请日:2019-07-11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电系统应对径流变化适应性调控与评价方法及系统,属于水利工程的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根据水力联系、电力联系概化水电系统;构建面向适应性调控的水电系统多目标联合调度模型;构建适应性调控策略体系与调控方案;采用水电系统多目标联合调度模型模拟不同调控方案;求解模型,分析调控机制、评价调控效果。本发明以数学的形式将水电系统进行概化,实现从现实际情况到数学表达的映射,根据水电系统的调度任务,确定目标函数、约束条件,构建起面向适应性调控的水电系统多目标联合调度模型,构建适应性调控策略、制定适应性调控方案,采用智能算法求解模型,分析调控机制、评价调控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8371133A
公开(公告)日:2018-08-07
申请号:CN201810383793.8
申请日:2018-04-26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现场模拟及防控水生生物在管路内壁吸附的实验装置及方法,属于生态水力学领域。通过在实验场地安装本实验装置,可模拟该水域水生生物在实验管路内壁的生长、吸附特性,并检验测试药剂对水生生物管路内壁生长、吸附作用的抑制效果。本装置主要包括提供实验用水的供水系统、稳定水流的前池、进行实验的实验管路、稳定管路出口水流的尾水池、测量实验管路流速及实验管路前后压差的测控仪器、添加测试药剂的加药系统、排泄实验用水的泄水管路等。本发明中,特别地,2根实验管路设置静态混合器,并由加药系统向实验管路水流输送测试药剂。本发明的使用方法简便、实用、可靠,可以推广至水生物生长习性及对其抑制措施的模拟实验。
-
公开(公告)号:CN108005039A
公开(公告)日:2018-05-08
申请号:CN201711241863.8
申请日:2017-11-30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02B8/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设置于泄槽的消能工结构,该系统由泄槽、消力池、透空齿坎及通气孔组成。透空齿坎设置于泄槽末端的消力池最高水位以上位置,由长齿坎和短齿坎组成并呈横向相间设置。透空齿坎将泄槽底流转变为波状挑流进入消力池,使得齿坎前连续均匀底流水体经过透空齿坎后形成横向分布的“~”状水股入水,此消能工将传统的消力池内底流水跃消能方式转变为“挑流消能+面流消能”、“挑流消能+淹没水跃消能”的混合消能方式。改善了消力池流态,增加了消力池消能率,减小了水跃消能流态对下游水位的依赖性,可有效缩短消力池长度。此外,透空齿坎后形成的掺气空腔,不仅可以减小消能工本身发生空化空蚀破坏的可能性,还可以进一步为泄槽底板及消力池通气提供气源,对安全和消能均有利。
-
公开(公告)号:CN105220662B
公开(公告)日:2017-11-21
申请号:CN201510696635.4
申请日:2015-10-23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E02B8/06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燕尾坎+贴坡”掺气方法及结构,主要解决小底坡、低Fr数泄水流道掺气空腔积水,掺气效果差的难题。掺气结构主要由“燕尾”挑坎、下游贴坡及连接段组成。在常规二维连续直线挑坎末端开V型缺口(形似燕尾,故称其为燕尾坎),调整坎顶水舌抛射角度和坎后水舌落点分布,有利于统一射流冲击角;在小底坡上水舌落点处设置一较陡贴坡,使得射流冲击角在产生回溯水流的临界值之内,可消除底板水舌落点处产生的回流积水;贴坡上游端与上游挑坎通过连接段衔接,一般为平坡或正坡。燕尾坎、贴坡、连接段三者之间通过不同衔接方式构成完善的体系。本发明结构简单、耐空化空蚀、通用性强,掺气空腔大、稳定、无积水。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