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693973B
公开(公告)日:2012-03-28
申请号:CN200910196569.9
申请日:2009-09-27
Applicant: 上海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3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波烧结制备Nd-Mg-Ni储氢合金的方法及其装置,属金属功能材料储氢合金制备工艺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按化学计量比称取钕粉,球形雾化镁粉和镍粉,三者的化学计量比为1.5∶17∶0.5;将上述三种原料进行混合,然后将混合粉末在压片机一定压力300~900MPa下进行压片。将压片样品放置于微波管式炉中,抽真空后通入纯度为99.999%的惰性气体进行保护,然后开启微波电源,将样品升温至580~700℃,保温10~65min,然后再降至室温,经烧结得Nd-Mg-Ni合金;再经活化过程,在300℃下和40MPa氢气压力下吸氢,最终得到储氢合金。本发明的方法制备Nd-Mg-Ni储氢合金具有较高的吸放氢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1429598B
公开(公告)日:2010-12-15
申请号:CN200810203955.1
申请日:2008-12-04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La-Mg-Ni基AB3型贮氢合金的方法,属于功能金属合金材料和粉末冶金工艺技术领域。该方法主要步骤如下:首先采用熔盐法制备非化学计量比的中间合金La2Mg;然后在手套箱中将其机械粉碎后与Ni、Co或Cu粉中的一种或两种按AB3的组成比例混合,采用预球磨工艺将所述原料混合均匀;混合好的原料粉经200~500MPa压力压成Φ15mm×(3~5)mm的圆饼;然后在0.5MPa氩气气氛下进行烧结,烧结工艺参数为:加热速率10~30℃/min,烧结温度为610~850℃,保温2~4h,随后随炉缓慢降至室温,即可得La-Mg-Ni基AB3型贮氢合金。本发明方法制得的贮氢合金具有活性高、成分均匀、电化学容量高、动力学性能好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1429599A
公开(公告)日:2009-05-13
申请号:CN200810204031.3
申请日:2008-12-04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场下烧结制备La-Mg-Ni基AB3型贮氢合金的方法,属于金属功能材料和粉末冶金技术领域。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将La、Mg金属粉或熔盐法制备的中间合金La2Mg与Ni、Co或Cu粉中的一种或两种按AB3的原子摩尔质量比例混合后采用适当工艺预球磨;球磨混合的原料粉经200~500MPa压制成Φ15mm×(3~5)mm的圆饼后放入自制高压反应釜中,反复抽真空后充入0.5MPa氩气;将高压釜置于1~8T稳恒强磁场中加热至610~850℃进行烧结,缓慢降温后可得La-Mg-Ni基AB3型贮氢合金。本发明方法制备的材料具有活性高、成分均匀且杂质含量低等优点。电化学及PCT测试发现该贮氢材料容量高,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335717B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111348398.4
申请日:2021-11-15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H01M10/0567 , H01M10/0525 , H01M10/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电压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及其应用,添加剂包括异氰酸酯类、氟代醚类和芳香类化合物,其制备得到的电解液可适用于充电截止电压在4.0~4.8V之间的高压锂电池体系。通过添加剂顺序氧化行为,在正极材料表面形成双层界面膜,内层为耐高压的酰胺化合物膜,外层为超刚性的聚芳香类化合物膜。此双层膜不仅耐高压,还可以抑制正极材料体积形变和对界面膜的撕裂,从而有效提高锂电池的高电位循环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299689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474051.1
申请日:2024-04-19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H01M10/42 , H01M10/058 , H01M10/052 , H01M10/056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化学处理原位形成含Li‑Bi合金保护层,以Bi‑TFSI和基础电解液作为原料配制Bi‑TFSI电解液后,立即组装电池并立即以小电流条件下进行电化学处理,即可原位形成LiBi‑ER;其成分包含Li‑Bi合金、LiF、TFSI‑、ROCO2Li和Li2CO3;厚度为5‑10微米,杨氏模量为6.0GPa,阻抗稳定在24‑28Ω。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含铋电解液的准备;2,基于电化学处理原位形成含Li‑Bi合金保护层。在小电流条件下稳定循环电压为0.01V,稳定循环1000h;在1C条件下,首周放电容量为140‑145mA h/g,稳定循环300周,300周时的放电容量为95‑100mA h/g,容量保持率为68‑70%。
-
公开(公告)号:CN117558968A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311601212.0
申请日:2023-11-28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H01M10/0525 , H01M4/62 , H01M10/0565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双层电解质和添加剂的固态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该固态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材料、正极侧电解质、介质、负极侧电解质和负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采用在正极极片表面涂覆含锌添加剂,该含锌添加剂包括锌盐和含氟锂盐,所述正极侧电解质采用双层电解质,该双层电解质包括基体电解质和含氟电解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效抑制金属氟化物的漂移扩散,提高了电池的高压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974037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310023327.X
申请日:2023-01-09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水热反应工艺制备核壳结构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方法,将表面活性剂、螯合剂碳源材料混合搅拌制成混合液,再将锂源、铁源、磷源混合,形成磷酸铁锂的前驱体,再将磷酸铁锂前驱体逐滴加入到混合液中,进行水热反应;将所得产物置于惰性保护气体氛围下进行热处理,最终得到完整碳包覆磷酸铁锂的正极材料。所制得的材料颗粒具有非常典型的核壳结构,其中内核为结晶度非常高的磷酸铁锂,外壳是完整碳包覆层。该材料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本发明提高了产物的纯度;表面活性剂与螯合剂具有结构导向的作用;完整碳包覆层的增强磷酸铁锂的导电性,提高其电化学性能。本发明方法具有成本低,耗能少,周期短,易大规模生产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451643B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110658688.2
申请日:2021-06-15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H01M10/056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酰胺基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原位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以异氰酸酯衍生物、小分子量羟基有机单体、高分子聚环氧乙烷PEO、锂盐和表面成膜添加剂为主要原料,溶于溶剂,搅拌混合,获得均匀浆料;然后混合浆料涂覆在固态电池的正极材料表面,形成浆料膜;再将涂覆浆料膜的正极材料加热至浆料膜固化成固体膜,得到与正极材料表面紧密结合的酰胺基复合固态电解质。将所制备的酰胺基复合固态电解质膜与固态电池正极材料表面结合,组装得到二次锂离子固态电池,适用于工作电位≥4.3V vs.Li+/Li,工作温度不高于40℃的条件。本发明方法工艺较为简单,能从根本上解决PEO在高电压电池中的分解的问题,从而提高电池的稳定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652819B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010926611.4
申请日:2020-09-07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H01M10/058 , H01M10/0562 , H01M10/056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场诱导取向制备固态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的模具,属于锂或钠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底座,设置为一导电圆盘,其上表面开有一圆槽,其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极;水平调节螺母,设置在下底座的底部,用于调节下底座的水平;水平仪,其与下底座相连接;绝缘环、绝缘垫片、平面导电极、上底座;及采用该模具制备固态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的方法。通过对无机离子导体部高压电场,无机离子导体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发生极化,从而产生力矩使无机离子导体沿电场方向取向;形成快速Li+或Na+传输通路均具有明显优势,可显著提高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在60℃可达到10‑4S·cm‑1量级。
-
公开(公告)号:CN109638352B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1811387352.1
申请日:2018-11-21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H01M10/0567 , H01M10/0525 , H01M10/4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环酰胺‑异氰酸酯的组合物及其应用。该组合物的主要组成及质量百分含量为:环酰胺类化合物0.5~90%,异氰酸酯类化合物0.01~45%所述的环酰胺化合物的结构式为:其中R1~4各自独立为氢、卤素、羟基、氨基或含碳原子数不大于12的直连或支链烷基;所述的异氰酸酯化合物的结构式为:,其中R为碳原子数不大于20的直连或支链烷基。采用基于环酰胺‑异氰酸酯化合物构成的负极成膜添加剂组合,在锂金属表面生成一层稳定的联酰胺界面层,降低界面阻抗的同时可以抑制大电流下锂枝晶的生成。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