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1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598414A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10002706.0

    申请日:2023-01-03

    Inventor: 濑上正晴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池,包含第1电极、第2电极和隔膜。第1电极包含第1主面和第2主面。在第1电极形成有多个贯穿孔。贯穿孔从第1主面贯穿第1电极到第2主面。隔膜覆盖贯穿孔的内壁。第2电极配置在贯穿孔内。隔膜包含第1层和第2层。第1层配置在内壁和第2层之间。第1层包含具有第1平均粒径的第1无机粒子群。第2层包含具有第2平均粒径的第2无机粒子群。第2平均粒径小于第1平均粒径。本公开的目的是在形成于贯穿孔内壁上的涂布型隔膜中减少空隙。

    电池
    12.
    发明公开
    电池 有权

    公开(公告)号:CN113903922A

    公开(公告)日:2022-01-07

    申请号:CN202110755430.4

    申请日:2021-07-05

    Inventor: 濑上正晴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负极形成蜂窝芯。蜂窝芯包括第一面、第二面、隔壁及外周壁。第二面与第一面相对。隔壁形成在第一面与第二面之间。在与第一面平行的截面中,隔壁将多个中空单元隔开。分隔件包括第一层。第一层覆盖隔壁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面平行的截面包括中央部和内周部。中央部被内周部包围。在中央部中,中空单元具有第一平均填充率。在内周部中,中空单元具有第二平均填充率。第二平均填充率为第一平均填充率的2.1倍以上。

    锂离子电池
    13.
    发明公开
    锂离子电池 审中-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20021054A

    公开(公告)日:2025-05-20

    申请号:CN202411188482.8

    申请日:2024-08-28

    Inventor: 濑上正晴

    Abstract: 一种锂离子电池,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和电解液。负极活性物质层包含第1区域和第2区域。在负极活性物质层的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第1区域和第2区域交替配置。负极活性物质层包含第1活性物质和第2活性物质。第2活性物质的比容量大于第1活性物质。满足“T2

    负极及其制造方法
    1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994006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411162524.0

    申请日:2024-08-23

    Inventor: 濑上正晴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负极及其制造方法。负极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制作造粒体粒子的工序,所述造粒体粒子包含Si系活性物质、导电材料、和包含酰亚胺骨架的第一粘合剂;制作负极合材的工序,所述负极合材包含所述造粒体粒子、石墨粒子、和不含酰亚胺骨架的第二粘合剂;和将所述负极合材涂布于集电体并干燥的工序,所述造粒体粒子内所含的所述第一粘合剂的重量比为5%以上且15%以下,所述造粒体粒子的平均直径为50μm以下。

    锂金属二次电池、负极的制造方法和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充放电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057644A

    公开(公告)日:2024-05-21

    申请号:CN202311535083.X

    申请日:2023-11-17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锂金属二次电池、负极的制造方法和锂金属二次电池的充放电方法。本公开的目的是减轻与Li金属析出相伴的单电池膨胀。一种锂金属二次电池,包含正极、负极和电解质。负极包含负极集电体和柱体层。柱体层配置在负极集电体的表面。柱体层包含多个绝缘性柱。多个绝缘性柱分别在从负极集电体的表面朝向正极的方向上延伸。在电解质中溶解有锂离子。负极的充电反应是绝缘性柱彼此的间隙中的锂金属的析出反应。负极的放电反应是间隙中的锂金属的溶解反应。

    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1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903923B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110757875.6

    申请日:2021-07-05

    Inventor: 濑上正晴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池包括正极(10)、负极(20)和分隔件(30)。负极形成蜂窝芯。蜂窝芯包括第1面(21)、第2面(22)、隔壁(23)以及外周壁(24)。第2面与第1面相对。隔壁(23)形成在第1面(21)与第2面(22)之间。隔壁(23)通过呈格子状延伸而分隔出多个中空单元(25)。外周壁包围隔壁(23)的周围。分隔件(30)包括第1层(31)和第2层(32)。第1层(31)被覆隔壁(23)的至少一部分。第2层(32)被覆第1面(21)和第2面和第2区域(12)。第1区域填充于中空单元(25)。第2区域以比分隔件(30)的第2层(32)更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延伸。(22)的至少一部分。正极(10)包括第1区域(11)

    全固体电池
    1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416630B

    公开(公告)日:2022-08-26

    申请号:CN201910333307.6

    申请日:2019-04-24

    Inventor: 濑上正晴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全固体电池。此处公开的全固体电池的隔膜层具有比正极与负极的相对部的端部更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该伸出部的至少一部分由致密的致密结构部形成为阻止正极与负极的接触的程度。此处将从正极与负极的相对部的端部起至上述致密结构部为止的最短距离设为A,将从正极与负极的相对部的端部处的负极活性材料层的表面起至该相对部的端部处的正极集电器为止的最短距离设为B时,上述致密结构部形成在具备A<B的位置处。

    全固体电池和其制造方法
    1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416598B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申请号:CN201910333295.7

    申请日:2019-04-24

    Inventor: 濑上正晴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全固体电池和其制造方法。在此处公开的全固体电池的固体电解质层中,包含至少在初次充电前为中空形状的绝缘性无机填料粒子(中空粒子)。优选的是,至少在初次充电前,该中空粒子的平均粒径(Fs)与负极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径(Ns)之比Fs/Ns为0.25以下。另外,优选的是,由初次充电前的每单位面积的固体电解质层中所含的中空粒子导致的中空体积(Fp)与如下膨胀体积(Nv)之比Fp/Nv至少为0.1,所述膨胀体积(Nv)为每单位面积的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满充电后的体积与初次充电前的体积之差。

    硫化物固体电池的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904523B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1811186908.0

    申请日:2018-10-12

    Inventor: 濑上正晴

    Abstract: 本申请的课题是在含铜的负极集电体的表面层叠包含硅系活性物质和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的负极合剂而构成负极的情况下,在硅系活性物质的OCV使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与铜反应,铜经由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从负极集电体向正极侧扩散从而发生正极与负极的轻微短路。本申请的解决手段是在制作负极合剂时,使锂向硅系活性物质扩散,使电位降低。具体而言,经过在选自石墨和钛酸锂之中的一种材料中掺杂锂而得到预掺杂材料的第1工序、将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和硅系活性物质和所述预掺杂材料混合而得到负极合剂的第2工序、以及在含铜的负极集电体的表面层叠所述负极合剂而得到负极的第3工序,制造硫化物固体电池。

    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903923A

    公开(公告)日:2022-01-07

    申请号:CN202110757875.6

    申请日:2021-07-05

    Inventor: 濑上正晴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池包括正极(10)、负极(20)和分隔件(30)。负极形成蜂窝芯。蜂窝芯包括第1面(21)、第2面(22)、隔壁(23)以及外周壁(24)。第2面与第1面相对。隔壁(23)形成在第1面(21)与第2面(22)之间。隔壁(23)通过呈格子状延伸而分隔出多个中空单元(25)。外周壁包围隔壁(23)的周围。分隔件(30)包括第1层(31)和第2层(32)。第1层(31)被覆隔壁(23)的至少一部分。第2层(32)被覆第1面(21)和第2面(22)的至少一部分。正极(10)包括第1区域(11)和第2区域(12)。第1区域填充于中空单元(25)。第2区域以比分隔件(30)的第2层(32)更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延伸。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