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237759B
公开(公告)日:2017-08-25
申请号:CN201410567056.5
申请日:2014-10-22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 重庆大学
IPC: G01R31/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输变电设备放电强度测定系统及测定方法,包括:放电装置,用于模拟放电;脉冲电压发生器,用于向放电装置输出不同电荷量的脉冲电压并使放电装置放电;电压发生器,用于向放电装置输出不同电压并使放电装置进行不同放电强度的放电;紫外放电检测仪,用于检测放电装置在不同放电强度下的紫外光子数量以及输变电设备放电的紫外光子数量并输出;示波器,用于采集在放电装置放电时采集脉冲电压波形以及电压发生器输出的电压使放电装置放电时的放电脉冲电压波形并输出;处理器,用于判断输变电设备的放电强度及放电量,能够对输变电设备的放电量及放电强度进行准确量化测定,为技术人员提供客观的判断依据,指导技术人员对输变电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准确的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06918260A
公开(公告)日:2017-07-04
申请号:CN201710183497.9
申请日:2017-03-24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F28D2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21/00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实现多热源余热回收的换热装置,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上端的多个热源输出流道、设置于壳体下端的多个热源输入流道以及连接于壳体内的芯体,所述芯体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之间连接有多个隔板,所述隔板将壳体与芯体之间形成的空腔分隔成多个供热媒通过的热媒流道和多个与热媒流道相间分布的供热源通过的热源流道,所述各个热源流道的上端一一对应的与各个热源输出流道导通相连,各个热源流道的下端一一对应的与各个热源输入流道导通相连,所述各个热媒流道的上端和下端均与壳体上端的热媒输入口和壳体下端的热媒输出口导通相连。本发明具有余热热源个数可灵活增减、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换热效果好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6092159A
公开(公告)日:2016-11-09
申请号:CN201610363698.2
申请日:2016-05-27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1D5/35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D5/35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解调结果可信度自诊断功能的光纤光栅传感系统,该系统通过在常规的光纤光栅传感系统中嵌入一个特殊的光谱诊断软件模块,以实现对传感解调结果可信度的在线自诊断。光谱诊断软件模块包括以下内容:1.对传感系统获得的光纤传感器光谱进行预处理;2.计算光谱特征指标及其相对变化;3.根据光谱特征指标及其相对变化对光谱信号恶化造成的解调误差进行诊断分析;4.利用分析所得的解调误差对解调结果可信度进行标记并存储。利用此诊断软件模块,光纤光栅传感系统可在线自动地排除错误的解调结果,确保解调结果的可信度。
-
公开(公告)号:CN104237759A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申请号:CN201410567056.5
申请日:2014-10-22
Applicant: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 重庆大学
IPC: G01R31/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输变电设备放电强度测定系统及测定方法,包括:放电装置,用于模拟放电;脉冲电压发生器,用于向放电装置输出不同电荷量的脉冲电压并使放电装置放电;电压发生器,用于向放电装置输出不同电压并使放电装置进行不同放电强度的放电;紫外放电检测仪,用于检测放电装置在不同放电强度下的紫外光子数量以及输变电设备放电的紫外光子数量并输出;示波器,用于采集在放电装置放电时采集脉冲电压波形以及电压发生器输出的电压使放电装置放电时的放电脉冲电压波形并输出;处理器,用于判断输变电设备的放电强度及放电量,能够对输变电设备的放电量及放电强度进行准确量化测定,为技术人员提供客观的判断依据,指导技术人员对输变电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准确的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2349438B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011231810.X
申请日:2020-11-06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21C17/003 , G21C1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反应堆压力容器O形密封环的密封状态在线监测方法,属于泄漏监测领域。该方法为:利用O形密封环的密封状态与其弹性变形量、以及上下法兰密封面之间的结构间隙H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通过监测上、下法兰密封面之间的结构间隙H,评估O形密封环的密封状态;沿O形密封环圆周上对称的紧固螺栓处设置测点;并采用光纤探头,伸入紧固螺栓测点处上、下法兰密封面之间的结构间隙内,获取封面之间结构间隙H的信息;采用激光扫频干涉测量技术,实现微米级的结构间隙变化量ΔH的高精度测量;以据此对O形密封环的密封状态进行评估,从而将压力容器的泄漏状态监测、改为密封状态的实时在线监测,将泄漏发生的后报警改为事前预警。
-
公开(公告)号:CN115411995B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210832059.1
申请日:2022-07-15
Applicant: 重庆大学 , 重庆新翼创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IPC: H02P21/16 , H02P21/14 , H02P25/0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离线参数辨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永磁同步电机的V/f控制系统,并利用所述V/f控制系统控制永磁同步电机旋转;2)对永磁同步电机转子进行预定位,并设置PWM开关模式;3)根据反馈电流调整占空比,记录不同占空比对应的反馈电流稳定值,并计算电机的相电阻;4)计算固定占空比下的实际作用电压和相电感;5)在永磁同步电机空载时,采用V/f控制系统逐步增加电压和频率,直到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转速达到磁链辨识的转速,计算永磁同步电机的磁链。本发明可在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参数辨识等领域广泛推广及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7894508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410069750.8
申请日:2024-01-16
Applicant: 重庆大学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元复配绝缘油及其应用,属于液体绝缘电介质技术领域。所述多元复配绝缘油,包括以下成分,25#环烷基矿物油:65vol.%‑75vol.%,大豆油:5vol.%‑10vol.%,月桂酸异辛酯:1vol.%‑5vol.%,月桂酸乙基己酯:10vol.%‑30vol.%,抗氧化剂:0.4wt%‑5wt%。本发明所述的多元复配绝缘油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和较高的雷电冲击击穿电压,且运动粘度、介质损耗和倾点更低,环保性能更优异。
-
公开(公告)号:CN114898538B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210514292.5
申请日:2022-05-12
Applicant: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载玻片装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载玻片标本位置提醒装置及方法;包括设有若干放置槽和安置槽的玻片架以及警示件,警示件包括两个内嵌扭簧的转动触片、警示灯管和接近开关,警示件设置于玻片件的一侧,且与玻片架配合;两个转动触片均与玻片架转动连接,且设置于放置槽的内侧,接近开关与转动触片配合,以控制警示灯管的启停,警示灯管设置于玻片架的外侧,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出提醒装置,通过载玻片放置过程来亮起警示灯,通过灯光信号警示使用者,从而有效避免载玻片样本被污染的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6589017A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10579634.6
申请日:2023-05-1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 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
IPC: C02F1/28 , C02F1/40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公开了一种三维多孔水处理材料合成方法及净化废水的应用,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碳酸钴氢氧化物纳米针‑泡沫镍水处理材料,并进行疏水性调控构成多功能的三维多孔水处理材料,表面孔隙结构丰富,具有吸附容量大的优点,有效提高了对环丙沙星的吸附性能,并且可以实现油水分离应用。既能够去除废水中的抗生素,又能实现油水分离,制备工艺简单、处理效果优异、吸附性能优良,应用前景广阔。
-
公开(公告)号:CN115884415A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211503301.7
申请日:2022-11-28
Applicant: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重庆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nventor: 徐鑫 , 晏尧 , 邓雪波 , 李秉毅 , 梁柯 , 刘欣宇 , 赵理 , 朱睿 , 杨高峰 , 宫林 , 李俊杰 , 宋伟 , 李松浓 , 向菲 , 万凌云 , 雷娟 , 刘小源 , 梁花 , 李洋 , 陈妍霖 , 李玮 , 张森 , 张伟 , 韩世海 , 杨峰 , 高爽 , 於舰 , 尹心 , 江金洋 , 程晓 , 吴高翔 , 王雪文 , 景钰文 , 张逸 , 秦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自动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面向电力自动化过程的5G网络资源调度方法,建立基于Petri网的VNF‑FG流调度模型,在进行5G网络资源调度时将节点调度问题转换成Petri网托肯调度问题。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下问题:电力自动化业务之间存在工作逻辑冲突、资源分配不合理,难以满足多样化电力自动化业务的及时、准时、协同等确定性需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