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881072A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申请号:CN202210395081.4
申请日:2022-04-15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峰值包络谱的傅里叶分解信号降噪方法,属于数字信号降噪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傅里叶分解方法确定单个分量的条件容易满足,导致信号过度分解,从而影响信号降噪效果,以及傅里叶分解方法计算耗时的问题。本发明对信号的频谱进行峰值包络得到频谱的峰值包络谱,使用基于频带能量方差最小化的“locmaxmin”频谱分割方法在峰值包络谱上自适应确定频谱分割边界,再将分割边界之间的频带重构为多个单分量信号。本发明提出的基于峰值包络谱的傅里叶分解降噪方法,频谱分割更加有效,不会产生瞬时频率无物理意义的窄带分量,可以有效将故障信息丰富的频带与噪声频带分开,能够取得良好的降噪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3297987B
公开(公告)日:2022-07-05
申请号:CN202110591368.X
申请日:2021-05-28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IPC: G06F17/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目标函数优化的变分模态分解信号降噪方法,属于数字信号降噪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统VMD算法的分解质量取决于主观人工经验进行参数设置,导致无法得到最优分解质量,从而影响信号的降噪效果的问题。本申请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和融合冲击指数作为目标函数对变分模态分解进行参数优化的算法,可以有效实现信噪分离,抑制模态混叠,解决原始VMD方法需要人工设置参数问题,使得VMD可以根据不同输入信号的特性自适应地选择主要分解参数,无需再对各个IMF分量与原始信号进行相关性的评估以及筛选,通过分解得到的IMFs直接进行重构即可达到良好的降噪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2124639A
公开(公告)日:2020-12-25
申请号:CN202010966372.5
申请日:2020-09-15
IPC: B64G1/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丝杠螺母夹紧式对接机构及其工作方法,对接机构包括主动端和被动端,主动端包括主动端壳、锥面螺母A、锥面螺母B、横梁A、横梁B、电机、正反丝杠和复位弹簧,在正反丝杠上配合锥面螺母A和锥面螺母B,横梁A和横梁B通过复位弹簧连接,在横梁A上表面设有锁紧斜面A和锁紧直面A,在横梁B下表面设有锁紧斜面B和锁紧直面B;被动端包括被动端壳,电机转动带动正反丝杠旋转,带动锥面螺母A和锥面螺母B同步靠近,锥面螺母A和锥面螺母B使横梁A和横梁B移动,锁紧斜面和锁紧直面穿出主动端壳后对接锁紧被动端。本发明对模块化航天器对接过程具有导向、锁紧和分离功能,满足不同模块化航天器在轨组装的应用场合。
-
公开(公告)号:CN112061420A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2010967637.3
申请日:2020-09-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杆触发式锁释装置及其工作方法,锁释装置包括机架、被锁件、锁紧杆、复位拉簧、解锁杆、中间杆、提拉杆、触发块和动力机构,锁紧杆的底部与机架铰接;解锁杆和提拉杆在滑槽内滑动设置;中间杆的中部与机架铰接,两端分别与解锁杆下部和提拉杆下部铰接;解锁杆的顶部与锁紧杆配合,触发块与提拉杆配合,在锁紧杆的中下部设置复位拉簧,初始状态下,触发块提拉提拉杆,使解锁杆的顶部与锁紧杆接触,锁紧杆在复位拉簧的作用下远离被锁件;锁紧时,动力机构带动触发块和提拉杆向下移动,中间杆逆时针转动,解锁杆向上移动,锁紧杆锁紧被锁件。本发明可重复使用、结构简单、小型化及轻量化,完成航天器之间的多次重复连接与分离。
-
公开(公告)号:CN119441837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525957.8
申请日:2024-10-30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IPC: G06F18/2131 , G01M13/045 , G06F18/241 , G06F18/214 , G06N3/045 , G06N3/0464 , G06F18/10 , G06F123/02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本发明涉及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技术领域,利用峰值包络谱傅里叶分解对轴承信号进行分解得到分量信号,对分量信号进行包络谱分析,将分量包络谱转换为灰度图作为卷积神经网络的输入特征进行故障诊断。本发明利用峰值包络谱傅里叶分解对原始轴承信号进行分解,有效地将故障信息丰富的频带与噪声频带分开,将分量信号由时域转换为包络谱并进一步转化为特征增强的灰度图,获得的包络谱灰度图故障特征明显,并且避免了传统故障诊断方法需要进行复杂的特征提取的问题。通过对不同故障类型的轴承振动信号进行诊断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诊断精度更高、抗噪声能力更强。
-
公开(公告)号:CN115097728B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210634639.X
申请日:2022-06-07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IPC: G05B13/0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刚度建模的行星滚柱丝杠伺服电动缸前馈控制方法、设备和介质,属于机电控制领域。该发明主要用于解决行星滚柱丝杠伺服电动缸定位精度低、控制系统复杂以及响应速度慢的问题。首先,根据行星滚柱丝杠伺服电动缸的结构特点以及力的传递过程,建立了行星滚柱丝杠伺服电动缸的系统刚度模型;然后,利用建立的系统刚度模型,提出了一种行星滚柱丝杠伺服电动缸前馈控制方法;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用以存储和执行实现前馈控制的步骤的计算机程序;本发明同时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实现前馈控制的计算机指令。本发明可以有效提高行星滚柱丝杠伺服电动缸的定位精度、响应速度,并且使其控制系统大大简化。
-
公开(公告)号:CN118296508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446455.X
申请日:2024-04-15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IPC: G06F18/2431 , G06F18/214 , G06F18/213 , G06F18/25 , G06N3/0464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图卷积网络的直升机故障诊断方法、系统及设备,属于旋转机械故障诊断在工业实际中的应用,所述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划分、方法构建、模型训练和模型测试六个步骤,数据采集阶段使用传感器采集直升机传动系统、动力装置、旋翼系统和尾桨系统等部位的振动信号,数据处理阶段进行插值处理和归一化操作,数据划分将处理完成的数据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方法构建融合了高斯滤波器、去噪自编码模块及多感受野图卷积网络,模型训练阶段和测试阶段分别使用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训练和测试。本发明能够在所述设备上进行直升机旋转机械的健康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并表现了一定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130091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410346988.0
申请日:2024-03-26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IPC: G01M13/045 , G06F18/2131 , G06F18/241 , G06N3/045 , G06N3/0464 , G06N3/09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ConvNeXt网络和通道注意力机制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系统及设备。其中方法融合了ConvNeXt网络、通道注意力机制、JMMD域自适应,通过强化特征表征能力和调整模型参数,实现了更高效、准确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本发明通过ConvNeXt网络并行的多通道卷积操作,捕捉不同通道之间的依赖关系,减少参数量;同时,通过注意力机制使信号可以在不同尺度上进行交互和信息传递,实现更细粒度的特征选择和调整;本发明还通过JMMD域自适应方法,将源域和目标域中的同类子域对齐。本发明可以有效地提取一维信号中的复杂特征,提高轴承的故障诊断的准确率和诊断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928642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103638.1
申请日:2024-01-24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电机滚动轴承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端、服务器端和数据显示端三部分。其中数据采集端布设在待监测的电机滚动轴承所在位置处,用于采集设备的运行数据,并将数据发送至服务器端;服务器端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结合参数阈值和智能算法对电机滚动轴承的故障情况进行检测;最后,在数据显示端图形化显示电机滚动轴承的运行参数、运行状态以及对设备故障进行预警。本发明系统通过多源异构的数据采集、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和图形化的信息显示,结合互联网连接传输技术、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深度学习技术,实现对电机滚动轴承较为全面充分的监测和故障预警,使得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7925391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254300.6
申请日:2024-03-06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三内核双乳液滴可控融合的单细胞PCR装置及运行方法,涉及核酸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分别将样本细胞的细胞稀释液及细胞裂解液和细胞稀释液作为内相溶液生成三个内核大小不一的双乳液滴,操控交流电场按照内核大小顺序先后触发细胞稀释液内核与细胞裂解液内核和细胞稀释液的内核融合,使双乳液滴逐步具备PCR反应条件,并进一步通过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适温延伸三个阶段的加热循环,在双乳液滴独特的核—壳结构中实现液滴数字PCR精准化检测。本发明可获得一种基于三内核双乳液滴可控融合的单细胞PCR装置及运行方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