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艺管道泄漏率试验的流道模拟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8447571A

    公开(公告)日:2018-08-24

    申请号:CN201810443979.8

    申请日:2018-05-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C17/002 G21C17/0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工艺管道泄漏率试验的流道模拟装置,在流道第一主体组件和流道第二主体组件之间设置有两个垫片,垫片将流道第一主体组件和流道第二主体组件分开一间隙,且垫片将所述间隙的侧面封堵。两个垫片与流道第一主体组件和流道第二主体组件共同围成一模拟裂缝流道;流道第一主体组件和流道第二主体组件通过与垫片接触组装连接在一起,并用两组螺栓夹紧。本发明在流道侧面增加了左垫片、右垫片,防止焊接连接造成流道侧面缝隙张开而导致的流道形状的改变,保证了试验过程中流道模拟装置能始终符合预设的流道尺寸和形状的要求。本发明可以通过改变垫片的厚度来调节模拟裂缝流道的张开位移,实现了模拟裂缝流道的张开位移可以调节。

    一种核工艺管道非线性抗震约束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8561497B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1810414759.2

    申请日:2018-05-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核工艺管道非线性抗震约束装置,包括中轴杆部件;弹性件;以及内止挡套筒;其中,所述中轴杆部件经配置以朝着靠近所述内止挡套筒的方向移动,进而压缩所述弹性件,止回插销锁住所述被压缩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反弹力由所述止回插销传递到所述内止挡套筒上;以及所述中轴杆部件经配置以朝着远离所述内止挡套筒的方向移动,通过传动杆部件把所述止回插销提升,以使压缩的所述弹性件解锁。本发明提供的核工艺管道非线性抗震约束装置,在非地震时不限制管道位移;在地震时,能够限制管道系统由地震载荷作用导致的位移,并减弱地震载荷通过厂房结构传递给管道系统,进而达到管道系统抵抗地震载荷作用的目的。

    一种核电厂疲劳监测和寿命评估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991884A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911221098.2

    申请日:2019-12-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电厂疲劳监测和寿命评估系统,包括系统硬件、系统平台、计算程序、系统数据库,所述系统硬件由系统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备份服务器、网络交换机组成,所述系统平台由人机交互界面和系统管理服务系统组成,所述系统管理服务由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参数显示、数据检索、趋势显示、报表制定、参考资料、系统管理组成,所述计算程序由测点筛选、NCR()评估、温度场解析解、应力场解析解以及测试验证组成。本发明的监测范围广,覆盖核岛一回路全部主设备、主要管道,系统创新的实现了“不增加硬件仪表测点”,通过模型推导的方法,来获得关注位置的温度状态,这样确保了老电厂在应用时,最小的改造和最高的效率。系统创新的考虑了压水堆冷却剂环境对金属疲劳的影响,满足核安全局对电厂装料许可证的要求。

    一种核工艺管道非线性抗震约束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8561497A

    公开(公告)日:2018-09-21

    申请号:CN201810414759.2

    申请日:2018-05-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04 F16L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核工艺管道非线性抗震约束装置,包括中轴杆部件;弹性件;以及内止挡套筒;其中,所述中轴杆部件经配置以朝着靠近所述内止挡套筒的方向移动,进而压缩所述弹性件,止回插销锁住所述被压缩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反弹力由所述止回插销传递到所述内止挡套筒上;以及所述中轴杆部件经配置以朝着远离所述内止挡套筒的方向移动,通过传动杆部件把所述止回插销提升,以使压缩的所述弹性件解锁。本发明提供的核工艺管道非线性抗震约束装置,在非地震时不限制管道位移;在地震时,能够限制管道系统由地震载荷作用导致的位移,并减弱地震载荷通过厂房结构传递给管道系统,进而达到管道系统抵抗地震载荷作用的目的。

    一种非标支吊架自动化力学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569348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110764044.1

    申请日:2021-07-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非标支吊架力学分析技术相关领域,具体为一种非标支吊架自动化力学分析方法,本发明突破了传统核电非标支吊架的分析方式,将分析模型的人工建模变成自动化建模,并实现了自动分析评价和报告编写,覆盖了模型转换‑参数设置‑计算求解‑规范评定‑报告编写全过程,实现了力学分析的一键式自动化,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工程师能够从繁杂的建模中解放出来,可专注于分析结果评价和结构优化;本发明的应用,为支吊架力学分析效率提升、流程自动化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在保证文件质量的同时节省了可观的经济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本发明不仅可应用于核电领域,也可根据场景进行定制修改,适用于其他需要支吊架力学分析的行业。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