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747898B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2010655310.2
申请日:2020-07-08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C07D235/02 , C09K11/06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次氯酸的2,3‑蒎二酮基咪唑型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以天然可再生资源β‑蒎烯衍生物4‑(5,5‑二甲基‑4,5,6,7‑四氢‑1H‑4,6‑桥亚甲基苯并[d]咪唑‑2‑基)苯甲醛为原料,与1,3‑茚满二酮进行缩合反应,得到BIBID。BIBID能与次氯酸进行专一性反应,在365mm紫外光下溶液的荧光颜色由橙红色变为蓝绿色,对次氯酸具有专一性和高灵敏度的特点,作为检测次氯酸用荧光探针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1606854B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2010526756.5
申请日:2020-06-09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C07D231/54 , G01N21/78 , G01N21/3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H2S的异长叶烷基比色型探针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利用天然可再生资源长叶烯衍生物异长叶烷酮为原料,与4‑硝基苯甲醛缩合生成7‑(4′‑硝基苯亚甲基)异长叶烷酮;7‑(4′‑硝基苯亚甲基)异长叶烷酮再与水合肼和二氯二氰基苯醌进行缩合环化得到5,5,9,9‑四甲基‑3‑(4‑硝基苯基)‑2,4,5,6,7,8,9,9a‑八氢‑5a,8‑桥亚甲基苯并[g]吲唑,该化合物能专一性与H2S作用,颜色由无色变为黄褐色,可作为检测H2S浓度比色型探针。
-
公开(公告)号:CN113563354A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110991470.9
申请日:2021-08-26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C07D491/107 , C09K11/06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碱性pH和/或粘度的双功能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荧光探针为1,7,7‑三甲基‑3‑((1′,3′,3′‑三甲基螺[苯并吡喃‑2,2′‑吲哚啉]‑6‑基)亚甲基)双环[2.2.1]庚‑2‑酮。本发明利用2‑羟基‑5‑((4,7,7‑三甲基‑3‑氧代双环[2.2.1]庚‑2‑亚基)甲基)苯甲醛为原料,与1,2,3,3‑四甲基‑3H‑吲哚碘化物进行缩合反应,得到1,7,7‑三甲基‑3‑((1′,3′,3′‑三甲基螺[苯并吡喃‑2,2′‑吲哚啉]‑6‑基)亚甲基)双环[2.2.1]庚‑2‑酮。该化合物能够灵敏地检测碱性pH和粘度,在碱性溶液中呈绿色荧光,在高粘度的介质中呈红色荧光,因此该化合物可作为检测碱性pH和粘度的双功能荧光探针,且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3354628A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2110738809.4
申请日:2021-06-30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C07D409/12 , C09K11/06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2‑苯乙烯基‑3‑羟基色原酮2‑噻吩甲酸酯荧光探针、制备方法及其应用,2‑苯乙烯基‑3‑羟基色原酮2‑噻吩甲酸酯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包括,将2‑苯乙烯基‑3‑羟基色原酮与2‑噻吩甲酰氯进行取代反应,得到2‑苯乙烯基‑3‑羟基色原酮2‑噻吩甲酸酯。本发明利用2‑苯乙烯基‑3‑羟基色原酮为原料制得的2‑苯乙烯基‑3‑羟基色原酮2‑噻吩甲酸酯能特异性识别肼,在日光下溶液颜色从无色变为黄色,同时在365nm紫外光下溶液的荧光颜色从无色变为粉红色,具有良好的专一性和灵敏性的特点,在检测肼的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1606854A
公开(公告)日:2020-09-01
申请号:CN202010526756.5
申请日:2020-06-09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C07D231/54 , G01N21/78 , G01N21/3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H2S的异长叶烷基比色型探针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利用天然可再生资源长叶烯衍生物异长叶烷酮为原料,与4-硝基苯甲醛缩合生成7-(4′-硝基苯亚甲基)异长叶烷酮;7-(4′-硝基苯亚甲基)异长叶烷酮再与水合肼和二氯二氰基苯醌进行缩合环化得到5,5,9,9-四甲基-3-(4-硝基苯基)-2,4,5,6,7,8,9,9a-八氢-5a,8-桥亚甲基苯并[g]吲唑,该化合物能专一性与H2S作用,颜色由无色变为黄褐色,可作为检测H2S浓度比色型探针。
-
公开(公告)号:CN111548362A
公开(公告)日:2020-08-18
申请号:CN202010406213.X
申请日:2020-05-13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樟脑耦合苯并噻唑基烯腈型次氯酸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利用樟脑衍生物2-羟基-5-(樟脑-3-甲烯基)苯甲醛为原料,与4-溴甲基苯硼酸频哪酯进行取代反应,得到2-(4-(4,4,5,5-四甲基-1,3,2-二噁硼烷-2-基)苯甲氧基)-5-(樟脑-3-甲烯基)苯甲醛;2-(4-(4,4,5,5-四甲基-1,3,2-二噁硼烷-2-基)苯甲氧基)-5-(樟脑-3-甲烯基)苯甲醛与2-氰甲基苯并噻唑进行缩合反应,得到2-(2-苯并噻唑基)-3-(2-(4-(4,4,5,5-四甲基-1,3,2-二噁硼烷-2-基)苯甲氧基)-5-(樟脑-3-甲烯基)苯基)丙烯腈。该化合物能特异性识别次氯酸,可作为定性和定量检测次氯酸的荧光探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0484243A
公开(公告)日:2019-11-22
申请号:CN201910902020.0
申请日:2019-09-23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C09K11/06 , C07D339/08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应型樟脑基汞离子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利用3-(4-羟基苯亚甲基)樟脑为原料,与六亚甲基四胺反应生成3-(3-甲酰基-4-羟基苯亚甲基)樟脑;3-(3-甲酰基-4-羟基苯亚甲基)樟脑再与1,3-丙二硫醇进行缩合环化得到3-(3-(1,3-二噻烷-2-基)-4-羟基苯亚甲基)樟脑。该化合物能够专一性的识别水相中的汞离子,在365nm紫外光照射下产生强烈的绿色荧光,因此该化合物可作为检测汞离子的荧光探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9776492A
公开(公告)日:2019-05-21
申请号:CN201910159490.2
申请日:2019-03-04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C07D401/04 , C09K11/06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应型高选择性检测肼的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利用天然可再生资源β-蒎烯衍生物诺蒎酮为原料,与2-吡啶甲醛缩合生成3-(2′-吡啶亚甲基)诺蒎酮;3-(2′-吡啶亚甲基)诺蒎酮再与盐酸胍进行缩合环化得到7,7-二甲基-4-(2′-吡啶基)-4,5,6,7-四氢-6,8-桥亚甲基喹唑啉-2-胺,再与氯乙酰氯缩合得到荧光探针化合物。经试验证实该化合物仅能与肼进行专一性反应,在365nm紫外光照射下发出紫色荧光,可作为检测肼的荧光探针,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9761917A
公开(公告)日:2019-05-17
申请号:CN201910119076.9
申请日:2019-02-15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C07D239/70 , C07D401/04 , C09K11/06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异长叶烷酮基-2-氨基嘧啶类三氟化硼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利用天然可再生资源长叶烯的衍生物异长叶烷酮为原料,分别与水杨醛和2-吡啶苯甲醛缩合生成7-(2′-羟基苯亚甲基)异长叶烷酮和7-(吡啶-2′-基-亚甲基)异长叶烷酮;7-(2′-羟基苯亚甲基)异长叶烷酮和7-(吡啶-2′-基-亚甲基)异长叶烷酮分别与盐酸胍缩合环化反应,得到4-(2′-羟基苯基)-6,6,10,10-四甲基-5,7,8,9,10,10a-六氢-6H-6a,9-桥亚甲基苯并-2-喹唑啉胺和6,6,10,10-四甲基-4-(吡啶-2′-基)-5,7,8,9,10,10a-六氢-6H-6a,9-桥亚甲基苯并-2-喹唑啉胺。这两种合物能选择性的与三氟化硼反应,在365nm紫外光照射下产生明显的荧光变化。因此这两种化合物均可作为检测三氟化硼的荧光探针,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8610302A
公开(公告)日:2018-10-02
申请号:CN201810119740.5
申请日:2018-02-06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C07D277/50 , A61P3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新型诺蒎酮噻唑腙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以诺蒎酮为原料,依次与4-(N,N-二甲氨基)苯甲醛、氨基硫脲和α-溴代苯乙酮进行反应后得到诺蒎酮噻唑腙类化合物。体外抗肿瘤试验表明,新型诺蒎酮噻唑腙类化合物对测试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抗增殖活性,而对人胃黏膜正常细胞几乎没有杀伤作用,其中化合物4a对测试癌细胞显示出很好的抗癌活性,其对HepG2细胞的活性最好,IC50为5.8μM,对RPMI-8226、A549和231细胞的IC50分别为8.8μM、7.1μM和10.6μM;化合物4c对上述四种癌细胞活性也较强,其IC50分别为8.7μM、7.3μM、9.7μM和8.9μM,可见新型诺蒎酮噻唑腙类化合物,将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