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杆式压缩机
    2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431420A

    公开(公告)日:2018-08-21

    申请号:CN201680073571.5

    申请日:2016-11-15

    Abstract: 螺杆式压缩机(2)具备压缩机主体(4)、马达(8)以及齿轮箱(10)。压缩机主体(4)具备螺杆转子(5c、5d、6c、6d)、收容螺杆转子(5c、5d、6c、6d)的转子壳体(5e、6e)、收容转子壳体(5e、6e)且在端部设置有第一凸缘(5b、6b)的主体壳体(5a、6a)。马达(8)经由齿轮(10f~10g)对螺杆转子(5c、5d、6c、6d)进行驱动。齿轮箱(10)具有用于供主体壳体(5a、6a)的第一凸缘(6b)安装的安装面(S),且收纳齿轮(10f~10g),呈大致矩形。在齿轮箱(10)安装有压缩机主体(4)的状态下,第一凸缘(6b)的一部分向安装面(S)外延伸出,转子壳体(5e、6e)向安装面(S)投影的投影区域存在于安装面(S)内。由此,能够减轻螺杆式压缩机(2)的振动。

    螺杆式压缩机
    2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291546A

    公开(公告)日:2018-07-17

    申请号:CN201680070575.8

    申请日:2016-11-15

    Abstract: 螺杆式压缩机(2)具备:利用螺杆转子对流体进行压缩的第一级压缩机主体(4)及第二级压缩机主体(6);对第一级压缩机主体(4)及第二级压缩机主体(6)进行驱动的马达(8);以及齿轮箱(10)。齿轮箱(10)与第一级压缩机主体(4)及第二级压缩机主体(6)以及马达(8)连接,将马达(8)的驱动力传递至螺杆转子,齿轮箱(10)具有安装第一级压缩机主体(4)的第一安装孔(10f)以及安装第二级压缩机主体(6)的第二安装孔(10g),且设置有包围第一安装孔(10f)以及第二安装孔(10g)这两者的环状肋(20)。由此,在螺杆式压缩机(2)中,能够有效地降低最造成负担而应降低的固有振动模式的振动。

    无油螺杆压缩机
    2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715910A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580052503.6

    申请日:2015-09-24

    Abstract: 提供一种无油螺杆压缩机,能够使将大气开放孔和连通孔连通的环状空间处的压力损失尽量小,防止卸载操作时的润滑油的流入。具备壳(12)、轴承(22)、轴封装置(20)、大气开放孔(24a)、环状空间(25)、至少一个连通孔(31a),前述壳(12)具有转子室(150),前述轴承(22)支承螺杆转子的旋转轴(21),前述轴封装置(20)具有油封部(31)和气封部(60),前述大气开放孔(24a)被形成于轴封装置,前述至少一个连通孔(31a)被形成于旋转轴,前述环状空间(25)将大气开放孔与至少一个连通孔连通,环状空间具备被形成于壳的内周侧的内周环状空间(24g),将内周环状空间的开口截面积设为S1,将连通孔的总开口截面积设为S2,将连通孔的第i个的开口截面积设为S2i,将前述连通孔的个数设为n(n为1以上的自然数)时,构成为满足以下的关系,。

    无油螺杆压缩机
    2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225613B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申请号:CN201210574472.9

    申请日:2012-12-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油螺杆压缩机,能够在降低泄漏到外部的噪声的同时充分地对热源进行冷却。从油冷却器用开口部(8a)导入到壳体(2)内的冷却空气,依次通过油冷却器(6)、风扇(10)、气体冷却器(5)后从排气用开口部(9)排出到外部。另外,从电动机用开口部(8b)导入到壳体(2)内的冷却空气,依次通过电动机风扇(3a)、电动机(3)、风扇(10)、气体冷却器(5)后从排气用开口部(9)排出到外部。另外,从内部设备用开口部(8c)导入到壳体(2)内的冷却空气,依次通过电磁阀(7)、风扇(10)、气体冷却器(5)后从排气用开口部(9)排出到外部。

    减振构件
    2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472355A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1080029249.5

    申请日:2010-07-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02 F16F3/023 F16F15/07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至少提高了3次模式时的减振效果的减振构件。本发明的减振构件(101)具备隔着被激振部(支承部(A))对置配置的对称形状的一对振动体(11、12)。振动体(11、12)分别具备:从被激振部(支承部(A))延伸的第一振动部(1);以从第一振动部(1)分支的方式从第一连接部(4)延伸的第二振动部(2);以从第一振动部(1)分支的方式从第二连接部(5)延伸的第三振动部(3)。第一连接部(4)设置在比第二连接部(5)靠近被激振部(支承部(A))的位置。减振构件(101)以被激振部(支承部(A))、第一连接部(4)及第二连接部(5)为支点进行振动。

    振动阻尼结构
    2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388234A

    公开(公告)日:2012-03-21

    申请号:CN201080015638.2

    申请日:2010-04-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7/015 F16F15/36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阻尼结构,其能够通过促进粉末/颗粒材料在空心体中的运动来获得足够的甚至克服小振幅的振动的阻尼效果。在该阻尼结构中,其中阻尼部件(2)设置到作为被阻尼目标的结构(1)。阻尼部件(2)由空心体(5)构造,粉末/粒材料(3)填充在空心体(5)中,部分地留下空间(4)。当吸收振动时振动比结构(1)大的振动壁表面部分(7)形成在空心体(5)的壁表面部分(6)的至少一部分中。振动壁表面部分(7)优选地由具有比其他部位低的弹性模量和/或低的密度的材料形成。

    箱形压缩机
    2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374155A

    公开(公告)日:2012-03-14

    申请号:CN201110226939.6

    申请日:2011-08-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箱形压缩机。在将压缩机主体收容到箱内而成的箱形压缩机中,箱在基座之上组合有多个框架部件的构造上周设外壁而构成为大致长方体状;设有从箱的外部通到压缩机主体的吸入口的吸入管道;吸入管道在其上表面的边缘上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构成为,用框架部件中的、位于上方、沿大致水平延伸的框架部件的上表面支承吸入管道的凸缘部。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降低通过吸气口及该吸气口的周边的结构泄露的噪音。

    减振部件
    2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294611B

    公开(公告)日:2010-04-14

    申请号:CN200810009640.3

    申请日:2008-02-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振部件,所述减振部件具备在相同的设置位置可以使多个频率的振动同时减小的小型的动态吸振器,以使与来自振动机器的多个频率对应的动态吸振器互不干扰。振动部件(1)具备:具有折回的形状,且以线对称的方式形成的板状的第一振动体(2);以及在与所述线对称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以与第一振动体(2)相对向的方式,相对于第一振动体(2)对称形成的板状的第二振动体(3);且由第一振动体(2)和第二振动体(3)形成一对动态吸振器。

    减振部件
    2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520080A

    公开(公告)日:2009-09-02

    申请号:CN200910117984.0

    申请日:2009-02-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抑制动态减振器(振动部)的设置频率(固有振动频率)与振动设备的激振频率的偏差的减振部件。本发明的减振部件(1)具备:形成于板状体(2)的半岛形状的振动部(2a、2b)、以及形成于板状体(2)并连结振动部(2a、2b)和板状体(2)的连结部(2d)。在减振部件(1)中,在振动部(2a、2b)的周围及固定配置有振动设备的连结部(2d)之中的至少某一方上形成有台阶。

    减振部件
    3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294611A

    公开(公告)日:2008-10-29

    申请号:CN200810009640.3

    申请日:2008-02-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振部件,所述减振部件具备在相同的设置位置可以使多个频率的振动同时减小的小型的动态吸振器,以使与来自振动机器的多个频率对应的动态吸振器互不干扰。振动部件(1)具备:具有折回的形状,且以线对称的方式形成的板状的第一振动体(2);以及在与所述线对称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以与第一振动体(2)相对向的方式,相对于第一振动体(2)对称形成的板状的第二振动体(3);且由第一振动体(2)和第二振动体(3)形成一对动态吸振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