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沌映射与数列变换的图像加密算法

    公开(公告)号:CN102915519A

    公开(公告)日:2013-02-06

    申请号:CN201210334472.1

    申请日:2012-09-12

    Inventor: 张健 任洪娥 陈宇

    Abstract: 基于混沌映射与数列变换的图像加密算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图像的像素值与通过Logistic混沌序列形成的同样大小的二维矩阵进行二进制按位异或处理;再将Logistic混沌序列进行映射变换,形成两个二维方阵;用行矩阵乘以图像矩阵再乘以列矩阵,完成位置混乱操作;所得的加密图像在视觉上不可感知原始图像的信息,能够完全隐藏。本发明的方法使加密后的图像能够抵御来自灰度值统计分析的攻击以及剪切、噪声、高斯低通滤波的普遍干扰攻击。

    基于动态DNA编码和双混沌映射的图像加密算法

    公开(公告)号:CN105956991B

    公开(公告)日:2019-01-15

    申请号:CN201610289828.2

    申请日:2016-05-05

    Abstract: 基于动态DNA编码和双混沌映射的图像加密算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Lorenz混沌映射产生的混沌序列对图像进行像素位置的置乱;同时,Lorenz混沌映射也作为动态选择DNA运算规则的依据;另一部分是通过Chen超混沌映射和DNA编码对图像进行像素值的置乱;最后通过以上两部分的结合得到图像的加密算法,该算法可以对任意大小的图像进行加密。

    一种干燥机的控制系统
    1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802683A

    公开(公告)日:2017-06-06

    申请号:CN201510835933.7

    申请日:2015-11-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5D2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干燥机的控制系统,该系统适用于木材干燥方法类,由一主控单元、一电力源、一传感器系统、一执行机构系统、一上位机系统组成,上位机系统通过RS485接线方式连接到主控单元通讯端,与主控单元进行信息传递,并完成一小部分信号的处理,人机交互界面同时可以进行实时数据显示,对干燥机中各种变化进行监视;电力源分别与主控单元及执行机构相连接,以提供电力;该传感器系统与主控单元输入端相连接,将检测的各种信号传送到主控单元;主控单元根据寄存器中数据进行大部分信号处理与计算;执行机构连接到主控单元的信号输出端,执行一系列动作,以达到对不同木材干燥过程的自动控制的目的。

    一种具有对中弹性支撑机构的竹材剖分机

    公开(公告)号:CN103586950B

    公开(公告)日:2015-07-22

    申请号:CN201310563318.6

    申请日:2013-11-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竹材剖分对中弹性支撑机构,该结构上有一个导向柱,其一端旋入支撑块的螺孔内,另一端逐一串上弹簧与弹簧垫片,然后一同穿过工字钢上的安装孔,底部用螺母备紧,螺母主要用于调节导向柱上的弹簧的初始预紧力,支撑块因为弹簧的伸缩特性,可以上下移动,根据竹材的直径、质量,自动调整位置,从而使竹材始终对着刀盘中心。由支撑块、弹簧、导向柱、弹簧垫片、螺母组成的结构以相同的间隔在工字钢长度方向上安装三组,共同支撑竹材。圆形滑轨是剖竹加工机床进给部分的滑道。本发明解决了剖竹过程中竹材对中问题,提高竹材的生产效率及利用率。剖竹时,不需要人手持竹材,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避免操作中的安全隐患。

    一种竹材自动上料及调整机构

    公开(公告)号:CN103753651A

    公开(公告)日:2014-04-30

    申请号:CN201410058696.3

    申请日:2014-02-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竹材自动上料及调整机构。它由机架、分料机构和上料机构和传动机构组成。前料斗机架与后料斗机架都与后机架相连;在固定机架上安装电机、蜗轮蜗杆减速器、分料前轴、分料后轴和分料上轴,分料前轴与分料后轴通过3条运输链连接;上料轴通过3条上料运输链与分料后轴相连,上料运输链带有附件钩;上料底轴与分料后轴之间的中上部有螺杆门,通过自由合页固定于后机架上;后机架的最末端连有导向板与毛竹开条机相连。它一共有三个主轴驱动进料,并进行分料,通过一根上料轴实现上料,通过螺杆门实现进一步分料。整台机构仅由一台电机驱动,结构紧凑,上料均匀,实现竹材开条上料的自动化、提高上料效率。

    基于HSV空间与区域选择的微米木纤维直径检测算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40661A

    公开(公告)日:2013-12-11

    申请号:CN201310398045.4

    申请日:2013-09-05

    Inventor: 齐红 任洪娥 刘冕

    Abstract: 基于HSV空间与区域选择的微米木纤维直径检测算法包括以下步骤:拍摄微米木纤维显微放大图像,将RGB图像转换到HSV颜色空间,基于S分量进行二值化,基于用户需求,选择去除分支、毛刺等不规则形态特征,提取木纤维的主体区域,利用形态学单尺度边缘检测算子获得木纤维边缘,对边缘提取后的图像采用基于最大内切圆算法的改进的分段纤维测量法获取木纤维直径。本发明的方法不仅充分利用图像的色彩信息,而且基于最大内切圆算法的直径检测,不仅摒弃传统构建直线方程的思想,而且克服了木纤维图像的旋转、平移,尽量减少纤维毛刺对直径检测的影响,对指导仿真研究和实现微米木纤维直径智能化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目标提取与改进形态学算子的木粉边缘检测算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68615A

    公开(公告)日:2013-08-28

    申请号:CN201310219759.4

    申请日:2013-06-05

    Abstract: 基于目标提取与改进形态学算子的木粉边缘检测算法包括以下步骤:拍摄木粉显微放大图像,对其进行分析与处理,将RGB图像转换到HSV颜色空间,基于S分量进行二值化提取目标,通过最佳方向元改进传统形态学检测算子,以此获得较好的木粉边缘。本发明的方法不受背景的噪声影响、边缘检测效果好、定位准确、避免多方向边缘检测合成的权重选择,同时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对边缘图像进行细化等后续处理,指导下一步的识别过程,对实现木粉目数智能化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种基于改进Canny的自动阈值边缘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109155A

    公开(公告)日:2018-06-01

    申请号:CN201711221140.1

    申请日:2017-11-28

    Abstract: 基于改进Canny算法的自动获取阈值边缘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利用改进的自适应中值滤波器替代传统Canny算法中的高斯滤波器进行去噪;在求幅值时,使用8个方向梯度模板计算图像梯度的幅值;通过Otsu算法自适应生成高低阈值,利用双阈值发检测和连接边缘,通过形态学方法细化边缘,得到最终的边缘图像。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一阶导数边缘检测方法存在的边缘短小、边缘丢失和噪声敏感等问题,检测的边缘定位精确,连续性好,能有效的抑制伪边缘同时检测出更多的边缘细节,且避免了人为手动输入阈值的问题。在原木图像检测中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可用于实时性图像分析系统之中。

    基于HSV空间与区域选择的微米木纤维直径检测算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40661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310398045.4

    申请日:2013-09-05

    Inventor: 齐红 任洪娥 刘冕

    Abstract: 基于HSV空间与区域选择的微米木纤维直径检测算法包括以下步骤:拍摄微米木纤维显微放大图像,将RGB图像转换到HSV颜色空间,基于S分量进行二值化,基于用户需求,选择去除分支、毛刺等不规则形态特征,提取木纤维的主体区域,利用形态学单尺度边缘检测算子获得木纤维边缘,对边缘提取后的图像采用基于最大内切圆算法的改进的分段纤维测量法获取木纤维直径。本发明的方法不仅充分利用图像的色彩信息,而且基于最大内切圆算法的直径检测,不仅摒弃传统构建直线方程的思想,而且克服了木纤维图像的旋转、平移,尽量减少纤维毛刺对直径检测的影响,对指导仿真研究和实现微米木纤维直径智能化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模糊前馈反馈控制器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807615A

    公开(公告)日:2016-07-27

    申请号:CN201610317962.9

    申请日:2016-05-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5B13/0275 G05B13/04

    Abstract: 模糊前馈反馈控制算法包括以下步骤:设计用参数自整定的模糊PID控制器取代原有的PID控制器,其主要是由模糊推理机和PID控制器两部分构成,以被控变量误差e以及误差的变化率ec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以PID控制参数的变化量ΔKP、ΔKI、ΔKD作为输出,利用专家以及实践总结出来的模糊控制规则对PID控制器的三个参数变化量进行实时在线调整,满足不同时刻PID参数自整定的要求。在参数自整定的模糊PID控制器中加入了前馈控制环节,当干扰出现时,在其发生作用前直接用前馈控制作用于控制系统,消除大部分偏差控制量,剩余偏差则通过PID反馈控制消除,解决前馈控制对模型的精度要求和单纯使用PID控制器的不及时性的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