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0431202C
公开(公告)日:2008-11-05
申请号:CN03801385.1
申请日:2003-02-25
Applicant: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3 , H01M4/131 , H01M4/134 , H01M4/139 , H01M4/1391 , H01M4/1393 , H01M4/1395 , H01M4/366 , H01M4/38 , H01M4/386 , H01M4/387 , H01M4/405 , H01M4/485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10/0525 , H01M10/0587
Abstract: 一种用简单的方法生产的多层负极,其具有作为第一层的碳层,在电池的实际应用电压范围内具有很高的电池容量,同时能够保持高充电/放电效率和良好的循环特性。主要组分是碳的第一层(2a)和主要组分是具有锂离子导电性的膜状材料的第二层(3a)堆叠在铜箔(1a)上。形成第二层(3a)的方法是:将至少一种金属颗粒、合金颗粒和金属氧化物颗粒分散在其中溶解有粘合剂的溶液中,然后将涂布液涂布和干燥。
-
公开(公告)号:CN1332060C
公开(公告)日:2007-08-15
申请号:CN02821406.4
申请日:2002-11-21
Applicant: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0404 , C23C14/042 , C23C14/044 , C23C14/18 , C23C14/562 , H01M4/04 , H01M4/0409 , H01M4/0421
Abstract: 本发明的真空成膜装置使用于将来自蒸发源(6a、6b)的蒸发物质在柔性基板(1)的既定位置成膜的场合。在真空中使用辊(2a、2b、3a、3c)使柔性基板(1)行走的同时,通过开闭器(8a、8b)的开闭来控制经由遮蔽部件(9a、9b)的开口部的蒸发物质的移动。在柔性基板(1)上控制性高地形成具有既定形状图案的薄膜。由此提供将来自蒸发源(6a、6b)的蒸发物质在柔性基板(1)的既定位置成膜时使用的真空成膜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1894822A
公开(公告)日:2007-01-10
申请号:CN200480037448.5
申请日:2004-12-14
Applicant: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67 , H01M4/485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有优良特性如能量密度和电动势且循环寿命和储存稳定性优良的锂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包括正极,负极和包含至少溶解有电解质的非质子溶剂的电解液,其中正极包含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锂锰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且电解液包含通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
-
公开(公告)号:CN1757134A
公开(公告)日:2006-04-05
申请号:CN200480005513.6
申请日:2004-12-15
Applicant: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67 , H01M4/485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10/052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锂二次电池,它具有优异的性能,如能量密度和电动势,并且具有优异的周期寿命和储存稳定性。用于二次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其至少包括含有溶解于其中的电解质的对质子惰性的溶剂以及由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
-
公开(公告)号:CN1537338A
公开(公告)日:2004-10-13
申请号:CN02815015.5
申请日:2002-07-31
Applicant: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4 , H01M4/36 , H01M4/366 , H01M4/583 , H01M10/0525 , H01M2004/027
Abstract: 一种二次电池用负极以及使用其的二次电池、和负极的制造方法,所述二次电池用负极是可吸藏和释放锂离子的二次电池用负极,其特征在于,具有包括以碳作为主要成分的第一负极层(2a)、以能够透过锂成分的膜状材料作为主要成分的第二负极层(3a)、包含锂和/或含锂化合物的第三负极层(4a)的多层结构。根据本发明,维持高充放电效率和良好的循环特性且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池容量实质性地上升。
-
公开(公告)号:CN1400680A
公开(公告)日:2003-03-05
申请号:CN02142920.0
申请日:2002-07-31
Applicant: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IPC: H01M4/00
Abstract: 一种可充电电池的负电极,它包括:集流器;包含能吸留和释出锂离子之导电材料的第一层,形成在集流器上;包含锂和锂合金的第二层,形成在第一层上;以及包含锂离子导电材料第三层,形成在第二层上。第三层防止第二层中的锂和/或锂合金与电解质接触,使锂平稳地进入第二层,以提高负电极效率。第一层能吸留和释出部分被第二层所吸留和释出的锂。以减小第二层的体积变化。采用如此结构的负电极能提高循环效率,延长循环寿命,并有良好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378296A
公开(公告)日:2002-11-06
申请号:CN02108121.2
申请日:2002-03-27
Applicant: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IPC: H01M4/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 , H01M4/139 , H01M4/366 , H01M4/38 , H01M4/386 , H01M4/387 , H01M4/40 , H01M4/485 , H01M4/587 , H01M10/052 , H01M2004/027 , H01M2010/429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二次电池的能够吸附和释放锂离子的阳极以及使用这种阳极的二次电池,该阳极包括由下面各部分组成的多层结构:第一层,其主要成份是碳;第二层,其主要成份包括一个锂吸附材料膜,该膜能够比碳的理论锂吸附容量吸附更多的锂。本发明可以提供二次电池,该电池的电池容量在其实际使用的范围内得到根本改善,同时它还具有较高的充放电效率和良好的循环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2150315B
公开(公告)日:2015-07-29
申请号:CN200980135761.5
申请日:2009-09-11
Applicant: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NEC能源元器件株式会社
IPC: H01M10/4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4235 , H01M4/0421 , H01M4/13 , H01M4/131 , H01M4/133 , H01M4/139 , H01M4/62 , H01M10/0525 , H01M10/0567 , H01M10/0568 , Y10T29/49108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使电解液不燃化、安全性更高的二次电池。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具有:包含吸附、释放锂离子的氧化物的正极;包含吸附、释放锂离子的碳材料的负极;和电解液,电解液包含1.5mol/L以上的锂盐或包含1.0mol/L以上的锂盐和20体积%以上的磷酸酯衍生物。
-
公开(公告)号:CN102037600A
公开(公告)日:2011-04-27
申请号:CN200980118408.6
申请日:2009-05-14
Applicant: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NEC能源元器件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67 , H01M10/0525 , H01M10/0569 , H01M2300/004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安全性高的二次电池。本发明的二次电池是正极由吸附、释放锂离子的氧化物形成、负极由吸附、释放锂离子的碳材料形成、电解液由离子液体、磷酸酯衍生物构成的二次电池,由此可以实现提供安全性高的二次电池。另外,通过同时含有磷酸酯和离子液体,即使高浓度地使用磷酸酯,也能够维持高放电容量。
-
公开(公告)号:CN1199309C
公开(公告)日:2005-04-27
申请号:CN02123303.9
申请日:2002-06-14
Applicant: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65 , H01M4/0435 , H01M4/13 , H01M4/382 , H01M4/40 , H01M10/052 , H01M10/0562 , H01M10/0585 , Y10T29/4911
Abstract: 一种锂蓄电池包括:正极;和负极,该负极还包含一种迭片结构,这种迭片结构包括:能够支撑锂离子的锂离子支撑层;以及和锂离子支撑层直接接触的无定形锂基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