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152131A
公开(公告)日:2011-08-17
申请号:CN201110047305.4
申请日:2011-02-28
Applicant: 西安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25/2204 , B23Q1/30 , B23Q5/40 , Y10T74/18656
Abstract: 本发明所公开的滚珠丝杠副压电致动器串联宏微驱动及其导向装置,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设置的滑座、滚珠丝杠副、滑台导轨副、螺母座、压电致动器、微动台、螺母导轨副及滑台。滚珠丝杠的轴线对称于2个滑台导轨副,滚珠丝杠副的螺母固定安装在螺母座内,压电致动器一端与螺母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微动台固定连接,压电致动器的轴线对称于2个滑台导轨副,微动台的上表面固定安装在滑台的下表面上,2个螺母导轨副对称于滚珠丝杠的轴线。本发明装置的宏微结合可实现大行程全程超精密进给,压电致动器都只承受驱动力而不承受滚珠丝杠副驱动力所产生的驱动力矩,压电致动器的受力状况好,可适用于大载荷超精密进给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01947749A
公开(公告)日:2011-01-19
申请号:CN201010280964.8
申请日:2010-09-14
Applicant: 西安理工大学
IPC: B24B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4B1/04 , B24B7/17 , B24B37/08 , B24B41/06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位自转超声波振动平面双面研磨数控机床,包括在机床的床身上设置有立柱,在床身台面上设置有Y轴运动组件,Y轴运动组件上表面安装有绕Z坐标回转的下回转运动组件,下回转运动组件同轴安装有下研磨盘;立柱上固定安装有超声波振动组件,超声波振动组件上设置有夹持工件组件的隔离盘;立柱的上方安装有X轴运动组件,X轴运动组件的立面安装有Z轴运动组件,Z轴运动组件上设置有绕Z坐标回转的上回转运动组件,上回转运动组件的回转轴上同轴安装有上研磨盘。本发明的装置,综合提高了研磨运动轨迹时变性、研磨速度分布均匀性、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1941102A
公开(公告)日:2011-01-12
申请号:CN201010264201.4
申请日:2010-08-27
Applicant: 西安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3Q11/001 , B23F1/02 , B23F5/04 , B23F9/025 , B23F17/00 , B23F23/10 , B23F23/12 , B23Q17/22 , G01M13/021 , G01M13/025 , Y10T409/103816 , Y10T409/103975 , Y10T409/104134 , Y10T409/104293 , Y10T409/104452
Abstract: 本发明的成型砂轮磨齿机变位模拟加载装置,包括设置在成型砂轮磨齿机上的受载试件和用于模拟加载的施载组件,成型砂轮磨齿机具有X轴的直线运动、Y轴的前后直线运动、Z轴的直线运动、绕Y轴的n回转运动、绕Z轴的C回转运动、绕X轴的A回转运动功能;施载组件的球座的轴心线与Y轴组件的X轴方向有一夹角α,受载面的法线与机床坐标系的X方向夹角为α。本发明的静刚度分布检测方法是,通过Z、Y、X轴配合运动将施载组件运动到加载位置进行加载;由位移传感器检测位移、力传感器检测模拟载荷,求出该加载位置模拟载荷下的刚度值;变更加载位置,重复上述过程,即得模拟载荷下的刚度分布。本发明的装置及方法实现了静刚度分布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1852671A
公开(公告)日:2010-10-06
申请号:CN201010209241.9
申请日:2010-06-25
Applicant: 西安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控车床自动变位模拟加载装置包括受载试件和施载组件,施载组件由钢球、盖、球座、力传感器、连接件及夹持件组成,受载试件一端安装在主轴的卡盘上,另一端通过顶尖与尾座连接。球座的轴线倾角为αx和αz,调整主轴的C轴使得受载试件的受载平面的法线与球座的轴线方向一致;其静刚度分布检测方法为:通过Z轴及X轴的运动将施载组件移动到预先设置的加载位置;通过Z轴及X轴运动的微调施加模拟载荷;由安装在主轴、尾座、刀架上的位移传感器检测的位移和施载组件的力传感器检测的模拟载荷求出该加载位置的模拟负载下的刚度,通过Z轴及X轴的运动自动变更加载位置,依次检测各个加载位置的刚度,得到模拟负载下刚度分布。
-
公开(公告)号:CN101474758B
公开(公告)日:2010-09-01
申请号:CN200910020976.4
申请日:2009-01-20
Applicant: 西安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混联导轨结合部的宏微驱动精密进给系统,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设置的滑座、直线电机的初级、直线电机的次级、宏动滑台和中空的一边开口的致动器变形导轨支承件,滑座与宏动滑台之间还并行设置有宏动滑台运动导轨,致动器变形导轨支承件内设置有致动器变形导轨柔性铰链组件和压电致动器,与致动器变形导轨微动块的一端固接,致动器变形导轨微动块的另一端自致动器变形导轨支承件的开口伸出,并与连接件固定连接,连接件与微动滑台固接。本发明的宏微驱动精密进给系统具有进给精度高、导向精度高、承载能力强、致动器受力状态好的特点。可用于中大规格、多轴联动精密、超精密数控机床,也可用于其他精密数控机械。
-
公开(公告)号:CN101323089B
公开(公告)日:2010-06-02
申请号:CN200810150393.9
申请日:2008-07-21
Applicant: 西安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轴混联复合主轴头机构,该机构由三轴混联进给机构和复合主轴头构成,三轴混联进给机构由一个两轴并联机构和一个回转轴组件串联组成,两轴并联机构由动平台和两个相同的分支组成,各分支包括一个移动副、两个回转副、一个连杆和一个复合杆及虎克铰,动平台上的复合虎克铰与回转副成角度布置,主轴头壳体、电主轴及车刀组成具有复合加工功能的复合主轴头。本发明复合主轴头机构将三轴混联进给机构和复合主轴头组合,具有两个直线和一个回转进给运动,用于铣车复合机床,不增加机床的进给轴,而增设了车削加工的进给运动,同时改善了少自由度机构的受力状况和比刚度。
-
公开(公告)号:CN101354243A
公开(公告)日:2009-01-28
申请号:CN200810150780.2
申请日:2008-09-03
Applicant: 西安理工大学
IPC: G01B11/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导轨滚转角的非接触激光检测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采用一检测装置,以激光器发出的线偏振激光为探测光,探测光射入敏感元件1/2波片,经1/2波片后射向直角棱镜;探测光经直角棱镜反射,得到与入射光束平行的逆向光束,该逆向光束再次通过1/2波片后射入偏振分光镜,偏振分光镜的两束出射光分别射入两光电探测器,产生反映光强的电流信号;电流信号经信号处理电路后得到反映两束光光强差的电压信号,电压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得到反映被测导轨滚转角的大小和方向。本发明方法可用于采用直线导轨的加工或测量设备,以实现其直线导轨滚转角的动、静态检测,该测量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0443350C
公开(公告)日:2008-12-17
申请号:CN200610104667.1
申请日:2006-09-29
Applicant: 西安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自动导航牵引车,包括车体、前轮、两个后轮、拖钩以及蓄电池,车体的前方及左右侧方分别设置超声波传感器,车体上还设置有数控装置和陀螺仪,前轮为驱动和转向合一的复合轮,复合前轮由安装在驱动轮子内的驱动电机减速机组件驱动,安装在复合前轮支承下面的大齿轮与驱动轮子连接,由安装在复合前轮支承上面的转向电机减速机组件通过齿轮副带动驱动轮子转向。本发明牵引车的特点是转向精度高、转向占空间小、结构紧凑、刚性高,可沿自由路径自动驾驶与避障、自动位置与姿态定位及舵角校正,自动化水平高。
-
公开(公告)号:CN100416248C
公开(公告)日:2008-09-03
申请号:CN200610104475.0
申请日:2006-08-07
Applicant: 西安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运动碰撞接触感知装置,包括碰撞接触传感器型感知装置和由碰撞接触传感器、连接铰及接触传递元件组成的组合型感知装置。碰撞接触传感器包括埋设于橡胶层中的芯线、压电体、屏蔽线及绝缘体,橡胶层置于内壳中,橡胶层上下有缓冲层,接触体置于内壳和外壳之间,调整元件置于接触体上部,接触体的头部从外壳的开口处伸出,接触体可相对内壳和外壳上下移动且其头部从外壳的开口处伸出。组合型感知装置的接触传递元件在两端通过两个连接铰与两个碰撞接触传感器连接。传感器型和组合型碰撞接触感知装置均可作为移动体防碰撞伤害措施使用,具有自动感知碰撞接触位置(位置或位置区间)、实时响应快、耐冲击及缓冲能力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908607A
公开(公告)日:2007-02-07
申请号:CN200610104475.0
申请日:2006-08-07
Applicant: 西安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运动碰撞接触感知装置,包括碰撞接触传感器型感知装置和由碰撞接触传感器、连接铰及接触传递元件组成的组合型感知装置。碰撞接触传感器包括埋设于橡胶层中的芯线、压电体、屏蔽线及绝缘体,橡胶层置于内壳中,橡胶层上下有缓冲层,接触体置于内壳和外壳之间,调整元件置于接触体上部,接触体的头部从外壳的开口处伸出,接触体可相对内壳和外壳上下移动且其头部从外壳的开口处伸出。组合型感知装置的接触传递元件在两端通过两个连接铰与两个碰撞接触传感器连接。传感器型和组合型碰撞接触感知装置均可作为移动体防碰撞伤害措施使用,具有自动感知碰撞接触位置(位置或位置区间)、实时响应快、耐冲击及缓冲能力的特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