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728109A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11664864.9
申请日:2023-12-06
IPC: H01M50/446 , H01M50/4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铸膜液、锂电池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锂电池技术领域。该铸膜液包括水溶性聚合物、无机粉体、第一溶剂以及表面活性剂。锂电池复合隔膜由铸膜液通过凝固浴制备而得。其制备方法采用非溶剂诱导相转化,工艺流程简单,且适合大规模生产以及商业化应用。制造出的锂电池隔膜具有热稳定性强,离子电导率高且具备调节锂离子均匀沉积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839092B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111001305.0
申请日:2021-08-30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H01M10/056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掺杂正极金属盐‑锂盐复合添加剂及其应用,采用可掺杂正极的Mg2+、Na+、K+、Al3+、Zn2+、Ni2+、Cu2+、Ca2+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该金属盐添加剂的金属阳离子。本发明克服了现有固态电解质的不足,通过将可掺杂正极金属盐添加剂引入正极和电解质界面,形成含金属氟化物的CEI界面;同时将可掺杂正极金属元素掺杂到LCO的Li位,抑制不利相变,提高正极材料的电子导电率和晶格稳定性,在充放电中明显提升了电池的耐高压性能,长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6315166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211574592.9
申请日:2022-12-08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H01M10/42 , H01M10/0567 , H01M10/058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同时添加腈类和芳香类化合物的正极保护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组装锂电池:进行锂电池组装,其中,锂电池的电解液为同时添加腈类化合物和芳香类化合物作为添加剂的电解液;原位生成正极保护膜:将组装好的锂电池在0.01‑1C倍率条件下充电至4.6‑4.7V,实现正极保护膜的原位形成,形成锂电池的正极。腈类化合物的添加量为0.1‑5wt.%,所述芳香类化合物的添加量为0.01‑1wt.%。所得正极保护膜具有耐高电压达到4.5‑4.8V,杨氏模量为20‑30GPa。本发明马采用的电解液添加剂的方法在正极表面形成稳定且刚性的保护层,该方法简单,成本低,易于规模化应用。本发明所形成的正极保护膜,能大大提高高电压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0931850B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1911130692.0
申请日:2019-11-19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H01M10/056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硅氧烷复合电解质、其应用及其制备方法,该固态电解质体系由氨基‑硅氧烷有机单体、高分子聚合物及锂盐组分,通过氨基‑硅氧烷有机单体水解缩合,在电极材料表面原位聚合固化形成。本发明可使固态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大于1×10‑4S cm‑1,并使其相应的固态电池可在室温下工作。本发明复合固态电解质在电极表面原位聚合生成,不需要压片等工艺,具有高环保、低能耗、低成本等优势;本发明复合固态电解质制备方法简单,工艺成熟,易于操作。本发明的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体系适合工业应用,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9599593B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1811387353.6
申请日:2018-11-21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H01M10/058 , H01M10/056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复合电解质的固态电池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的具体步骤为:a.在电极表面涂覆有机‑无机复合导电材料预聚物A并固化;b.在上步骤a所得电极的电解质层表面继续涂覆对有锂稳定作用的有机电解质层B并固化;c.利用锂金属或含锂金属的材料为负极,与步骤b所得的电极组合装配为固态电池。由于多组分复合,降低了电解质的结晶度,提高了电解质的室温电导率;在正负极分别由耐高压/对锂稳定组分构成,拓展了本电解质的电化学窗口;无机物的加入,提高了电解质的机械强度。因此,应用本发明的固态电解质的室温固态锂离子电池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在便携电子器件、动力储能等领域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3839092A
公开(公告)日:2021-12-24
申请号:CN202111001305.0
申请日:2021-08-30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H01M10/056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掺杂正极金属盐‑锂盐复合添加剂及其应用,采用可掺杂正极的Mg2+、Na+、K+、Al3+、Zn2+、Ni2+、Cu2+、Ca2+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该金属盐添加剂的金属阳离子。本发明克服了现有固态电解质的不足,通过将可掺杂正极金属盐添加剂引入正极和电解质界面,形成含金属氟化物的CEI界面;同时将可掺杂正极金属元素掺杂到LCO的Li位,抑制不利相变,提高正极材料的电子导电率和晶格稳定性,在充放电中明显提升了电池的耐高压性能,长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7181001B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1710480446.2
申请日:2017-06-22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H01M10/0567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电解液及其应用,采用改进的类碳酸丙烯酯添加剂体系及其组成的电解液,由类碳酸丙烯酯化合物A以及二异氰酸酯类有机物B两种成分组成锂离子二次电池电解液添加剂体系,利用和PC结构相似的碳酸丙烯酯类衍生物来代替PC参与添加剂组成,本发明有效提高了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并改善了电池的其他高电位电化学性能,且对石墨负极无不良影响;本发明的电解液添加剂体系成分清晰,制备方法简单,适合工业应用,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0098407A
公开(公告)日:2019-08-06
申请号:CN201910315448.5
申请日:2019-04-19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H01M4/587 , H01M10/054 , C01B32/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基储钠负极材料、其应用及制备方法,碳基储钠负极材料采用生物质基硬碳材料制成,硬碳的层间距不低于0.37nm,该硬碳层间距远大于石墨层间距,形成钠离子的脱嵌空隙结构,实现可逆地储存钠离子。生物质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含有茶多酚和多羟基醛/酮生物质原料进行清洗;然后真空干燥清洗后的原料;再将干燥后的原料研磨粉碎得到前驱体颗粒;然后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前驱体颗粒进行高温碳化处理,冷却即得碳基储钠负极材料。本发明选择生物质材料进行上述工艺处理,原料来源广泛、环境友好,所得硬碳负极材料具有优良的钠嵌入和脱出能力,循环稳定性好,可逆比容量高。
-
公开(公告)号:CN109599593A
公开(公告)日:2019-04-09
申请号:CN201811387353.6
申请日:2018-11-21
Applicant: 上海大学
IPC: H01M10/058 , H01M10/056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复合电解质的固态电池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的具体步骤为:a.在电极表面涂覆有机-无机复合导电材料预聚物A并固化;b.在上步骤a所得电极的电解质层表面继续涂覆对有锂稳定作用的有机电解质层B并固化;c.利用锂金属或含锂金属的材料为负极,与步骤b所得的电极组合装配为固态电池。由于多组分复合,降低了电解质的结晶度,提高了电解质的室温电导率;在正负极分别由耐高压/对锂稳定组分构成,拓展了本电解质的电化学窗口;无机物的加入,提高了电解质的机械强度。因此,应用本发明的固态电解质的室温固态锂离子电池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在便携电子器件、动力储能等领域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8428953A
公开(公告)日:2018-08-21
申请号:CN201810104233.4
申请日:2018-02-02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用于锰基水系电化学储能器件材料的添加剂及其应用,添加剂为含有端链为芳香环或芳香环衍生物的酰胺基化合物,添加于电极和/或电解液中,可明显的提高锰基水系储能电池的容量和循环性能。本发明添加剂,与现有的电池制备体系符合很好,不需要更换电解液、薄膜、正极材料、外壳;本发明的使用方式简单易行,适合工业应用,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