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902149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079862.9
申请日:2022-09-02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湖南省和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1N33/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淋洗‑抽出一体化系统及试验方法,包括:用于盛装污染土体的主体砂箱,呈矩形,相对的侧面设置有透水石板;淋洗系统,连通于所述主体砂箱的顶部;抽出系统,连通于所述主体砂箱的顶部,并位于所述淋洗系统的下游;地下水循环系统,模拟地下水循环;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传感器和数据接收端,所述数据接收端与所述传感器信号连接,多个所述传感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呈阵列排布,传感器包括土压力传感器、水势传感器、水位传感器,本发明可进行淋洗与抽出一体化修复的模型试验,通过调整实验参数,对比不同参数下二者间的相互影响,明确二者耦合修复效果;本发明可大范围改变地下水流速,满足大范围复杂的甚至极端的地下水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10702583B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1911010390.X
申请日:2019-10-23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土体渗透弥散淋滤测试一体柱,包括试样柱、化学溶液转换器和压力体积控制器;试样柱包括试样柱体,其顶端设置有进水口,底端设置有出水口,侧壁上不同高度的不同位置开设有多个出水孔,出水口和每个出水孔上均设置有一出水管,出水管设置有一开关,端部设置有一溶液收集器,试样柱体的顶端设置有一压实结构,同时在试样柱体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一透水结构和一密封结构;化学溶液转换器内设置有化学溶液,压力体积控制器用于提供水压,施加在化学溶液上并注入试样柱体内。本发明实现了土体湿化、稳定水压及化学溶液渗透、弥散和淋滤演化规律的监测,且考虑了多种因素的耦合作用,模拟了复杂的现场环境,提高了试验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3042518A
公开(公告)日:2021-06-29
申请号:CN202110269523.6
申请日:2021-03-12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B09C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重金属污染场地化学修复剂强化传输方法,包括:开展现场调查,探明污染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和污染特征,确认重金属污染场地范围以及重金属污染物种类,根据调查情况在重金属污染场地设置化学修复剂注入与监测井群网络;在重金属污染场地喷洒自来水,使重金属污染场地预饱和;配置预定浓度的盐溶液,将盐溶液通过化学修复剂注入与监测井群网络注入到重金属污染场地中,使重金属污染场地盐化;配置预定浓度的化学修复剂溶液,将化学修复剂通过化学修复剂注入与监测井群网络注入到重金属污染场地中。本发明增大了化学修复剂注入后在重金属污染场地中的迁移距离和化学修复剂与土壤的有效接触面积,化学修复剂传输距离远,修复范围广。
-
公开(公告)号:CN111287225B
公开(公告)日:2021-05-07
申请号:CN202010104628.1
申请日:2020-02-20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锚固型边坡的锚杆应力监测及重建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首先利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原边坡稳定性分析,然后在抗滑桩不同深度遭遇既有锚杆时,测试截断应力,接着拆除桩内裸露锚杆后,保留坡体内残余锚杆,之后对桩内两侧残余锚杆进行应力计安装,以进行长期监测;最终利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各工况稳定性分析,结合监测数据,进行重建边坡稳定性评价。本发明实现了锚固型边坡在扩建施工时对原有锚杆截断应力的检测,对残余锚杆应力在施工全过程以及施工后长期的监测,利用数据展开对既有支挡结构的利用以及重建后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的研究,还综合考虑利用模拟软件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更具研究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1101538B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2010019930.7
申请日:2020-01-09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和酸性矿山废水的竖向工程屏障系统施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进行工程屏障构筑选址,开挖工程屏障沟渠;制作钢筋笼,在渗流方向上于钢筋笼内侧布施土工布;制作混合块体,将混合块体填充至钢筋笼内,形成工程屏障墙体单元;将工程屏障墙体单元进行组合拼装,吊装入工程屏障沟渠;在工程屏障周围采集数据,监测重金属阻滞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混合块体原材料采用黏土、飞灰、化学添加剂制备而成,成本较低、治理效果好;采用工程屏障墙体单元组合拼装,对场地条件与工程需要的适应性强;施工步骤简明易行,吊装、起吊置换方便;工程屏障墙体单元可大规模生产销售,经济效益较高,且极大地缩短工程屏障修筑工期。
-
公开(公告)号:CN111487297B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2010330695.5
申请日:2020-04-24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染土体吸力及孔隙溶液浓度测定方法及装置,本方法包括:制备标准试样、进行标定试验、标定拟合曲线、控制试样吸力、记录并分析数据和计算试样吸力及孔隙溶液浓度;本装置包括:顶盖、土柱腔室、基座、化学溶液循环系统、气体循环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本发明采用渗析法和气相法准确控制土中吸力,可测定不同化学污染土体在不同含水量下对应的基质吸力和渗透吸力,采用TDR技术测定土体含水量和孔隙溶液浓度,根据土水特征曲线和孔隙溶液电导率与孔隙溶液浓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可实现土中吸力及孔隙溶液浓度联合测定,具有精度高、速度快、无损、自动化监测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1175474A
公开(公告)日:2020-05-19
申请号:CN202010104848.4
申请日:2020-02-20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G01N33/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考虑多场耦合作用的垃圾填埋场封场覆盖层模型试验系统,包括:主体模型箱,所述主体模型箱内设置有活动钢板、活动支架、透水石板、通气孔及传感器预置孔;气热循环系统,所述气热循环系统用于控制气体循环强度及温度;活动式顶盖,所述活动式顶盖设有花洒,连通水箱提供化学溶液;模拟层,所述模拟层设置有生活垃圾和封顶覆盖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所述数据采集系统由各传感器分别收集垃圾及封顶覆盖系统相关数据。本发明简单易行,充分模拟了热-水-力-化-气-生多场耦合环境,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填埋过程中垃圾堆体中的渗透、力学和变形演变规律以及黏土类封顶覆盖系统的性能演化机理,有效促进工程处置方法及基础理论的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11018190A
公开(公告)日:2020-04-17
申请号:CN201911372815.1
申请日:2019-12-27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C02F9/04 , C02F101/20 , C02F10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工程屏障多级时序阻控的治理酸性矿山废水方法,具体为:将酸性矿山废水处理场地沿废水流动方向分成6个区段,第一中和反应段、第一原地层段、第二中和反应段、第二原地层段、金属离子吸附段和最终监测段;在第一中和反应段中开挖槽体a,在第二中和反应段中开挖槽体b,在金属离子吸附段中开挖槽体c;在槽体a内填上装有回填土A的钢筋笼;在槽体b内填上装有回填土B的钢筋笼;在槽体c内填上回填土C。本发明的方法总体简单易行,能够中和酸性矿山废水,有效地去除其中多种重金属离子,同时维护成本低、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可推广性,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8303729B
公开(公告)日:2020-01-03
申请号:CN201810163880.2
申请日:2018-02-27
Applicant: 中建隧道建设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IPC: G01V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建筑物下盾构隧道影响区域岩溶探测方法,利用水平定向钻机在待建隧道的四周水平钻孔,再在接收井中将超声井眼成像仪在钻孔内跨孔回拖作为声源,并通过数据采集仪收集超声井眼成像仪所采集的跨孔声波,形成CT输入数据;之后对CT输入数据进行声波层析成像反演,利用绘图软件显示跨孔声波层析成像图,最后基于探测目标与其围岩声波速度差异和弹性波传播过程中的衰减规律分析出建筑物下隧道范围内的岩溶分布情况。该岩溶探测方法能够克服场地条件的限制,不仅抗干扰能力强,而且探测精度高、分辨度高,能够精确探测建筑物下地铁隧道范围内岩溶发育情况,降低隧道下穿建筑物施工的风险,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0530775A
公开(公告)日:2019-12-03
申请号:CN201910898404.X
申请日:2019-09-23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各向等压干湿化学循环的土体气液渗透试验系统,包括:有机玻璃罩,所述有机玻璃罩罩设在所述不锈钢基座上,所述有机玻璃罩顶部穿设有竖向加载杆,所述竖向加载杆下方固定连接有一活塞;所述有机玻璃罩顶部开设有反应室排气孔;设置有不锈钢试样基座,其上安装有试样底座作为土样放置平台,设置有内围压控制系统与竖向加载杆配合模拟土样在复杂环境受到的压力,设置有吸力控制系统模拟土样干燥过程。本发明简单易行,能够实时监测土体在复杂试验条件下变形特征及气液渗透规律演化,能够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复杂现场环境中土体的渗透、力学和变形演化机理,有效的帮助了工程处置方法及基础理论的发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