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498190A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2010209682.2
申请日:2020-03-23
IPC: B60N2/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主车辆和旋转自主车辆的座椅的方法。自主车辆可以包括:多个座椅,可旋转地设置在车辆的车辆地板上;控制台装置轨道,设置在多个座椅之间并沿着其纵向方向延伸;以及控制台装置,安装在控制台装置轨道上,并且被配置为沿着控制台装置轨道在多个座椅之间滑动,控制台装置经由旋转轴安装在控制台装置轨道上以可相对于控制台装置轨道绕旋转轴旋转,其中,当控制台装置在座椅的旋转期间沿控制台装置轨道滑动并相对于控制台装置轨道旋转时,防止了座椅和控制台装置的干扰。
-
公开(公告)号:CN112072166A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2010080459.2
申请日:2020-02-05
IPC: H01M10/0562 , H01M10/0565 , H01M10/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具有改进柔性和强度的固体电解质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方法。还公开了包括该固体电解质复合材料的电化学装置。固体电解质复合材料包括基质和纤维聚合物,所述基质包括固体电解质,所述纤维聚合物与基质位于同一层并分布在所述基质中,并且通过以下方法制造固体电解质复合材料:制备包括聚合物材料的第一溶液,制备包括固体电解质的第二溶液,通过电纺丝第一溶液生产纤维聚合物并且同时通过电喷射第二溶液从而获得配置为使固体电解质负载在纤维聚合物之间的结构,以及压实所述结构。
-
-
公开(公告)号:CN107346819A
公开(公告)日:2017-11-14
申请号:CN201611077846.0
申请日:2016-11-30
Applicant: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4/13 , H01M4/139 , H01M4/04 , H01M10/056 , H01M10/0525 , H01M10/058 , B82Y30/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0407 , H01M4/0435 , H01M4/133 , H01M4/362 , H01M4/583 , H01M4/623 , H01M4/624 , H01M10/052 , H01M10/0525 , H01M10/0562 , H01M2004/021 , H01M2220/20 , H01M2300/0068 , H01M4/13 , B82Y30/00 , H01M4/0404 , H01M4/139 , H01M10/056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固态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全固态电池包括:集电器,所述集电器包括电极混合物,所述电极混合物包含活性材料、导电材料、粘结剂和纳米固体电解质;以及复合电极,所述复合电极包括微胶囊。电极混合物以浆料形成,微胶囊配置成将浆料涂布在集电器上。通过根据本发明的全固态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在电极中的孔或中空空间可以在滚压过程中用纳米固体电解质填充,使得电极的离子传导性可以改进。而且,微胶囊的固体电解质层可以在滚压过程中破裂或损坏,使得纳米固体电解质可以在孔之间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07293777A
公开(公告)日:2017-10-24
申请号:CN201610827583.4
申请日:2016-09-14
Applicant: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10/0525 , H01M10/05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673 , H01M4/8668 , H01M10/052 , H01M2220/20 , Y02E60/122 , H01M10/0525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锂二次电池,其包括:正电极集流器,其包括正电极材料混合物;负电极集流器,其包括负电极材料混合物,并且层叠在正电极集流器上;隔板,其设置在正电极集流器和负电极集流器之间;以及复合导电材料,其涂覆在面向正电极集流器的隔板上。
-
公开(公告)号:CN206297629U
公开(公告)日:2017-07-04
申请号:CN201621297063.9
申请日:2016-11-30
Applicant: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7 , B62D25/025 , B62D29/005 , B62D29/041 , B62D65/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振单元和构件连接结构,所述减振单元可以包括:增强部件,其由复合材料制成并具有板形,其两个相对的端部连接至内板从而将内部空间划分为毗邻外板的分离空间和毗邻内板的分隔空间,所述增强部件具有联接突部,所述联接突部从增强部件的内表面朝向内板突出;减振部件,其由复合材料制成并具有联接凹部,所述联接凹部形成在所述减振部件的第一侧以接收联接突部以在分隔空间内连接至增强部件,所述减振部件的相对侧连接至内板的内表面并由内板支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