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699883B
公开(公告)日:2023-06-13
申请号:CN202210431144.7
申请日:2022-04-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催化剂协同外场强化二氧化碳低能耗解吸系统及方法,吸收CO2后的富液经富液输送泵输运,与解吸后经贫液输送泵输运的贫液在贫富液换热器进行换热升温;升温后的富液进入解吸塔内,再生后的贫液经微波再沸器汽化后为解吸塔内的富液提供解吸能量,经微波再沸器汽化后的贫液与富液采用逆向接触,接触区域自上至下依次为带有超声波强化区的填料区、带有超声波强化区的催化区;解吸完的气混物经气液冷却器冷却和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后的液体继续注入解吸塔循环;降低了40%以上的能耗。本发明在催化剂协同超声波场/微波电磁场等外场作用下实现了二氧化碳低能耗解吸。
-
公开(公告)号:CN115155572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785632.8
申请日:2022-07-04
IPC: B01J23/46 , B01J23/648 , B01J35/10 , B01D53/86 , B01D53/7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挥发性有机物氧化脱除的抗氯高热稳定性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催化剂活性组分为RuO2,使用ZryTi1‑yO2或MOx‑ZryTi1‑yO2作为载体。本发明通过Zr对TiO2的掺杂强化了载体晶格稳定性,提升了载体抗烧结性能;通过调节煅烧温度,实现催化剂晶型结构及微观形貌调控,增强催化剂热稳定性的同时,提升催化剂氧化还原性能;通过酸性金属氧化物的负载制备多活性中心催化剂,提高催化剂催化活性,最终实现高效稳定催化剂配方的开发。本发明具有对含氯挥发性有机物催化活性高、抗氯中毒能力强及热稳定性强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有机溶剂生产、制药、喷漆等领域含氯有机废气的治理。
-
公开(公告)号:CN115111594A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210805850.3
申请日:2022-07-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热式热力氧化炉智能调控系统及方法,包括装置部分、感知模块、预测模块、优化模块和控制模块;首先通过相对稳定的污水处理站低浓度废气对间歇性的车间高浓度废气混合缓冲,将RTO入口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调节至2000~3000mg/m3;然后通过RTO上游废气参数及RTO实时运行参数并结合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预测燃烧室温度变化情况,建立RTO燃烧热量衡算机理模型计算出调节燃烧室温度的稀释风和辅助燃料供应的需求量;将目标调节量传输至控制器完成智能调控,使燃烧室温度稳定维持在预设温度附近,解决因生产侧废气排放波动引起的RTO运行不稳定、燃料消耗大、安全风险大等问题,实现VOCs的高效节能稳定脱除。
-
公开(公告)号:CN118643328A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0739611.1
申请日:2024-06-07
IPC: G06F18/214 , G06F18/2431 , G06N3/0442 , G06N3/09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耦合辐照度与温度的新建光伏场站功率迁移学习预测方法,涉及新能源预测技术领域,步骤包括使用已长期投运光伏电站的数据进行基础网络训练,并保存模型整体结构以及用于斜面辐照度、组件背板温度特征提取的DNN网络、CNN网络、LSTM网络层的参数。其次固定用于特征提取的CNN网络中卷积层的参数、DNN网络中隐藏层的参数及LSTM网络中隐藏层的参数以进行知识转移,但仍然可以进行训练以进行微调。然后,随机初始化其余参数,以便对新数据进行自适应训练。使用新建光伏电站的数据用于训练和微调网络以实现迁移学习,提高网络对目标域数据的适应性。本发明方法采用光伏电站实际运行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预测结果中误差降低了25%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7128499B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311101016.7
申请日:2023-08-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燃烧调控与负荷分配的智能化减污降碳方法及应用,包括数据处理层、多机组负荷分配与运行优化层和单机组锅炉多目标燃烧优化层;所述数据处理层、多机组负荷分配与运行优化层和单机组锅炉多目标燃烧优化层以模块的形式内嵌于电站信息系统中;提出以经济性为目标的多源燃料掺烧机组负荷分配与运行优化方法,解决污泥干化‑蒸汽分配等多源燃料掺烧热电机组关键生产流程的运行优化难题;基于机理分析‑优化模型构建‑闭环仿真验证‑参数调整的创新思路,实现多变燃料/负荷下单机组节能增效协同源头减污降碳。实际应用表明,在变负荷/煤质扰动等复杂工况下燃料节省可达20%以上,度电煤耗和NOx原始生成浓度最高分别降低9g/kWh和120mg/m3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5111594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210805850.3
申请日:2022-07-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热式热力氧化炉智能调控系统及方法,包括装置部分、感知模块、预测模块、优化模块和控制模块;首先通过相对稳定的污水处理站低浓度废气对间歇性的车间高浓度废气混合缓冲,将RTO入口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调节至2000~3000mg/m3;然后通过RTO上游废气参数及RTO实时运行参数并结合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预测燃烧室温度变化情况,建立RTO燃烧热量衡算机理模型计算出调节燃烧室温度的稀释风和辅助燃料供应的需求量;将目标调节量传输至控制器完成智能调控,使燃烧室温度稳定维持在预设温度附近,解决因生产侧废气排放波动引起的RTO运行不稳定、燃料消耗大、安全风险大等问题,实现VOCs的高效节能稳定脱除。
-
公开(公告)号:CN117761332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11790830.4
申请日:2023-12-25
Applicant: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 , 浙江省白马湖实验室有限公司
IPC: G01N35/02 , G01N35/04 , G01N35/00 , G01N33/00 , G01N25/00 , G01N21/65 , G01N21/3504 , G01N30/02 , G01N27/62 , G01N11/00 , G01N9/00 , G16C6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污染物与CO2协同吸收材料高通量设计系统、装置及方法,涉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包括吸收剂全自动高通量制备模块、吸收剂全自动动力学/热力学实验模块、气/液相表征模块、计算机集成控制系统,主要装置包括高精度六维中控机械臂、取料转运装置、加热搅拌制液装置、基础参数表征装置、吸收性能测试装置、解吸性能测试装置、稳定性能测试装置、废液收集装置。本发明通过数据驱动机器人科学家高通量合成吸收剂方法,实现材料理性设计和快速开发,可减小人力成本,提高实验效率,大大缩短吸收材料研发周期。
-
公开(公告)号:CN115155572B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210785632.8
申请日:2022-07-04
IPC: B01J23/46 , B01J23/648 , B01J35/10 , B01D53/86 , B01D53/7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挥发性有机物氧化脱除的抗氯高热稳定性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催化剂活性组分为RuO2,使用ZryTi1‑yO2或MOx‑ZryTi1‑yO2作为载体。本发明通过Zr对TiO2的掺杂强化了载体晶格稳定性,提升了载体抗烧结性能;通过调节煅烧温度,实现催化剂晶型结构及微观形貌调控,增强催化剂热稳定性的同时,提升催化剂氧化还原性能;通过酸性金属氧化物的负载制备多活性中心催化剂,提高催化剂催化活性,最终实现高效稳定催化剂配方的开发。本发明具有对含氯挥发性有机物催化活性高、抗氯中毒能力强及热稳定性强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有机溶剂生产、制药、喷漆等领域含氯有机废气的治理。
-
公开(公告)号:CN117155255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0962599.6
申请日:2023-08-01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颗粒荷电和电润湿耦合作用的自清洁光伏板,包括交变电源、控制器、湿度传感器、板体以及金属边框,所述湿度传感器位于光伏板体顶部,通过电路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板体顶层为疏水层,疏水层覆于保护层顶部,保护层底部装有透明电极,所述保护层通过绝缘层与第一粘合层相连,所述板体包括太阳能电池片,顶部和底部分别连接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所述板体包括底板,通过第二粘合层与太阳能电池片连接,所述板体四周安装有金属边框。通过光伏板自身电量构建交变电场,大颗粒在荷电作用下快速迁移脱除,而较难脱除的细颗粒则依靠电润湿作用使其与液滴碰撞‑裹挟脱除,耦合实现面向不同应用场景下光伏板表面的高效、智能、长时自清洁。
-
公开(公告)号:CN117128499A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311101016.7
申请日:2023-08-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燃烧调控与负荷分配的智能化减污降碳方法及应用,包括数据处理层、多机组负荷分配与运行优化层和单机组锅炉多目标燃烧优化层;所述数据处理层、多机组负荷分配与运行优化层和单机组锅炉多目标燃烧优化层以模块的形式内嵌于电站信息系统中;提出以经济性为目标的多源燃料掺烧机组负荷分配与运行优化方法,解决污泥干化‑蒸汽分配等多源燃料掺烧热电机组关键生产流程的运行优化难题;基于机理分析‑优化模型构建‑闭环仿真验证‑参数调整的创新思路,实现多变燃料/负荷下单机组节能增效协同源头减污降碳。实际应用表明,在变负荷/煤质扰动等复杂工况下燃料节省可达20%以上,度电煤耗和NOx原始生成浓度最高分别降低9g/kWh和120mg/m3以上。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