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269383B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110009315.2
申请日:2021-01-05
Applicant: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7 , G06Q50/26 , G16C20/10 , G16C10/00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基于系统科学的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确定研究对象即流域巨系统的边界和结构,建立流域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采集、清洗指标数据;基于指标数据,计算信息熵值,利用熵权法进行子系统和巨系统的熵值计算,评估各系统的有序程度演变;基于对指标体系的划分,区别并分别计算系统内的正向和负向熵变,计算耗散结构相关指标,计算出流域发展指数;根据流域巨系统的流域发展指数和流域各部的有序程度,综合评价流域的发展质量。通过该技术方案,提出以流域发展指数为决策依据的治河决策理论,综合评价流域巨系统演变状态和发展质量,为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5271506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951849.1
申请日:2022-08-09
Applicant: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降雨数据分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区域降雨表征长系列构建分析一体化方法,本发明包括:获取降雨站点、选取降雨站点、选取代表雨量站、构建待测区域降雨表征长系列、降雨表征长系列代表性分析;本发明整体方法设计合理,通过旱涝分布图集能够有效获取所需降雨站点;利用IDW等方法,综合实现降雨量的数据插补;逐年计算待测区域面均旱涝等级,有效构建1470年至今待测区域降雨表征长系列;利用1470年至今待测区域降雨表征长系列,有效实现对待测区域实测降雨系列的代表性分析;本发明整体系统便于实施,适用于多种待测区域实施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3111295B
公开(公告)日:2022-06-17
申请号:CN202110421013.6
申请日:2021-04-19
Applicant: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淤地坝设计洪峰时暴雨递减指数的计算方法,包括:获取短历时暴雨的淤地坝洪水流域特征以及获取暴雨递减指数n;获取暴雨历时长度,确定暴雨递减指数n在暴雨历时长度中的转折点,根据淤地坝洪水流域特征对转折点进行取值研究,获取第一取值结果;获取暴雨雨量的频率稀遇程度对暴雨递减指数n进行取值研究,获取第二取值结果;获取暴雨的点面雨量,基于淤地坝洪水流域特征确定暴雨的点面雨量对所述暴雨递减指数n的影响,基于影响结果获取暴雨递减指数n的第三取值结果;通过获取暴雨递减指数,根据淤地坝洪水流域特征对暴雨递减指数n进行取值研究,有利于对于集水面积特小的淤地坝设计洪峰计算时,n的取值的合理把握。
-
公开(公告)号:CN112784203A
公开(公告)日:2021-05-11
申请号:CN202110070379.3
申请日:2021-01-19
Applicant: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特小流域的可能最大洪水计算方法,包括:步骤1、收集与特小流域相关的最大洪水信息,包括:集水面积和最大洪峰流量;步骤2、将收集的最大洪峰流量和对应的集水面积点绘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步骤3、选用幂指数关系式对最大洪峰流量和对应的集水面积点据进行拟合,即Q=a*Fb;步骤4、根据拟合结果以及工程点的集水面积F工,获取对应的可能最大洪水Q工,即Q工=a*(F工)b;步骤5、对可能最大洪水Q工进行验证,并将验证结果进行传输显示。用以根据工程点的流域面积,获取可能最大洪水,便于提高获取结果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730136A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申请号:CN202011547366.2
申请日:2020-12-24
Applicant: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冻融循环作用下淤地坝坝坡冻融变形室内试验系统,包括:淤地坝冻融模拟装置、伺服加压装置、冷冻融化装置、激光扫描装置及数据采集处理装置;模拟装置包括:试验箱、试验土体、液压千斤顶、冻融管、环境检测装置,液压千斤顶与伺服加压装置连接,冻融管与冷冻融化装置连接;激光扫描装置实时监测淤地坝冻融模拟装置内部变化,伺服加压装置连接压力检测装置;伺服加压装置、环境检测装置、激光扫描装置、冷冻融化装置、压力检测装置均与数据采集处理装置电连接。本发明能实现不同淤地坝坝坡坡角、不同冻结深度、不同受荷条件下的冻融循环测试,通过可移动的衬砌材料,模拟冻胀方向和融沉方向不一致情况下的衬砌渐进式变形特征。
-
公开(公告)号:CN111738332A
公开(公告)日:2020-10-02
申请号:CN202010572722.X
申请日:2020-06-22
Applicant: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特征级融合的水下多源声学图像底质分类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在统一空间坐标系下的海底地貌图像、海底地形图像和海底地层剖面图像;采用多分辨率图像分割算法对海底地貌图像进行分割;将海底地形图像、海底地层剖面图像分别与海底地貌分割图像叠加;提取海底地貌分割图像中每个地貌分割体的地貌特征、海底地形分割图像中每个地形分割体的地形特征和海底地层剖面分割图像中每个地层剖面分割体的地层特征;将地貌特征、地形特征和地层特征融合,得到融合特征量;将融合特征量输入至训练好的机器学习分类模型中,得到水下多源声学图像的底质分类结果。本发明能够实现水下底质的自动分类,且分类精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11678553A
公开(公告)日:2020-09-18
申请号:CN202010567055.6
申请日:2020-06-19
Applicant: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北斗导航技术的水土保持监测系统,其包括水土保持信息服务子系统;水土保持实时监控子系统,其能实现对监测区域水保状态的实时监测;水土保持巡检执法子系统,其能基于北斗导航系统进行监测区域水土保持巡检过程中的任务下发、位置监控、实时导航、巡查上报、证据采集、轨迹回放、案件处理以及任务管理;水土保持执法应急调度子系统,其能基于北斗导航系统实现监测区域水土保持执法过程中的指挥调度和应急管理;水土流失预警报警子系统,其用于实现分级预警报警。本发明克服了传统的水土保持监测方法中难以高精度的确定水土流失面积和位置的问题,而且能够根据水流流失的程度进行分级预警报警。
-
公开(公告)号:CN119939252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061546.6
申请日:2025-01-15
Applicant: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18/214 , G06F18/213 , G06N3/0442 , G06N3/0499 , G06N3/048 , G06N3/08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可微分参数学习的水文混合建模方法,对水文模型进行可微分化重构;建立参数学习神经网络;将参数学习神经网络耦合到重构的水文模型中,形成耦合数据驱动和传统水文模型的混合模型。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水文模型之前引入了一个参数学习神经网络。从收集到的数据中,学习预测水文模型所需的参数,再利用水文模型进行径流的预测。同时径流的观测值作为参数学习神经网络的约束,用于调整参数学习神经网络的输出,构成部分黑箱化的水文模型,解决了当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带来的水文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异对传统水文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提高了径流的预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569498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820488.6
申请日:2024-06-24
Applicant: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 , G06Q50/06 , G06Q50/26 , G06F18/24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水源跨流域调水对水源区综合影响的评价方法,包括:采集相关的调水工程信息和资料;判断是否属于多水源跨流域调水工程;若属于,构建跨流域调水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水文水资源影响指数、水生态影响指数、水环境影响指数和经济社会影响指数;确定对每条跨流域调水河流的综合影响指数和对多条跨流域调水河流的综合影响指数;给出综合影响评价结果。本发明充分考虑了多水源调水对每个水源区的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经济社会四个方面的影响,通过将这些影响量化得到对每条调水河流的综合影响的评价和多条调水河流的综合影响的评价,实现了多水源调水工程综合影响程度难以量化的难题,对保障水源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8533146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750261.9
申请日:2024-06-12
Applicant: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1C13/00 , G01N33/00 , G06F30/27 , G06F17/10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流径流组分及碳通量估算方法和系统,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每季度收集监测区域内各种水源的样本,并进行碳通量监测;依据经验公式,结合统计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技术确定各种水源的流量与碳通量关系模型;将监测区域内气象站数据和遥感数据导入水文模型中,模拟各种水源的流量;将各种水源的流量与碳通量关系模型与所述各种水源的流量相结合,建立三端混合模型,估算各种水源的对河流碳通量的贡献。本发明针对数据稀缺和环境变化迅速的高海拔地区,通过集成先进的水文模型和自动化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解决了河流中径流组分碳通量的估算,为全球碳循环研究贡献新的视角。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