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α-葡萄糖苷酶抑剂-蕨麻提取物及其提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156908A

    公开(公告)日:2008-04-09

    申请号:CN200710131473.5

    申请日:2007-08-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蕨麻提取物。经体外实验以拜唐苹为阳性对照,观察蕨麻三种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有效成分鉴定以及其水提取物和流浸膏的动力学类型分析。体内实验以正常小鼠为实验对象,用2.5g(蕨麻生药)+淀粉3g/kg剂量灌胃,鼠尾尖取血,测定血糖值,观察其水提取物对其淀粉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蕨麻三种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量效关系,其中水提物抑制效果较流浸膏、多糖明显。水提取物和流浸膏的动力学类型均为竞争性抑制。其多糖为淀粉型,其流浸膏可能含有羟基黄酮苷类物质。体内实验证明其水提物在餐后1小时有降低血糖的趋势。

    一种具有保湿作用的护手霜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773156A

    公开(公告)日:2020-10-16

    申请号:CN202010704642.5

    申请日:2020-07-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具有保湿作用的护手霜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以天然桃胶等中药成分为原料制备得到具有修护和保湿功效的护手霜。具体步骤如下:制取桃胶精制产品,利用冻干等工艺使其易于保存;护手产品的原料为:水、甘油、鲸蜡硬脂醇、椰油基葡糖多苷、霍霍巴油、聚二甲基硅氧烷、角鲨烷、卵磷脂、生育酚、肉豆蔻酸异丙酯、十八醇、单脂肪酸甘油酯、硬脂酸、卡波姆、桃胶制品、透明质酸钠、山梨糖醇、尿囊素、三乙醇胺、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香味物质。实验检测结果表明,本发明可以大幅度提高护手霜的保湿能力,延长保湿时间,减少过敏反应发生的概率。同时通过配伍中药提取液,可得到具有保健功效的护肤产品。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间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6543117B

    公开(公告)日:2019-01-22

    申请号:CN201610988132.9

    申请日:2016-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间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化合物,本发明通过对番荔枝种子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经过波谱和质谱数据分析表明从番荔枝种子中分离得到新的间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且经过体内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本发明提供的间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对多种肿瘤细胞,包括肺癌、乳腺癌,肝癌等均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并且对小鼠移植性肝瘤HepG2和小鼠肉瘤S180实体肿瘤也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且经过毒性实验研究表明,本发明提供的间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毒性较低,是一种优良的抗肿瘤化合物。

    一种板蓝根蛋白质鉴定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192829A

    公开(公告)日:2017-09-22

    申请号:CN201710352462.3

    申请日:2017-0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板蓝根蛋白质鉴定的方法。板蓝根药材经粉碎、脱色、裂解、酶切等一系列前处理步骤后,采用纳升液质联用仪进行分离和质谱分析,通过Mascot软件进行数据库检索搜库;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技术对鉴定到的蛋白质进行功能注释和通路注释。本发明的方法蛋白提取率高、鉴定蛋白的种类多,从板蓝根蛋白中总共鉴定到1116种蛋白,2589条独特的肽段,具有较高可信度的蛋白质(独特肽序列匹配数≥2)数总共有742个,占66.49%,本方法适用于板蓝根等中药蛋白质的鉴定及功能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邻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6749124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0988134.8

    申请日:2016-11-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D307/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邻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化合物,本发明通过对番荔枝种子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经过波谱和质谱数据分析表明从番荔枝种子中分离得到新的邻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且经过体内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本发明提供的邻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对多种肿瘤细胞,包括肺癌、乳腺癌,肝癌等均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并且对小鼠移植性肝瘤HepG2和小鼠肉瘤S180实体肿瘤也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且经过毒性实验研究表明,本发明提供的邻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毒性较低,是一种优良的抗肿瘤化合物。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番荔枝果皮挥发油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6309516A

    公开(公告)日:2017-01-11

    申请号:CN201610943888.1

    申请日:2016-1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番荔枝果皮挥发油提取物,本发明以番荔枝果实的果皮为原料,采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得到含有斯巴醇(32.51%),棕榈酸(9.41%)等成分的挥发油。本发明通过大量实验筛选,变废为宝,以番荔枝果皮为原料,筛选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挥发油成分,经过体外MTT实验表明,本发明制备得到的番荔枝果皮挥发油对肝癌等肿瘤细胞具有很好的杀灭活性,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

    一种利用离子液体从丹参水提液中萃取分离丹参总酚酸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463189B

    公开(公告)日:2015-06-17

    申请号:CN201310428311.3

    申请日:2013-09-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5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离子液体从丹参水提液中萃取分离丹参总酚酸的方法,以咪唑类疏水性离子液体为萃取剂,通过萃取的方式从丹参水提液中提取丹参总酚酸,并与鞣质、多糖、蛋白等杂质分离;待萃取分层分离后,将萃取剂层通过高温或碱化剂进行反萃处理,得到高浓度的丹参总酚酸的水溶液或其盐溶液,作为进一步精制的原料,而离子液体经过反萃处理后可重新作为萃取剂循环使用。本发明采用不挥发、不易燃易爆的离子液体提取丹参总酚酸,通过反萃实现丹参总酚酸的富集浓缩与萃取剂的再生,具有提取过程简单、安全、易于规模化生产的优点,为解决丹参总酚酸提取过程中大量使用易燃易爆的强挥发性有机溶剂产生的生产难题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方案。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番荔枝脂肪酸及其脂肪酸甲酯有效部位

    公开(公告)号:CN103239491A

    公开(公告)日:2013-08-14

    申请号:CN201310199439.7

    申请日:2013-05-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番荔枝脂肪酸有效部位及其番荔枝脂肪酸甲酯有效部位,本发明以番荔枝种子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柱层析法分离及有机溶剂萃取分离等方法,并且结合药理实验筛选,优化制备得到具有很好抗肿瘤活性的番荔枝脂肪酸及其番荔枝脂肪酸甲酯有效部位。本发明变废为宝,以现有资源开发出番荔枝种子中脂肪酸有效部位或脂肪酸甲酯有效部位的抗肿瘤新用途,为番荔枝种子中的脂肪油提供了新的临床用途,且番荔枝资源广泛,可形成产业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

    牡蛎煅制的工艺方法
    4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507735B

    公开(公告)日:2012-12-12

    申请号:CN200810243499.3

    申请日:2008-12-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牡蛎的最佳炮制工艺,其工艺步骤为(1)将牡蛎粉碎,置于坩埚中;(2)选择毒性及药效为指标,筛选煅制温度;(3)选择煅制温度、煅制时间、粉碎粒度、铺垫厚度四个考察因素,各取三个水平,选择L18(37)正交表进行煅制;(3)对煅制的牡蛎分别测定相对硬度;相对密度、疏松度和CaCO3含量;(4)对上述测定结果进行得分计算,得出综合评分;(5)对综合评分进行方差分析,得到优选出的牡蛎炮制工艺为粉碎成粒度为5cm3的小块,铺至4cm厚,在550℃下煅制1.5小时;选择相对硬度、相对密度、疏松度及钙含量为评价指标,所得煅牡蛎相对硬度为30.67,相对密度为3.0,疏松度为0.86,CaCO3含量达到94.77%,重复性好,符合药典标准。

    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单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化合物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2070573B

    公开(公告)日:2012-06-20

    申请号:CN201110047089.3

    申请日:2011-02-28

    Inventor: 李祥 陈勇 陈建伟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单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化合物,本发明通过对番荔枝种子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经过波谱和质谱数据分析表明从番荔枝种子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单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安诺史可莫敏丙),且经过体内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本发明提供的单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对多种肿瘤细胞,包括肺癌、乳腺癌,肝癌,宫颈癌和胃癌均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且经过毒性实验研究表明,本发明提供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单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毒性较低,有望开发成为新的抗肿瘤药物。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