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拓扑优化结构地埋管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12524828A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2011417307.3

    申请日:2020-12-0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地埋管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拓扑优化结构地埋管换热器,针对地埋管换热器在施工埋管时,需要钻孔施工,而且多个地埋式换热器单体之间相连通时不够便捷,施工成本较高和目前的地埋管的换热低的技术问题,现提出以下方案,包括至少两个地埋循环器以及用于连接两个地埋循环器的连通件。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拓扑优化结构地埋管换热器在施工埋管时,无需额外钻孔施工,而且还能保证其与土层的接触效果,可降低施工成本,可进一步提高其内部的换热介质与土层之间的热传导面积,从而具有更高的换热速率,而且能够使多个地埋式换热器单体之间的连通工作更加快捷。

    固体蓄热装置及使用方法
    2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029038A

    公开(公告)日:2018-12-18

    申请号:CN201810720258.7

    申请日:2018-07-0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20/005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体蓄热装置及使用方法,涉及蓄热技术领域,包括一个或相互连接的至少两个蓄热单元,每个蓄热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带有凹凸部的蓄热块,每个蓄热单元的蓄热块之间相互滑动连接且通过滑动凹凸部相互插接组成内部无孔的实体块或相互分离形成内部有大小可变的通透孔的中空块,每个蓄热块还设有用于容纳热源的容纳孔。该装置以及方法能够实现高效地蓄热和散热,保证热能最大化的利用。

    一种高效节能嵌套式蓄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473398B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010284355.3

    申请日:2020-04-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节能嵌套式蓄热装置,包括保温壳体,所述保温壳体内设置有柱状中空的蓄热模块,所述蓄热模块内设置有调节换热模式的调节套筒组件,所述调节套筒组件中设置有换热盘。所述保温壳体包括对柱状蓄热模块进行容纳的柱型腔和对散流结构进行容纳的锥形腔。本发明采用圆柱体蓄热形式且蓄热体内换热孔垂直于蓄热模块轴线,优化了蓄热体内部热能分布,有助于快速稳定升温并实现快速传热,换热盘置于蓄热模块中,实现辐射换热和对流换热‑辐射换热模式,当蓄热模块工作温度改变时能够及时作出调整,从而避免功耗浪费,降低了风系统阻力,提高风机的使用寿命,增强了换热效率,减少了风机的使用时间,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

    一种用于电加热固体储能供热系统的换热器及换热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936181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148420.4

    申请日:2024-08-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加热固体储能供热系统的换热器及换热方法,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翅片管外壳、进风外壳、出风外壳,所述翅片管外壳设置有五列翅片管,所述翅片管外壳位于进风外壳、出风外壳之间,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电加热固体储能供热系统放热时风机开启,高温空气通过风道进入换热器;高温空气从进风口进入,与第一列中Ⅰ号翅片管的低温水换热;换热后的空气继续进行逐级换热;经过换热后的空气从出风口排出。本发明通过变管径状的翅片管增大了换热器前端管束与高温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了前端管束的水量,充分利用换热器前端高温空气的热量,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减少了能量损耗,本发明换热效率高、换热效果好、能耗低。

    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系统及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413700B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011426285.7

    申请日:2020-12-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系统及其方法,其系统包括蓄热体,蓄热体包括蓄热体上部和蓄热体下部,蓄热体上部外部设置有风路换热管道,蓄热体下部设置有水路换热管路,风路换热管道上设置有换热器,换热器与热用户的供热管路换热;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蓄热体上部进行换热、对热用户供热、蓄热水箱进行蓄热、蓄热水箱内水温均匀上升、蓄热水箱补充供热、维持进出水平衡。本发明通过蓄热体下部的水路换热管路充分利用了蓄热体内原本下层隔热耐火砖的热量,减少蓄热体内热损失。并通过蓄热水箱转化并储存其热量,极大程度的利用了蓄热体内原本的无效热量。本发明能够在需要时输送热量,弥补热量不足,节能无污染。

    电加热固体蓄热锅炉和电加热固体蓄热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6958943B

    公开(公告)日:2019-07-30

    申请号:CN201710205086.5

    申请日:2017-03-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锅炉,涉及加热设备的技术领域,包括炉体、支撑装置、蓄热装置和驱动器;支撑装置的上部设置在炉体内,蓄热装置与支撑装置连接,并设置在炉体内的水冷壁的一端;驱动器的一端与炉体外的第一输送管道连接,驱动器的另一端与炉体外的第二输送管道连接;蓄热装置的加热器连接在蓄热体内。解决了现有锅炉容易发生爆炸,污染大的问题。本发明利用蓄热体加热后的高温气体与水冷壁之间的强制对流换热,及蓄热体与水冷壁之间辐射换热加热水冷壁中的低温水,安全性好,无污染。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系统,多个电加热固体蓄热锅炉之间通过输送管道连接。解决了锅炉燃烧热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的热效率高。

    燃煤锅炉改造成电加热固体蓄热锅炉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940086B

    公开(公告)日:2019-07-09

    申请号:CN201710194637.2

    申请日:2017-03-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煤锅炉改造成电加热固体蓄热锅炉的方法,涉及加热设备改造的技术领域,依次包括如下步骤:(ⅰ)拆卸燃煤锅炉;(ⅱ)砌筑底座;(ⅲ)安装支撑装置;(ⅳ)安装蓄热装置;(ⅴ)固定蓄热装置;(ⅵ)安装保温层;(ⅶ)安装炉体壳体;(ⅷ)安装驱动器;(ⅸ)封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将燃煤锅炉改造成燃油锅炉,排放污染气体,造成污染环境,将燃煤锅炉改造成燃气锅炉,容易发生爆炸,将燃煤锅炉改造成生物质锅炉,运行状态不稳定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利用炉体内的蓄热体加热后的高温气体,与炉体内的水冷壁之间的强制对流换热,及蓄热体与水冷壁之间辐射换热加热水冷壁中的低温水,运行过程中无排放污染,便于进行管理。

    一种高能效太阳能蓄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4094987U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2022906770.6

    申请日:2020-12-0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蓄热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高能效太阳能蓄热装置,包括箱体,箱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用于固定和连接作用的固定部件,固定部件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用于辅助蓄能作用的蓄能部件,蓄能部件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用于承重作用的承重部件,本实用新型中首先通过蓄能管将能量传导进箱体内,通过箱体将大部分的能量进行存储,同时将剩余的能量通过注料口进行注入,然后再一次通过隔热板进行隔离材料将材料中的能量进一步的进过第三吸收层进行吸收,这时通过水泵将废料通过出料口抽出,同时利用蓄能部件外表面的承重部件将设备的重量充分的进行分摊,使设备的稳定性极大地提高,也使设备的储能效率极大地进行提升。

    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3931128U

    公开(公告)日:2021-08-10

    申请号:CN202022927712.1

    申请日:2020-12-0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装置,包括蓄热体,蓄热体包括蓄热体上部和蓄热体下部,蓄热体上部外部设置有风路换热管道,蓄热体下部设置有水路换热管路,风路换热管道上设置有换热器,换热器与热用户的供热管路换热,所述蓄热体通过钢板分隔为蓄热体上部、蓄热体下部,钢板上铺有保温棉,风路换热管道包括风管,风管与蓄热体上部接通且呈封闭状,所述风管中设置有风机。本实用新型通过蓄热体下部的水路换热管路充分利用了蓄热体内原本下层隔热耐火砖的热量,减少蓄热体内热损失。并通过蓄热水箱转化并储存其热量,极大程度的利用了蓄热体内原本的无效热量。本实用新型能够在需要时输送热量,弥补热量不足,节能无污染。

    一种固体蓄热体内部均匀送风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3931127U

    公开(公告)日:2021-08-10

    申请号:CN202022686193.4

    申请日:2020-11-1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固体蓄热体内部均匀送风装置,包括风道,所述风道的出风端设置有四方喇叭风口,所述四方喇叭风口为由进风到出风的变截面状,所述四方喇叭风口的出风侧设置有方形圆孔导流板,所述方形圆孔导流板中形成均匀送风的导流板风孔组。所述导流板风孔组包括围绕呈Ⅰ号圈的Ⅰ号风孔、围绕呈Ⅱ号圈的Ⅱ号风孔、围绕呈Ⅲ号圈的Ⅲ号风孔和围绕呈Ⅳ号圈的Ⅳ号风孔。本实用新型通过变截面状的四方喇叭风口增大了风道送入的低温风的接触面积,通过方形圆孔导流板中导流板风孔增加了送风的均与度,解决了蓄热体局部温度过高,热堆积严重,空气和蓄热体热交换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成本低廉,施工简单。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