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553511B
公开(公告)日:2012-01-11
申请号:CN200780043329.4
申请日:2007-10-15
Applicant: 东丽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01F6/18 , C08F20/44 , D01F6/54 , D01F9/22 , Y10T428/29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丙烯腈类聚合物,所述聚丙烯腈类聚合物含有以丙烯腈为主要成分的聚合物,满足选自下述[a]~[d]中的至少一种条件。[a]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的Z平均分子量(Mz)为80万~600万、多分散度(Mz/Mw)(Mw表示重均分子量)为3.0~10.0。[b]采用GPC法测定的Z+1平均分子量(Mz+1)为300万~1000万、多分散度(Mz+1/Mw)为6.0~25.0。[c]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多角度激光光散射光度计法测定的Mzm为40万~100万、多分散度(Mzm/Mwm)为3.0~10.0。[d]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多角度激光光散射光度计法测定的Z平均回转半径(Rz)为25~45nm、与重量平均回转半径的比(Rz/Rw)为1.3~2.5。
-
-
公开(公告)号:CN114402038B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080061611.0
申请日:2020-08-27
Applicant: 东丽株式会社
IPC: C08L101/00 , C08K7/06 , D01F9/22
Abstract: 树脂组合物,其包含碳纤维和热塑性树脂,碳纤维的拉伸弹性模量E为350~500GPa,拉伸弹性模量E(GPa)与线圈断裂负荷A(N)满足A≥‑0.0017×E+1.02的关系。提供在注射成型中对复杂形状的构件的成型性高且可得到弯曲弹性模量及耐冲击性优异的成型品的树脂组合物。
-
公开(公告)号:CN110832127B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1880041611.7
申请日:2018-06-28
Applicant: 东丽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碳纤维束是满足规定的丝束弹性模量、规定的丝束强度、规定的结节强度、和规定的平均单纤维直径,并且在使测试长度为10mm而实施了单纤维拉伸试验时,在回收的断裂面存在大小为50nm以上的缺陷的概率为规定的比例的碳纤维束。这样的碳纤维束适合如下获得:使用具有规定的过滤精度和滤材目付的过滤器滤材,将由聚丙烯腈共聚物溶解于溶剂而成的纺丝溶液,在使过滤速度为规定条件下将纺丝溶液进行了过滤后,将该过滤后的纺丝溶液进行纺丝而获得碳纤维前体纤维束,将所得的碳纤维前体纤维束在氧化性气氛下以适当的温度廓线进行热处理直到变为规定的密度为止而获得了耐燃化纤维束后,将该耐燃化纤维束在非活性气氛下在规定温度下进行热处理,从而获得。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平衡好地表现优异的丝束强度和丝束弹性模量,并具有优异的结节强度的碳纤维束及其制造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1936681A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1980024701.X
申请日:2019-04-10
Applicant: 东丽株式会社
Abstract: 碳纤维束,其中,微晶尺寸Lc(nm)、通过单纤维复合材料的压缩碎裂法测得的单纤维压缩强度Fc(GPa)及树脂含浸线束拉伸试验中的初始弹性模量E0(GPa)的关系同时满足以下的式(1)~(3),并且Lc为4.00nm以下。本发明提供具有优异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拉伸弹性模量及压缩强度的碳纤维束以及其制造方法。Fc≥1.3×10/Lc‑0.3···(1)E0≤80×Lc+155···(2)E0≥330···(3)。
-
公开(公告)号:CN110832127A
公开(公告)日:2020-02-21
申请号:CN201880041611.7
申请日:2018-06-28
Applicant: 东丽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碳纤维束是满足规定的丝束弹性模量、规定的丝束强度、规定的结节强度、和规定的平均单纤维直径,并且在使测试长度为10mm而实施了单纤维拉伸试验时,在回收的断裂面存在大小为50nm以上的缺陷的概率为规定的比例的碳纤维束。这样的碳纤维束适合如下获得:使用具有规定的过滤精度和滤材目付的过滤器滤材,将由聚丙烯腈共聚物溶解于溶剂而成的纺丝溶液,在使过滤速度为规定条件下将纺丝溶液进行了过滤后,将该过滤后的纺丝溶液进行纺丝而获得碳纤维前体纤维束,将所得的碳纤维前体纤维束在氧化性气氛下以适当的温度廓线进行热处理直到变为规定的密度为止而获得了耐燃化纤维束后,将该耐燃化纤维束在非活性气氛下在规定温度下进行热处理,从而获得。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平衡好地表现优异的丝束强度和丝束弹性模量,并具有优异的结节强度的碳纤维束及其制造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6012108B
公开(公告)日:2018-05-29
申请号:CN201610320402.9
申请日:2014-01-22
Applicant: 东丽株式会社
IPC: D01F9/22 , D01F11/14 , D06M13/11 , C08J5/24 , D06M101/4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01F11/14 , C08J5/24 , D01F9/22 , D06M13/11 , D06M2101/40 , Y10T428/29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涂上浆剂碳纤维束及预浸料坯。涂上浆剂碳纤维束是在碳纤维束上涂布有上浆剂的涂上浆剂碳纤维束,其中,就上述碳纤维束中含有的碳纤维而言,采用单纤维复合体的碎裂法测定时,单纤维表观应力为15.3GPa时纤维断裂数为2.0个/mm以上,并且,单纤维表观应力为12.2GPa时纤维断裂数为1.3个/mm以下。预浸料坯包含上述涂上浆剂碳纤维束及热固性树脂,所述热固性树脂含有环氧化合物(A)和芳香族胺固化剂(B)。本发明提供用于制作呈现优异的拉伸弹性模量、有孔板拉伸强度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预浸料坯、及作为其原料的涂上浆剂碳纤维束。
-
公开(公告)号:CN105408533B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480041444.8
申请日:2014-07-29
Applicant: 东丽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包含具有类卵形的截面形状的单纤维的碳纤维束,其在产生强度异常时能有效地把握断裂原因。本发明的碳纤维束,含有40%以上的与纤维方向垂直的截面的形状为类卵形、且同时满足下式(1)及(2)的单纤维,1.03≤La/Lb≤1.20···(1),1.05≤Ld/Lc≤1.25···(2),其中,将连接单纤维的类卵形截面的外周中相距最远的两点的线段定义为长轴、将连接长轴的中点和外周上的两点并与长轴垂直的线段定义为短轴时,将长轴的长度设为La,将短轴的长度设为Lb。另外,将四等分长轴时分别连接长轴的除中点以外的点和外周上的两点并与长轴垂直的两条线段的长度按从短到长的顺序设为Lc、Ld。
-
公开(公告)号:CN101553511A
公开(公告)日:2009-10-07
申请号:CN200780043329.4
申请日:2007-10-15
Applicant: 东丽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01F6/18 , C08F20/44 , D01F6/54 , D01F9/22 , Y10T428/29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丙烯腈类聚合物,所述聚丙烯腈类聚合物含有以丙烯腈为主要成分的聚合物,满足选自下述[a]~[d]中的至少一种条件。[a]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的Z平均分子量(Mz)为80万~600万、多分散度(Mz/Mw)(Mw表示重均分子量)为3.0~10.0。[b]采用GPC法测定的Z+1平均分子量(MZ+1)为300万~1000万、多分散度(MZ+1/Mw)为6.0~25.0。[c]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多角度激光光散射光度计法测定的Mzm为40万~100万、多分散度(Mzm/Mwm)为3.0~10.0。[d]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多角度激光光散射光度计法测定的Z平均回转半径(Rz)为25~45nm、与重量平均回转半径的比(Rz/Rw)为1.3~2.5。
-
公开(公告)号:CN117280087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280034184.6
申请日:2022-07-20
Applicant: 东丽株式会社
IPC: D01F9/22
Abstract: 提供通过对碳纤维束中内在的特定绒毛进行抑制而能对由为进行高次加工而将碳纤维束退绕时产生的环状绒毛引起的卷缠进行抑制的碳纤维束及其制造方法。平均单纤维直径B为6.9~11.0μm、树脂含浸线束拉伸弹性模量E为230~310GPa、碳纤维束中内在的绒毛为40个/m以下、碳纤维束中内在的绒毛之中截面具有双重结构的绒毛的比例为1~25%的碳纤维束。在200~300℃的氧化性气氛下对单纤维纤度0.9~2.2dtex的聚丙烯腈系前体纤维束进行热处理的工序中,在将单纤维的发热速度设为q(J/g/s)、将长丝数N设为N(根)、将耐燃化纤维束的单纤维纤度设为d(dtex)、将纱宽度设为W(mm)时,以作为式(3)的左边的发热速度Q成为150~500J/m2/s的方式进行热处理直至密度成为1.22~1.24g/cm3后,在施加1.6~4.0mN/dtex的耐燃化纤维束的张力的同时进行热处理直至密度成为1.38~1.50g/cm3而得到耐燃化纤维束,然后将该耐燃化纤维束在非活性气氛中于1,200~1,600℃进行热处理,由此合适地得到上述碳纤维束。Q=q×N×d/W/10···(3)。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