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管式热交换器
    2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308642C

    公开(公告)日:2007-04-04

    申请号:CN200310120262.3

    申请日:2003-12-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1/06 F28D7/106

    Abstract: 一种除了构成双层管的内管和外管之外,不追加内叶片等促进传热的材料、价格更低的高性能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其中,由内管和外管构成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将使外管从外侧向内侧凹下、前端朝向内管变细的近似圆锥状、近似圆锥台状、近似球面状、或近似圆柱、近似椭圆柱状等多个突起部,象是卷绕在内管上一样,配置成锯齿状或螺旋状。由此,仅在外管上实施简易的冲压等加工,就能增加在内管和外管之间流动的流体的湍流化程度,促进从在内管内流动的流体向在内外管之间流动的流体传热。

    冷冻循环装置
    2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854647A

    公开(公告)日:2006-11-01

    申请号:CN200610077016.8

    申请日:2006-04-25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使用二氧化碳作为致冷剂、并且使用难溶性油作为压缩机内的润滑油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减小由润滑油向内部热交换器的附着而产生的影响并且提高内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通过配管连接压缩机(11)、散热器(12)、膨胀阀(13)以及蒸发器(14),并设置有内部热交换器(30),该内部热交换器(30)在从散热器(12)流出的高压致冷剂和从蒸发器(14)流出的低压致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其特征在于,使用二氧化碳作为致冷剂,同时,使用难溶性油作为压缩机(11)内的润滑油,内部热交换器(30)由处于超临界区域的高压致冷剂所流过的第一传热管(31)、和低压致冷剂所流过的第二传热管(32)构成,将第一传热管(31)配置在第二传热管(32)内。

    热交换器
    2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921762Y

    公开(公告)日:2007-07-11

    申请号:CN200620114981.3

    申请日:2006-05-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具有3条或3条以上的将至少两种流体分开的导热管,其中所述导热管横截面为圆形受压变形后的形状,所述导热管中的1条与其它至少2条紧靠,并且相邻的2条导热管间具有接触面。所述导热管的横截面形状彼此相同。并且,所述导热管相互盘绕呈螺旋状。此外,所述导热管彼此紧靠而形成的导热管束的横截面外周呈基本圆形。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构造简单,制造容易,有效提高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

    一种热泵式热水器
    2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809499Y

    公开(公告)日:2006-08-23

    申请号:CN200520109921.8

    申请日:2005-06-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泵式热水器,至少包括热源机,所述的热源机包括压缩机、膨胀阀、包括冷媒管和水管的水热交换器、分隔板、蒸发器以及送风设备,其中所述的蒸发器和送风设备形成送风流路,压缩机和膨胀阀构成压缩机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压缩机室和所述的送风流路之间,和分隔板一起将所述压缩机室和所述送风流路分隔开。本实用新型的热泵式热水器,能够有效地提高蒸发器的热交换效率,提高制热效率,节约能源。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