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043481B
公开(公告)日:2017-08-25
申请号:CN201410260634.0
申请日:2014-06-12
Applicant: 河南农业大学
IPC: B01J31/02 , B01J23/52 , B01J23/50 , B01J23/42 , B01J23/44 , C07C215/76 , C07C21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功能化石墨烯担载贵金属纳米晶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同步实现贵金属前躯体和氧化石墨的还原,得到表面磺酸修饰的石墨烯均匀担载贵金属纳米晶复合催化剂。方法如下:1、制备氧化石墨。2、苯磺酸共价修饰氧化石墨。3、同步还原贵金属前躯体和氧化石墨,利用磺酸基团与贵金属之间的配位作用稳定贵金属纳米粒子,同时由于表面磺酸基团的亲水性,能够实现该催化剂在水溶液中均相分散。结果表明,窄尺寸分布的贵金属纳米粒子能够均匀地分布在石墨烯的表面,形成高效的水溶液中良好分散的催化剂。通过对对硝基苯酚的催化还原反应证明该催化剂具有非常优异的催化性能,回收再利用五次仍可以保持原有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343873A
公开(公告)日:2024-01-05
申请号:CN202311291074.0
申请日:2023-10-08
Applicant: 河南农业大学
IPC: C12N1/20 , C12N1/14 , C05F17/20 , C05F11/00 , C12R1/685 , C12R1/645 , C12R1/07 , C12R1/125 , C12R1/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秸秆高效降解与氨同化的双功能复合菌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是由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R0‑2、芽孢杆菌(Bacillus Sp.)D‑5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BLH‑22、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与烟草肠杆菌(Enterobacter tabaci)Etb12组成。本发明中的双功能复合菌剂,在37℃的室内恒温下,降解效率达到26.48%,较不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对照组提高了30.7%。在14.4℃的自然环境中可以高效降解玉米秸秆,加快腐解时间,提前60 d达到不添加菌剂的对照组中秸秆的最终腐解程度;同时微生物菌剂的添加可以影响堆体中氮素的转化并减少堆肥过程中的氨排放量,堆肥制作初期的氨排放量较未添加菌剂的对照组减少29.85%,起到消减氮素污染排放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6355977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310584534.2
申请日:2023-05-23
Applicant: 河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木质纤维素原料预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MoS2活化过硫酸盐催化体系促进木质纤维素原料降解的方法。本发明通过利用MoS2对过硫酸盐进行活化,提高硫酸根自由基的生产效率,提出了一种利用MoS2活化过硫酸盐催化体系,用于木质纤维素的预处理。本发明所述利用MoS2活化过硫酸盐催化体系促进木质纤维素原料降解的方法,此方法在过硫酸盐和纤维素酶低剂量的情况下依然具有较高的酶解效率。本发明试验结果发现MoS2是一种高效的硫酸根型活化剂,它对SO4‑∙的生成效率很高。其不仅表现出优异的性能,且在低剂量过硫酸盐和低剂量的酶加载量下反应2 h酶解效率极高,达到90%以上且不需要再次调节pH。
-
公开(公告)号:CN113842897A
公开(公告)日:2021-12-28
申请号:CN202111236615.0
申请日:2021-10-23
Applicant: 河南农业大学
IPC: B01J20/24 , B01J20/30 , C02F1/28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附有机染料的环糊精聚合物制备方法,具体是以价格低廉的环糊精和木质素磺酸盐为主要原料,通过柠檬酸将二者交联制备出吸附性能良好的木质素/环糊精聚合物吸附材料,该吸附材料具有对有机染料亚甲基蓝较高的吸附能力,远高于现有研究中环糊精与柠檬酸聚合物的吸附量。
-
公开(公告)号:CN113185388A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2110460952.1
申请日:2021-04-27
Applicant: 河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质深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生物油中选择性提取单酚的方法。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在30~80℃条件下对生物油原料进行水洗;水和生物油的比例为1~5:1,洗涤次数1~5次;2)将步骤1)所得水洗生物油按照一定比例与溶剂A混合,过滤去除沉淀;3)所述溶剂A为亲水性有机溶剂或其水溶液;4)在步骤2)所得滤液中加入萃取剂进行萃取;取有机相,减压蒸馏脱除溶剂A后,即得混合单酚产物;所述萃取剂为非极性/弱极性萃取剂。本发明的整个分离过程所需设备与操作步骤简单,依据实施条件不同,单酚产物在所得产物中质量分数最高可达88%以上,富集效果显著。
-
公开(公告)号:CN110563616B
公开(公告)日:2020-06-02
申请号:CN201910952967.2
申请日:2019-10-09
Applicant: 河南农业大学
IPC: C07C309/47 , C09K11/06 , G01N21/64 , C07C303/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丹磺酸结构的亚铁离子荧光探针分子、制备方法及应用,其分子式为C12H14NO4S,简称为:FeP1。该探针通过商品化试剂丹磺酰氯一步反应制得,合成产率高,制备成本低。通过荧光光谱仪研究了探针FeP1在Tris‑DMSO(4:1,pH=7.4,v/v)溶液中与金属离子、常见阴离子、活性硫、活性氧等小分子物质的识别特性。结果表明:探针FeP1对亚铁离子(Fe2+)具有高效专一的选择性,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识别速度快,酸碱度适用范围广,其最低检出限为18 nM,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体系和环境样品中亚铁离子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1116938A
公开(公告)日:2020-05-08
申请号:CN202010013392.0
申请日:2020-01-07
Applicant: 河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木质素分离提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从木质纤维素原料中高效提取木质素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木质纤维素原料置于芬顿反应预处理体系中,处理6~72h;然后利用磨木法或者碱法对上述原料中的木质素进行分离提取;所述芬顿反应预处理体系为由亚铁化合物3~9mmol/L、过氧化物0.2~1.6mol/L、巯基化合物0~0.128mol/L组成的混合溶液。通过利用优化后的芬顿催化反应来促进木质纤维素原料中木质素的分离,从而得到结构更完整、分子量分布更集中的木质素,并能有效提高木质素的提取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694593A
公开(公告)日:2020-01-17
申请号:CN201911140506.1
申请日:2019-11-20
Applicant: 河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糊精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β-环糊精、4,4’-二氟二苯甲酮和碳酸钾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与有机溶剂一起投入反应容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搅拌加热回流反应;步骤二、反应结束后降温,加入与有机溶剂等体积的乙醇/水溶液(V/V=1:1)后离心并弃去上清液,重复此步骤至上清液无色,下层固相物质真空干燥,即得β-环糊精吸附材料。本发明中β-环糊精与4,4’-二氟二苯甲酮的反应实现了β-环糊精的不溶性转化,整个反应条件相对温和,不需要氢气、高压、贵金属催化剂等,过程操作方便、工艺简单、成本低,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吸附材料制备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0563616A
公开(公告)日:2019-12-13
申请号:CN201910952967.2
申请日:2019-10-09
Applicant: 河南农业大学
IPC: C07C309/47 , C09K11/06 , G01N21/64 , C07C303/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丹磺酸结构的亚铁离子荧光探针分子、制备方法及应用,其分子式为C12H14NO4S,简称为:FeP1。该探针通过商品化试剂丹磺酰氯一步反应制得,合成产率高,制备成本低。通过荧光光谱仪研究了探针FeP1在Tris-DMSO(4:1,pH=7.4,v/v)溶液中与金属离子、常见阴离子、活性硫、活性氧等小分子物质的识别特性。结果表明:探针FeP1对亚铁离子(Fe2+)具有高效专一的选择性,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识别速度快,酸碱度适用范围广,其最低检出限为18 nM,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体系和环境样品中亚铁离子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8169197A
公开(公告)日:2018-06-15
申请号:CN201711375474.4
申请日:2017-12-19
Applicant: 河南农业大学
IPC: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近红外检测次氯酸根的方法,是基于一种商业可得的近红外染料甲酚紫(CVA)检测次氯酸根(OCl‑)的方法。具体检测方法是:将CVA作为荧光试剂,在pH为7.4的PBS缓冲溶液中,高效选择性检测次氯酸根,探针用于定性和半定量目视检测微量次氯酸根。该检测方法,对次氯酸根显示了较高的灵敏性,检出限低至5.6×10‑8mol/L,检测过程简便、抗干扰能力强、快速、灵敏,检测结果准确,在生物分子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