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143085B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1810790365.7
申请日:2018-07-18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1R31/3842 , G01R31/389 , G01R31/392 , G01R31/39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对锂离子电池进行预警的方法及系统,其中方法包括:采集多个锂离子电池中每个锂离子电池的多个常规参数中每个常规参数的运行数据;对采集到的每个常规参数的运行数据进行分类存储,以建立锂离子电池运行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数据库中的运行数据对常规参数进行评估,获取每个锂离子电池的评估值;利用每个锂离子电池的评估值,通过方差分析计算每个锂离子电池的偏离程度;将锂离子电池的偏离程度大于偏离阈值的锂离子电池确定为待监测的锂离子电池;判断等监测的锂离子电池常规参数的运行数据是否超出预警预设值,当锂离子电池的常规参数的运行数据超出预警预设值时,发出锂离子电池的事故预警。
-
公开(公告)号:CN110426639B
公开(公告)日:2022-09-23
申请号:CN201910671807.0
申请日:2019-07-24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1R31/378 , G01R31/39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动态阻抗谱的锂离子电池寿命预测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锂离子电池进行N周充放电循环,并在N周放电过程中,对具有间隔的M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电池处于预设荷电状态下进行动态阻抗测试,以得到M组测试数据,以得到锂离子电池M周放电过程中预设荷电状态下的动态阻抗谱;根据阻抗测试步骤中得到的动态阻抗谱,确定动态阻抗谱中不同循环次数的同一频率下的参数值,得到参数值与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式。本发明利用了数据驱动,同时结合了锂离子电池在放电过程中的动态阻抗特性的寿命预测方法,节约资源的同时,提高了预测的可靠性,并且,预测方式简单方便,大大缩短了预测时间提高了预测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562509B
公开(公告)日:2022-09-09
申请号:CN202010259215.0
申请日:2020-04-03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新源张家口风光储示范电站有限公司 ,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
IPC: G01R31/39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确定退役动力电池剩余寿命的方法及系统,包括:保留当前的容量满足预设的梯次利用要求的退役动力电池;分别选取多个相同型号的退役动力电池进行恒流放电试验,以获取当前型号的退役动力电池在不同搁置天数下的自放电率;根据自放电率进行拟合,以确定当前型号的退役动力电池的自放电率和搁置天数的拟合函数;根据拟合函数,确定每个当前型号的退役动力电池的剩余日历寿命。本发明能够在短时间内对退役动力电池的剩余日历寿命进行准确预测,大幅度缩短了退役动力电池寿命评估的时间,能够为梯次利用时的状态评估、分选重组等提供技术支撑,所采用的方法在工程实施中都比较容易实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0595704B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1910717218.1
申请日:2019-08-05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储能电池的漏液检测方法,该储能电池的漏液检测方法包括:在各个电池箱的出风口处分别设置气体检测器,通过气体检测器检测对应的电池箱内储能电池挥发的电解液气体浓度;将相邻的两层电池箱上的气体检测器检测到的储能电池挥发的电解液气体浓度数值进行作差,从而得出多组电解液气体浓度差值;分别判断多组电解液气体浓度差值是否达到预设浓度差值,并根据判断结果判定所述储能电池是否漏液。该储能电池的漏液检测方法,可对储能电池柜内的储能电池进行的泄漏情况进行有效检测,准确率高,可有效防止储能电池的电解液在无监控状态下分解后出大量的可燃性气体,大大提高了储能系统的安全性。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储能电池的漏液检测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09125997B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1810837427.5
申请日:2018-07-26
Applicant: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灭火剂喷射装置,包括:储气瓶、灭火剂储瓶、喷头、温感探测器、烟感探测器和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与温感探测器、烟感探测器和压力表均连接,当电池温度数据高于预设值和/或烟气浓度浓度数据高于预设值时,控制储气瓶向灭火剂储瓶充气,在压力数据达到降温或灭火所需的压力值时,控制喷头喷出灭火剂,直至温度数据低于预设值和/或烟气数据低于预设值时,控制喷头停止喷射灭火剂。本发明中,通过温感探测器与烟感探测器确定电池模块的安全状态,控制单元根据电池模块的不同安全状态,控制灭火剂储瓶对过热电池模块进行及时降温;电池热失控后,能控制灭火剂储瓶针对着火电池模块及其周围及时灭火,提高了灭火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391423B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1810342117.6
申请日:2018-04-17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临沂供电公司
IPC: H01M4/7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铅炭电池正极板栅,该正极板栅包括基体板栅和该基体板栅表面的亚氧化钛膜;亚氧化钛膜的钛氧化物包括Ti4O7、Ti5O9和Ti6O11。本发明提供的正极板栅表面的亚氧化钛膜结构致密,与正极活性物质之间具有良好结合力,具有高导电、耐腐蚀的特点,提高了正极板栅的耐腐蚀性能,增强了板栅与活性物质之间的结合能力,降低了界面电阻,避免了在循环过程中正极材料软化和脱落,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3805063A
公开(公告)日:2021-12-17
申请号:CN202111076723.6
申请日:2021-09-14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1R31/367
Abstract: 电池储能系统火灾荷载计算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电池储能系统的锂离子电池类型、电池模组的电池数量、电线质量、控制系统质量以及散热系统质量;根据锂离子电池类型,将电池储能系统的电池模组的电池数量、电线质量、控制系统质量以及散热系统质量输入到锂离子电池类型所对应的电池储能系统火灾荷载计算模型中求解,获得电池储能系统火灾荷载;输出电池储能系统火灾荷载。本发明可根据系统总装机容量、单块电池容量、模块电池数量、电池种类精准计算储能系统的火灾荷载,计算过程简单,结果准确且代表性,并能够为储能电站热失控火灾的扑灭提供合理、可靠的消防措施。
-
公开(公告)号:CN113185780A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2110449674.X
申请日:2021-04-25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热失控防护材料及制备方法和锂离子储能电池,按质量份数计,将40‑60份的EPDM混炼后加入2‑8份的防老剂、2‑8份的纳米氧化物以及0.5‑3份的活性剂,混炼均匀后加入40‑60份的二氧化硅气凝胶进行混炼后加入2‑8份的交联剂、1‑5份的促进剂以及1‑5份的硫化剂,进行硫化,得到热失控防护材料。本发明以低成本、高隔热的橡胶材料为基材,通过与二氧化硅气凝胶粉末复合,通过混炼与硫化工艺制备成具备高阻燃、高隔热的固定结构的热失控防护材料。将这种材料该隔片不仅可有效阻止温度的迅速传递,也可以降低高加速度振动、冲击对电池的影响,从而防止电池单元热失控时连锁反应的发生。
-
公开(公告)号:CN108649296B
公开(公告)日:2021-07-27
申请号:CN201810474805.8
申请日:2018-05-17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H01M10/613 , H01M10/0525 , H01M10/6567 , H01M10/656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导热的锂离子电池储能快速散热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包括:箱体、电池组、导热管、液态金属驱动模块以及相变热交换模块;所述导热管内置可流动的液态金属,所述导热管与液态金属驱动模块共同构成闭环回路;所述导热管在电池箱体内与电池组表面紧密接触,通过所述导热管的外壁进行热传导,并将热量传递至导热管内部的液态金属;所述导热管在所述相变热交换模块中与相变材料发生热交换,将热量传递至相变材料;所述液态金属驱动模块用于驱动液态金属在导热管内流动;所述相变热交换模块内置用于与导热管热交换的相变材料,所述导热管在所述相变热交换模块中按预设规则布置,与相变材料紧密接触。
-
公开(公告)号:CN112698191A
公开(公告)日:2021-04-23
申请号:CN202011379536.0
申请日:2020-11-30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1R31/3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验证电力变压器分接开关切换开关性能的电路及方法,将第一直流电源DC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联动开关DK1,第一电容器C1、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感L1,及第一晶闸管模块SCR1和第二晶闸管模块SCR2组成通态工作单元;将第二直流电源DC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二联动开关DK2,第二电容器C2、第二电阻R2和第二电感L2,及第三晶闸管模块SCR3和第四晶闸管模块SCR4组成断态工作单元;负载电阻Rp和切换开关KEUT并联连接在通态工作单元和断态工作单元之间,综合控制通态工作单元和断态工作单元施加电流和电压的时序及极性转化,使切换开关KEUT经受承载和开断不同极性电流的能力考核、耐受不同极性电压考核和合闸冲击电流试验考核。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