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260694A
公开(公告)日:2011-11-30
申请号:CN201110182244.2
申请日:2011-07-01
Applicant: 广西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耐酸中温α-淀粉酶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1,前体α-淀粉酶基因的扩增:步骤A2,前体α-淀粉酶的的定点突变;步骤A3,突变α-淀粉酶表达载体的构建;步骤A4,表达载体转化枯草芽孢杆菌。应用本发明获得的重组体菌株可以进行耐酸性α-淀粉酶突变体的工业化生产,在有选择压力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重组体细胞,无需经诱导表达,上清用硫酸铵沉淀,沉淀透析除盐之后加入丙烯葡聚糖凝胶S300凝胶柱,用洗脱液洗脱即可得到所需的耐酸α-淀粉酶突变体。
-
公开(公告)号:CN118581068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387401.0
申请日:2024-04-01
Applicant: 广西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几丁质酶Chi2377及其在降解几丁质中的应用。所述几丁质酶Chi2377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几丁质酶Chi2377协同木瓜蛋白酶能够高效降解鱿鱼软骨等原料中的天然β‑几丁质,与单独使用Chi2377相比,所产生的还原糖含量最高能提高5.34倍,简化了原料的酶法预处理步骤,具有工艺简单、绿色环保、效率高等优点,在生物酶法降解天然β‑几丁质制备高附加值的几丁质寡糖和/或单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8308387A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410526658.X
申请日:2024-04-29
Applicant: 广西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外切型海藻酸裂解酶Alg1982基因及其应用,本发明的海藻酸裂解酶Alg1982基因经过工程菌构建后获得产外切型海藻酸裂解酶Alg1982的工程菌,其产生的外切型海藻酸裂解酶Alg1982对底物PolyG具有高度专一性,对PolyM和海藻酸钠具有较低活性,且降解底物的主要产物为不饱和单糖,可用于生物乙醇的生产,同时降解产物也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可用于制备天然抗氧化剂。除此之外,本发明的海藻酸裂解酶Alg1982制备的产物在LPS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中具有显著的作用,改善了LPS单独诱导的细胞活力下降或凋亡,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2851224B
公开(公告)日:2017-06-20
申请号:CN201210017288.4
申请日:2012-01-19
Applicant: 广西科学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1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产琥珀酸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GXAS‑137,以及其筛选和发酵生产丁二酸的方法,该菌株从牛瘤胃富集、筛选获得,并利用该产琥珀酸放线杆菌菌株接入种子培养基中,在厌氧培养箱或普通培养箱中30‑38℃静止培养24‑36h,按1‑10%的接种量接入发酵培养基中,调节pH在6.0‑7.0,并在30‑38℃发酵24‑120h,即可得到丁二酸。并对不同原料和培养基中进行发酵研究,丁二酸产量能达到70g/L,具有工业化生产的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06634978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10836757.3
申请日:2016-09-21
Applicant: 广西科学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9K11/65 , B82Y40/00 , C01P2002/84 , C01P2004/04 , C01P2004/64 , C12Q1/04 , G01N21/6428 , G01N23/223 , G01N33/5035 , G01N2021/6432 , G01N2223/07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以甘蔗废糖蜜为原料合成荧光碳点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即称取4.0‑6.0g甘蔗废糖蜜,经过240‑260℃高温裂解,加入4‑6mL去离子水,用0.22μm滤膜过滤,滤液滴入至无水乙醇中,于6000 round/min转速下,离心5 min,收集澄清液体,减压除去乙醇,再次加入去离子水,用0.22μm滤膜过滤,收集滤液,冻干,得荧光碳点。本发明制备荧光碳点工艺简易,原料价格低廉,该荧光碳点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抗漂白性好及光稳定性高,荧光性质优异等特点,且该荧光碳点可用于细胞成像和食品着色剂日落黄含量检测。
-
16.
公开(公告)号:CN104031854B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410279326.2
申请日:2014-06-20
Applicant: 广西科学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50/17
Abstract: 株Y49的染色体中,筛选得到酿酒酵母菌YM-27。一株提高对乙醇耐受性的酿酒酵母基因工 本发明构建的酿酒酵母工程菌运用在木薯乙醇程菌株及其构建方法,菌株分类命名为 工业生产中,可克服浓醪发酵中后期酵母菌受高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M-27,保藏于中国 浓度乙醇抑制而发酵活力不足的问题,可应用于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乙醇浓醪发酵,为木薯乙醇发酵工业带来明显的M2014206。本发明还提供了该菌株的构建方法以 经济效益。及浓醪发酵淀粉生产乙醇的方法。该菌株的构建(56)对比文件Pilar HERRERO 等.Functionalcharacterization of transcriptionalregulatory elements in the upstreamregion of the yeast GLK1 gene《.Biochem.J.》.1999,第343卷319-325.Daisuke Watanabe 等.Enhancement ofthe Initial Rate of Ethanol FermentationDue to Dysfunction of Yeast StressResponse Components Msn2p and/or Msn4p.《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11,第77卷(第3期),934-941.
-
公开(公告)号:CN103695481A
公开(公告)日:2014-04-02
申请号:CN201310733205.6
申请日:2013-12-26
Applicant: 广西科学院
Abstract: 一种利用甘蔗汁发酵生产丁二酸的方法,利用从牛瘤胃中筛选的产琥珀酸放线杆菌菌株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 CCTCC M2011399,在含CO2或N2的厌氧条件下,加水调节甘蔗汁的总糖浓度在50-100g/L,分批或分批补料发酵产丁二酸,发酵30-60h,丁二酸浓度可达30-75g/L,糖的利用率为85%-92%,生产强度达到0.73-1.46g/(L·h),本发明的突出优点是利用甘蔗汁原料替代昂贵的葡萄糖作为碳源发酵生产丁二酸,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对环境友好,可缓解化学合成丁二酸的石化资源紧张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2080105A
公开(公告)日:2011-06-01
申请号:CN201010558094.6
申请日:2010-11-25
Applicant: 广西科学院
IPC: C12P7/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50/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淀粉质和糖蜜混合原料发酵产高浓度乙醇的方法,淀粉质原料加水搅拌定容,经低温液化和同步糖化发酵,并通过分批或者连续流加的补料方式加入糖蜜原料混合发酵,淀粉质原料与糖蜜的混合比为1∶2~8∶1(W/V),发酵温度为30~37℃,发酵时间为40~48h,乙醇得率为12.43~16.67%(V/V)。本发明改变了传统单一原料发酵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发酵醪液的总糖浓度,而且降低了淀粉质原料醪液的粘度,改善流动性,从而提高了发酵醪液的乙醇浓度,提高原料利用率,降低了乙醇蒸馏能耗和生产成本,又减少污水排放量,从而降低污水的处理负荷,使乙醇生产过程更经济和环保。
-
公开(公告)号:CN118308387B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0526658.X
申请日:2024-04-29
Applicant: 广西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外切型海藻酸裂解酶Alg1982基因及其应用,本发明的海藻酸裂解酶Alg1982基因经过工程菌构建后获得产外切型海藻酸裂解酶Alg1982的工程菌,其产生的外切型海藻酸裂解酶Alg1982对底物PolyG具有高度专一性,对PolyM和海藻酸钠具有较低活性,且降解底物的主要产物为不饱和单糖,可用于生物乙醇的生产,同时降解产物也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可用于制备天然抗氧化剂。除此之外,本发明的海藻酸裂解酶Alg1982制备的产物在LPS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中具有显著的作用,改善了LPS单独诱导的细胞活力下降或凋亡,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7678643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825086.7
申请日:2023-12-28
Applicant: 广西科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婴儿配方奶粉的补充剂和应用,涉及食品技术领域。包括3′‑唾液酸乳糖和/或6′‑唾液酸乳糖;所述3′‑唾液酸乳糖的浓度为0.5mM;所述6′‑唾液酸乳糖的浓度为1~3mM。本发明的目的是评估唾液酸乳糖的有效应用和测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需要通过CD和NMR光谱研究来确定多聚唾液酸转移酶结构域PSTD和3′‑唾液酸乳糖和/或6′‑唾液酸乳糖之间相互作用的浓度水平。获得的3′‑唾液酸乳糖和/或6′‑唾液酸乳糖的最佳浓度将为婴儿配方奶粉的补充剂设计和有效抑制多聚唾液酸化过表达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