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317861B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2010202009.6
申请日:2020-03-20
Applicant: 西安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控释抗生素膨胀丙烯酸骨水泥,由固相和液相按照1g:0.6ml~0.9ml的比例混合形成,固相包括质量比为5~7:2.1~4.5:0.5~0.9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可膨胀纳米核壳结构载抗生素微球和硫酸钡,可膨胀纳米核壳结构载抗生素微球中含有羧基化石墨烯,液相包括质量比为8.5~9.5:0.25~0.5:0.25~1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促进剂和阻滞剂。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可控释抗生素膨胀丙烯酸骨水泥的制备方法,通过该方法制备的骨水泥具有较好膨胀倍率的同时具有灵敏的pH响应功能,可以根据植入物周围微环境的pH变化而按需长效释药,从而提高抗生素的释放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467564B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2010219672.7
申请日:2020-03-25
Applicant: 西安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膨胀复合骨水泥及其制备方法,固相成分和液相成分按照质量体积比为1g:1.5ml~1g:7.2ml混合而成;按质量百分数,固相的原料组成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无水磷酸氢钙共聚物微球30%~70%,无水磷酸氢钙15%~35%,磷酸四钙15%~35%,以上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总和为100%;骨水泥液相为蒸馏水、血液、生理盐水、稀酸、血清、磷酸盐溶液中的任意一种。本发明所制备的自膨胀复合骨水泥具有较高的吸水膨胀倍率,较好的力学性能,有望成为一种有前景的临床应用骨水泥。
-
公开(公告)号:CN111365393B
公开(公告)日:2021-09-10
申请号:CN202010244809.4
申请日:2020-03-31
Applicant: 西安理工大学
IPC: F16D69/02 , C04B35/56 , C04B35/565 , C04B35/581 , C04B35/583 , C04B35/584 , C04B35/80 , C04B38/00 , D01F1/10 , D01F6/44 , D04H1/4382 , D04H1/728 , D04H1/7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向导热耐磨复合制动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步骤1、配制耐磨陶瓷浆料;步骤2、制备定向排列BN纤维圆筒;步骤3、制备定向多孔复合耐磨陶瓷;步骤4、制备定向孔导热内壁;步骤5、定向导热耐磨复合制动材料。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导热耐磨复合制动材料,耐磨陶瓷为复合制动材料提供优异的耐磨性能,三层导热通道按照一定的间距排列,在保证材料耐磨性能的同时提高其定向导热性能,在制动过程中可以快速将产生的热量迅速沿着三层导热通道定向导出。
-
公开(公告)号:CN111365393A
公开(公告)日:2020-07-03
申请号:CN202010244809.4
申请日:2020-03-31
Applicant: 西安理工大学
IPC: F16D69/02 , C04B35/56 , C04B35/565 , C04B35/581 , C04B35/583 , C04B35/584 , C04B35/80 , C04B38/00 , D01F1/10 , D01F6/44 , D04H1/4382 , D04H1/728 , D04H1/7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向导热耐磨复合制动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步骤1、配制耐磨陶瓷浆料;步骤2、制备定向排列BN纤维圆筒;步骤3、制备定向多孔复合耐磨陶瓷;步骤4、制备定向孔导热内壁;步骤5、定向导热耐磨复合制动材料。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导热耐磨复合制动材料,耐磨陶瓷为复合制动材料提供优异的耐磨性能,三层导热通道按照一定的间距排列,在保证材料耐磨性能的同时提高其定向导热性能,在制动过程中可以快速将产生的热量迅速沿着三层导热通道定向导出。
-
公开(公告)号:CN111317861A
公开(公告)日:2020-06-23
申请号:CN202010202009.6
申请日:2020-03-20
Applicant: 西安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控释抗生素膨胀丙烯酸骨水泥,由固相和液相按照1g:0.6ml~0.9ml的比例混合形成,固相包括质量比为5~7:2.1~4.5:0.5~0.9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可膨胀纳米核壳结构载抗生素微球和硫酸钡,可膨胀纳米核壳结构载抗生素微球中含有羧基化石墨烯,液相包括质量比为8.5~9.5:0.25~0.5:0.25~1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促进剂和阻滞剂。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可控释抗生素膨胀丙烯酸骨水泥的制备方法,通过该方法制备的骨水泥具有较好膨胀倍率的同时具有灵敏的pH响应功能,可以根据植入物周围微环境的pH变化而按需长效释药,从而提高抗生素的释放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919519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106593.3
申请日:2024-01-25
Applicant: 西安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可定向释放抗菌气体的急救固定材料制备方法,包括:制备L‑Arg@Microsphere;将L‑Arg@Microsphere、引发剂、碳酸氢钠、CA混合,得到急救外固定材料组成成分1;将MMA、N,N‑二甲基对甲苯胺、对苯二酚混合后得到急救外固定材料组成2;将急救外固定材料组成成分1和急救外固定材料组成2混合得到急救固定材料。本发明还公开了可定向释放抗菌气体的急救固定材料,包括急救外固定材料组成成分1和急救外固定材料组成2,可响应外界近红外光产生NO气体,当释放到创伤处即可产生广谱抗菌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7589566A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311504158.8
申请日:2023-11-13
Applicant: 西安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数字钻参数确定岩石韧‑脆性破坏临界深度的方法,步骤如下:1、得到每种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根据钻头的倾角查询常数得到对应的修正系数;2、计算轴向受压面积、侧向受压面积、岩石在发生韧性破坏及脆性破坏时所产生的岩屑体积;3、得到岩石在围压下钻头的切削力;4、切割深度较浅时,得出切割消耗的能量;切割深度超过临界深度时,消耗的能量主要为岩石产生裂纹以及变形;5、将得到的分区能量求和;6、将得到的韧性和脆性的总能量与各自对应的岩屑体积相除,计算出机械比能,判断临界切割深度。本发明的方法,只需对岩石进行现场原位数字钻实验,就能够确定岩石的临界切割深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645611B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2211431317.1
申请日:2022-11-15
Applicant: 西安理工大学
IPC: A61L27/20 , A61L27/16 , A61L27/02 , A61L27/12 , A61L27/50 , A61L27/54 , C08F251/00 , C08F220/14 , C08F222/38 , C08F2/18 , C08K3/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具有成骨活性的高强度自膨胀复合骨水泥及制备方法,固相成分和液相成分按照质量体积比为1g:0.2ml~2ml混合搅拌而成;按质量百分数,固相成分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透明质酸)@碳酸锶复合物2.5%~15%,磷酸四钙15%~65%,无水磷酸氢钙5%~30%,聚甲基丙烯酸甲酯30%~70%,以上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总和为100%;骨水泥液相为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丙烯酸溶液的混合物。本发明所制备的具有成骨活性的高强度自膨胀复合骨水泥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良好的抗溃散性能、良好的成骨活性,有望成为一种有前景的临床应用骨水泥。
-
公开(公告)号:CN116350839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310216682.9
申请日:2023-03-08
Applicant: 西安理工大学
IPC: A61L26/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慢性伤口长期释药敷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壳聚糖与柠檬酸溶液混合后,再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混合产物,对混合产物进行离心,将沉淀物干燥后浸泡在抗生素类药物溶液中,干燥后,得到载药水凝胶微球;用芥酸酰胺包覆碳酸氢盐,得到包覆碳酸氢盐;将载药水凝胶微球与包覆碳酸氢盐与丙烯酸骨水泥固相粉均匀混合,得到混合固相粉;将混合固相粉与液相混合得到长期释药伤口敷料。可达到长期有效释药的效果,促进慢性伤口的愈合,同时骨水泥优异的力学强度可保护伤口;骨水泥释放的抗生素浓度显著更高,作用时间更长,局部杀菌能力更为显著。
-
公开(公告)号:CN116036384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310068228.3
申请日:2023-02-06
Applicant: 西安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供氧抗菌填充固定材料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1)将药物溶解在双氧水溶液中,简称溶液A;配制聚乙二醇溶液,简称溶液B;配制过氧化氢酶溶液,简称溶液C;2)分别将蒙脱土加入溶液A、溶液B、溶液C中搅拌,抽滤真空干燥;重复多次,得到载双氧水/抗生素零级释放载体;3)制作填充固定材料成分D;4)制作填充固定材料成分E;5)将填充固定材料成分D与填充固定材料成分E混合,搅拌,通过注射形式对开放性骨折部位进行填充,即成。本发明方法,能够对创伤部位进行充分填充及固定,对创伤部位进行感染预防或抗菌治疗,避免急救转运途中因外界因素导致的创伤部位二次损伤。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