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脉冲多脉冲分束方法及分束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738738A

    公开(公告)日:2010-06-16

    申请号:CN201010031319.2

    申请日:2010-01-08

    Applicant: 南开大学

    Abstract: 一种能产生所要求的脉冲间隔和脉冲数量的超短脉冲多脉冲分束方法及分束装置。该装置由n片级联的双折射晶体组成,各双折射晶体的光轴均在与入射光线垂直的法面内,且相毗邻的两片双折射晶体的光轴依次沿同一方向全部逆时针或全部顺时针旋转45度角,各片双折射晶体的厚度为Di=2i-1D1,i=1、2、……n。该装置可将脉冲分成2n(n>1)束同轴的、传播方向相同的、能量均等的脉冲串。本发明原理上没有能量损失,能量均分到所得到的脉冲串中。

    基于抛物面镜的紧凑型入射角调整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779456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582446.4

    申请日:2022-05-26

    Applicant: 南开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抛物面镜的紧凑型入射角调整装置,涉及石墨烯折射率传感系统、SPR传感系统、镜面反射系统等其他反射式光学系统。包括激光器、一维平移台、镀有金属反射膜的等腰直角棱镜和基于抛物面镜的紧凑型反射系统;等腰直角棱镜固定在一维平移台上,与一维平移台的运动保持一致;反射点位于抛物面的焦点,光可以原路返回,两次经过反射点,且反射点位置保持不变。通过一维平移台的线性运动,实现对入射角度的调整,降低了光学反射系统调整入射角度的困难。光线在透明固体介质中传播,减少了空气对光的扰动和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系统更加稳定、实验结果更加准确。整个实验装置的结构简单、紧凑、易操作,更易于实现小型化、实用化和商用化。

    光学反射系统入射光角度精准调节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075789A

    公开(公告)日:2021-07-06

    申请号:CN202110392512.7

    申请日:2021-04-13

    Applicant: 南开大学

    Abstract: 光学反射系统入射光角度精准调节方法及装置。本发明涉及石墨烯折射率传感系统、SPR传感系统、全内反射棱镜、镜面反射系统等其他光学反射系统,由于整个实验装置固定位置后,想要调整入射光角度,必须要对所有的透镜及其他实验装置的位置进行调整,对实验者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本发明在不改变其他透镜和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将角度变化用线性平移代替,精密地调整入射光的角度,减少了大量的繁琐工作,使光路的稳定性更高。该装置在系统中加入一个由一维平移台构成的光路调节装置,通过控制一维平移台在光路方向的移动,将位移的变化转换为角度的变化,就可以控制入射点的光线角度,而不用再调整其他装置的位置。

    基于内积算法的三步任意相移消除数字全息零级像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404129B

    公开(公告)日:2017-12-05

    申请号:CN201510958372.X

    申请日:2015-12-18

    Applicant: 南开大学

    Abstract: 基于内积算法的三步任意相移消除数字全息零级像的方法。本发明首次提出基于全息图的内积计算来提取相移量,进而还原出物光复振幅的方法。首先,通过CCD记录下三副任意相移后的全息图以及参考光的强度,通过相减可以得到三副新的全息图。然后,对这三副新的全息图进行内积运算,可以提取出相移量。最后根据物光复振幅的恢复公式即可恢复出物光。本方法不需对全息图进行提前处理,不需要记录物光的强度,而且对相移量是任意值。使得相移消零级技术更加简单,实用性更强。

    基于内积算法的三步任意相移消除数字全息零级像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404129A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510958372.X

    申请日:2015-12-18

    Applicant: 南开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3H1/2286

    Abstract: 基于内积算法的三步任意相移消除数字全息零级像的方法。本发明首次提出基于全息图的内积计算来提取相移量,进而还原出物光复振幅的方法。首先,通过CCD记录下三副任意相移后的全息图以及参考光的强度,通过相减可以得到三副新的全息图。然后,对这三副新的全息图进行内积运算,可以提取出相移量。最后根据物光复振幅的恢复公式即可恢复出物光。本方法不需对全息图进行提前处理,不需要记录物光的强度,而且对相移量是任意值。使得相移消零级技术更加简单,实用性更强。

    一种通过一步任意角相移消除数字全息零级像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808470A

    公开(公告)日:2015-07-29

    申请号:CN201510264340.X

    申请日:2015-05-22

    Applicant: 南开大学

    Abstract: 一种通过一步任意角相移消除数字全息零级像的方法。本发明首次提出了一种联动共轴双参考光光路,通过调整光路中加载在微动平移台上的分束晶体,能够在微动平移台进行位移时,保证两束参考光的相移量为-α、2α。基于该光路,提出了配套的算法,将现有的相移消零级数字全息技术由多步改进为一步相移,并且相移量是任意的,消除了多步相移及微动平移台移动产生的误差,使相移技术更加简便、可操作性更强。

    一种连续调节脉冲间隔的方法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995362A

    公开(公告)日:2014-08-20

    申请号:CN201410167969.8

    申请日:2014-04-24

    Applicant: 南开大学

    Inventor: 杨勇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续调节脉冲间隔的方法和装置,所述方法包括:一束超短激光脉冲经过直角三角形的双折射晶体,分束为两束偏振方向相互垂直的等能量的子脉冲;通过调节等腰三角形三楔形结构的双折射晶体的有效厚度,对两束子脉冲的光程差进行调节;将调节后的子脉冲经过直角三角形的双折射晶体进行合束,获得脉冲间隔经过调节的超短激光脉冲,这样能够对脉冲间隔连续调节,且不会产生附加脉冲,避免影响测量结果。

    场景三维信息阵列式光学获取中元素图像阵列自校正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497566B

    公开(公告)日:2014-01-29

    申请号:CN201110399970.X

    申请日:2011-12-06

    Applicant: 南开大学

    Abstract: 一种场景三维信息阵列式光学获取中元素图像阵列的自校正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元素图像阵列的自校正,为各种场景三维信息获取和应用提供了解决方案,以及可以提高裸眼三维显示效果。目前传统的校正方法需要在获取阶段通过在三维物体上附加标记来校正获取的元素图像,操作复杂,且仅适用可以附加标记的三维物体,无法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本发明通过深入分析阵列式光学器件获取的元素图像的特点,获得了元素图像中同名像点的位置满足等差关系的特性,并根据此特性实现了元素图像的自校正。该发明具有校正快速,无需获取端信息、无需辅助标记、方便快捷的优点。

    一种基于光学4f系统的超大成像深度三维显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197429A

    公开(公告)日:2013-07-10

    申请号:CN201310151168.8

    申请日:2013-04-27

    Applicant: 南开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光学4f系统的超大成像深度三维显示方法。本发明属于基于头盔的三维显示技术领域,主要解决三维显示成像深度小、长时间观看易疲劳、无法在单目头盔三维显示中应用的问题。该方法将待显示的三维图像分割成一系列不同成像深度的二维图像,分别采用不同方向的条纹图像对不同深度的二维图像进行调制,获得一幅编码图像。将该编码图像放置在光学4f系统的输入面上,在频谱面上放置一个相位模板,该相位模板由一系列不同焦距的透镜拼接而成,在光学4f系统输出面的将编码的二维图像在相应不同深度的成像位置上重新显示出来,实现超大成像深度的三维显示。

    空间角分复用参考光脉冲分束方法及分束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1770077B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010031320.5

    申请日:2010-01-08

    Applicant: 南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角分复用参考光脉冲分束方法及分束系统。主要针对角分复用全息成像技术中全息记录过程中的参考光脉冲的产生。本发明采用分波面的思路,利用棱镜阵列将一个超短脉冲分割成等间隔的不同方向上的多个脉冲,为多脉冲角分复用技术提供了参考光一侧的解决方案。该方法是将参考光脉冲入射到分束系统,依次经光阑、双楔形棱镜、基板和偏转棱镜,最后汇聚到CCD靶面上。具体包括:确定参考光角度的空间约束、确定各参考光角度的具体分布进而推导出双楔形棱镜和偏折棱镜在基板上的分布、以及双楔形棱镜和偏折棱镜尺寸的确定,最后按照系统设计的要求组装起来就能实现所需参考光脉冲的分束。本发明有结构紧凑、易嵌入、可调节的优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