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05038970U
公开(公告)日:2016-02-17
申请号:CN201520669493.8
申请日:2015-08-31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18 , C02F1/04 , C02F103/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20/128 , Y02E3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核电站海水淡化和余热排出系统,包括并联连接的蒸汽发生器、热交换器、闪蒸装置、冷凝器,所述蒸汽发生器出口通过热交换器进口调节阀连接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进口,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出口经给水泵、给水隔离阀、给水止回阀连接到所述蒸汽发生器的入口,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进口分别经注水管线隔离阀、注水管线、注水管线止回阀连接到闪蒸装置的输水管,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进口还经海水供水泵、海水供水调节阀通过海水淡化系统进水管线连接到海水储水箱,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出口经闪蒸装置进水减压阀连接到闪蒸装置的进口,所述闪蒸装置的蒸汽出口经淡水管线调节阀连接到冷凝器。
-
公开(公告)号:CN204760044U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520450092.3
申请日:2015-06-26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堆核电站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第一机组和第二机组包括蒸汽排放管线和蒸汽排放阀,蒸汽排放管线连接于主蒸汽隔离阀与蒸汽发生器之间的主蒸汽管线上,第一机组和第二机组还包括应急给水管线和应急给水箱,应急给水管线连接蒸汽发生器和应急给水箱,应急给水泵出口共用管线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机组和第二机组的应急给水泵与应急给水隔离阀之间的应急给水管线上,所述应急给水泵入口共用管线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机组和第二机组的应急给水泵与应急给水箱之间的应急给水管线上。通过适当增设具有非能动特性的余热排出系统,供两个系统共用,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使现有设计具有多样性,可以使核电机组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204229852U
公开(公告)日:2015-03-25
申请号:CN201420689425.3
申请日:2014-11-17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7/032 , G21C17/03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核电站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半管运行液位试验系统,包括连通的第一水箱和第一管道系统,第一管道系统连接在第一水箱的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一入口之间,第一水箱的第二出口通过阀门与第二水箱和第二管道系统相连通。第一管道系统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管道,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液位计。本实用新型能模拟核电站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半管运行时的液体液位的变化,开展液位试验,获取液位,尤其是临界液位的信息。本实用新型配置的泵、阀门、液位计、温度仪表、含气率测量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保证其正常运行和数据测量与记录;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可以重复试验,从而能方便地开展对核电站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半管运行的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204229849U
公开(公告)日:2015-03-25
申请号:CN201420693040.4
申请日:2014-11-18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5/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核电站非能动应急给水系统,与传统核电站应急给水系统中依赖电动、汽动或柴油机泵提供应急给水的特点不同,本实用新型采用蒸汽喷射泵,以反应堆蒸汽发生器中产生的蒸汽作为驱动源,在丧失主给水和丧失厂外电事故时,非能动应急给水系统从应急给水源取水,经蒸汽喷射泵升压后输送到蒸汽发生器,并通过主蒸汽管道向外带走一回路的显热和衰变热。蒸汽喷射泵是一种不直接消耗机械能,无运动部件的增压设备,比传统机械的增压设备具有更为简单和可靠的优点。该系统利用非能动设备带走一回路的衰变热和显热,实现一回路的冷却,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221575053U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322837603.4
申请日:2023-10-20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飞轮单体安装的防护外壳,属于飞轮储能技术领域,包括防护壳体、防护顶盖和防护基座,所述防护壳体为筒状结构,其两端开口设置,防护顶盖和防护基座分别设置在防护壳体的两端;所述防护壳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散热区域,所述散热区域设置有多个散热叠片,多个散热垫片平行设置。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护外壳能够降低飞轮的总重量,同时提高散热性能,且便于维护。
-
公开(公告)号:CN220401624U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22355415.8
申请日:2023-08-30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轴承高速电机,属于高速电机技术领域,包括缸筒,所述缸筒内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上套接有电机转子,所述电机转子的外侧套设有电机定子;所述缸筒内还设置有磁轴承组件,所述磁轴承组件包括磁轴承转子和磁轴承定子,所述磁轴承转子套设在转轴上,位于电机转子一侧,所述磁轴承定子套设在磁轴承转子外部,所述磁轴承定子通过磁轴承外圈用于缸筒内表面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适应高速超高速场景的工作要求,在同等功率下体积比磁悬浮高速电机小,同体积下功率比磁悬浮高速电机大,且成本低、结构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219163022U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222869252.0
申请日:2022-10-28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21C17/0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碎片迁移模拟装置,用于模拟固体碎片在流体回路中随流体迁移的特性,该装置包括:流体供应单元、碎片投送单元、障碍模拟单元、碎片沉降单元及数据采集单元。本实用新型对压水堆核电厂严重事故工况下安全壳内碎片的流动迁移进行模拟研究,深入研究碎片的流动迁移规律,得到碎片在不同驱动力、不同颗粒参数、不同流动路径等条件下的沉降、翻转、翻越障碍物、悬浮等迁移特性,形成碎片迁移行为数据库。碎片迁移行为研究为先进压水堆中碎片下游系统设计及改进提供技术依据,提升压水堆核电厂过滤系统设计的安全性。(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17361142U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122512696.4
申请日:2021-10-19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核电站内具有碎片收集功能的围堰装置,涉及核电站安全系统技术领域,包括:上部围板、固定孔和围堰框架,所述围堰框架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上部围板,所述围堰框架的底端均匀固定连接有孔间隔架,且相邻孔间隔架之间均匀固定连接有流动通道,所述围堰框架底部的两侧与一端皆均匀设置有固定孔,所述上部围板一端的顶部均匀固定连接有围板支架,且围板支架的一端均与流动通道顶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围堰框架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上部围板,上部围板为实体结构,在上部围板的作用下,使来流产生竖直方向的流动,使位于安全壳底部的碎片受到水流的压制,不会翻越围堰框架,避免碎片进入滤网和地坑。
-
公开(公告)号:CN217008665U
公开(公告)日:2022-07-19
申请号:CN202122484686.4
申请日:2021-10-15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21D3/04 , G21D1/02 , G21C17/01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核电站稳压系统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新型核电站的安全运行系统,包括中间热交换器、循环泵、高压氮气罐、稳压器、第一电动隔离阀和第二电动隔离阀;所述中间热交换器与稳压器氮气出口相连,用于在氮气进入系统前进行充分升温,中间热交换器的管侧用于流出高压高温氮气,中间热交换器的壳侧用于流入高压低温氮气;所述循环泵通过管线与中间热交换器相连;两组电动隔离阀与高压氮气罐组成稳压器旁路。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核电站的稳压系统不同,采用氮气进行稳压,同时增设了中间热交换器、循环泵和高压氮气罐,取代了传统蒸汽稳压中的电加热器和喷雾系统,结构简单,维护方便。
-
公开(公告)号:CN214893908U
公开(公告)日:2021-11-26
申请号:CN202120884518.1
申请日:2021-04-27
Applicant: 国核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01M3/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水下快速隔离装置试验专用装置,包括隔离装置控制单元、应急供气电控阀组、隔离装置试验圆桶、隔离装置本体和应急气源;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隔离装置本体水下浸泡压力试验接口对装置内部进行加压,通过气动隔离装置反向密封试验检验阀、气动隔离装置正向密封性试验检验阀及应急供气电控阀组等一次性即可判断气动隔离装置本体、执行器等是否存在泄漏,多个测试试验功能集成,实现一装置多用,减少设备研制成本,同时提高试验执行效率,且保证气动隔离装置所有水下试验执行工况均为工程实际等效的工况,对气动隔离装置的性能验证具有重要意义,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