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975574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310117584.X
申请日:2023-02-15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 哈尔滨工业大学无锡新材料研究院
IPC: C09J175/04 , C09J11/06 , C08G18/48 , C08G18/62 , C08G18/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结晶型含氟聚氨酯热熔胶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热熔胶应用领域,所述热熔胶是通过按重量份计的以下原料制备而成:聚醚二元醇1~10份、端羟基液体氟橡胶1~20份、结晶型聚酯二元醇1~40份、异氰酸酯1~10份、附着力促进剂1~10份、催化剂0.01~1份、溶剂1~15份。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耐溶剂性、耐湿热老化、软化点可调、施工便利、易移除、可逆粘接的结晶型热熔胶。
-
公开(公告)号:CN111621107B
公开(公告)日:2021-12-17
申请号:CN202010476649.6
申请日:2020-05-29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 哈尔滨工业大学无锡新材料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氟橡胶/多羟基氟橡胶基聚氨酯互穿网络增强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氟橡胶30~95%,多羟基氟橡胶3~40%,多异氰酸酯2~30%,聚氨酯凝胶型催化剂0.001~1%。制备方法可以为溶液共混‑涂布烘干‑加热固化法,也可以为熔融共混‑定型‑加热固化法。相对于传统氟橡胶增强改性的方法,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多羟基氟橡胶的固化,可极大的降低氟橡胶的交联温度至60~100℃,通过调整多羟基氟橡胶含量及种类可灵活设计材料的各项性能,从而提高氟橡胶的力学、抗蠕变、硬度、韧性、耐低温性等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3136080A
公开(公告)日:2021-07-20
申请号:CN202110427273.4
申请日:2021-04-2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无锡新材料研究院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性氟橡胶半互穿网络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中的改性氟橡胶半互穿网络薄膜材料包括如下步骤:第一组分溶液配制:将固体氟橡胶加入至溶剂中,在60℃下搅拌2h后室温冷却;第二组分溶液配制:在端羟基液体氟橡胶中加入多异氰酸酯固化剂,搅拌均匀,然后加入催化剂,常温下搅拌10min;第三组分溶液配制:将二元醇、含氟异氰酸酯、含氟小分子扩链剂溶解于溶剂中,搅拌均匀,然后加入催化剂,在常温下搅拌10min;薄膜材料配制:将第一组分溶液、第二组分溶液及第三组分溶液加入至容器中,常温下搅拌混合20min,放置10min除泡获得共混溶液。与传统的氟橡胶材料相比,本发明制备的改性氟橡胶半互穿网络薄膜材料的低温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0283030B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申请号:CN201910610994.1
申请日:2019-07-08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去甲肾上腺素包覆单质炸药降感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一定质量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加入水中使其完全溶解,得到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溶液;(2)称取一定质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加入到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溶液中得到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为1~100mg/ml的溶液;(3)将单质炸药加入到步骤(2)得到的溶液中,静置或搅拌一段时间,完成表面包覆;(4)用水洗涤、过滤、分离出单质炸药颗粒并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干燥,得到表面包覆有去甲肾上腺素聚合物的单质炸药颗粒。该方法可以降低单质炸药的机械感度,且包覆步骤及后处理工艺简便。
-
公开(公告)号:CN106670453B
公开(公告)日:2019-02-12
申请号:CN201710010402.3
申请日:2017-01-06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IPC: B22F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金属粉在高黏体系中分散稳定性的颗粒表面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金属粉颗粒超声分散在乙醇;步骤二、将金属粉颗粒抽滤,烘干;步骤三、配置碱性溶液;步骤四、在碱性溶液中溶解儿茶酚类物质;步骤五、将金属粉置于上述配置的溶液中,搅拌,形成分散液;步骤六、将搅拌完成的分散液进行抽滤清洗,使用蒸馏水清洗2~5遍;步骤七、将清洗后的材料烘干,得到表面包覆的金属粉。本发明金属粉表面处理工艺简单,金属粉表面处理材料均匀性和完整性良好,儿茶酚类物质与金属粉表面的粘附力强,不会在混合过程中出现脱落和聚集现象,可提高颗粒在粘结剂中的分散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906550A
公开(公告)日:2018-11-30
申请号:CN201811027079.1
申请日:2018-09-04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复杂液相具有疏液特性且消除静电累积表面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以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为基底并将基底清洗干净;(2)配置含有导电分散相的喷涂液,其中所述导电分散相选自金、银、铜、石墨烯,所述喷涂液的溶剂选自乙醇、正己烷、甲苯,所述喷涂液的溶质为含氟基团的硅氧烷或氯硅烷;(3)将配置好的喷涂液搅拌均匀;(4)将搅拌均匀的喷涂液置于喷枪中,对准基底进行均匀喷射;(5)将喷涂完成后的基底烘干即得到对复杂液相具有疏液特性且可消除静电累积的功能表面。通过喷涂液浓度的调整和简单的喷涂方式使固体表面快速具有疏液特性且具有消除静电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111496B
公开(公告)日:2018-02-06
申请号:CN201510427352.X
申请日:2015-07-20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IPC: C08J9/40 , C08J7/12 , D06M11/48 , D06M15/643 , C01B33/12 , D06M10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步法同时制备超疏水高分子材料和超疏水二氧化硅颗粒的方法,使用原材料方便的海绵、木材、橡胶、棉、麻、纸纤维高分子材料作为基体,在含正硅酸乙酯、硅氧烷和氨水的有机溶剂中,通过一步法可同时制备具有超疏水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和超疏水二氧化硅颗粒,且超疏水二氧化硅颗粒粒径可从纳米到微米级进行调控。本发明方法操作简便、可节约材料制备成本,且同时得到不同形态的超疏水块状材料和超疏水颗粒材料,解决了现有制备超疏水材料方法的成本过高、制备工艺过程复杂、使用尖端复杂的设备、一种方法得到单一产品的缺点,从而提高了超疏水材料的应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06518582B
公开(公告)日:2017-12-29
申请号:CN201610959233.3
申请日:2016-11-03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界面浸润性能可控的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一、制备具有亲水性的含能材料;二、制备包裹特定纳米颗粒的含能材料;三、洗涤及干燥;四、浸泡烷基链硅氧烷溶液;五、洗涤及干燥,即得到浸润性能可控的含能材料。本发明的优点:一、不需使用昂贵的设备和苛刻的实验条件,减少了生产成本;二、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良好的浸润性能可控性;三、采用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制备的表界面浸润性能可控的含能材料用于PBX领域,可根据粘接体系的变化随时改变浸润性能,达到良好的固‑液完全浸润包覆效果;四可以采用HMX、RDX、TATB等不溶于水的含能材料作为改性基体,具有应用广泛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670453A
公开(公告)日:2017-05-17
申请号:CN201710010402.3
申请日:2017-01-06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IPC: B22F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2F1/00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金属粉在高黏体系中分散稳定性的颗粒表面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金属粉颗粒超声分散在乙醇;步骤二、将金属粉颗粒抽滤,烘干;步骤三、配置碱性溶液;步骤四、在碱性溶液中溶解儿茶酚类物质;步骤五、将金属粉置于上述配置的溶液中,搅拌,形成分散液;步骤六、将搅拌完成的分散液进行抽滤清洗,使用蒸馏水清洗2~5遍;步骤七、将清洗后的材料烘干,得到表面包覆的金属粉。本发明金属粉表面处理工艺简单,金属粉表面处理材料均匀性和完整性良好,儿茶酚类物质与金属粉表面的粘附力强,不会在混合过程中出现脱落和聚集现象,可提高颗粒在粘结剂中的分散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631638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710010659.9
申请日:2017-01-06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IPC: C06B2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6B2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善炸药件抗辐照老化的方法,是将儿茶酚类物质的聚合物添加在炸药件中,添加的儿茶酚类物质的聚合物的含量占炸药件的质量分数0.01%~50%。本发明改善炸药件抗辐照老化的工艺简单,只需在自身的配方中添加一定含量的具有儿茶酚官能团的多巴物质的聚合物即可,添加形式不限,可以直接添加,也可以采用含能材料表面原位聚合的方式将聚合物进行添加。本发明可显著改善炸药件的抗辐照老化的性能,可大规模批量制备,且不会影响材料的晶体形状、密度和机械感度等基本特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