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001403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410157565.4
申请日:2024-02-04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A61K45/00 , A61K31/675 , A61K47/22 , A61K47/02 , A61K45/06 , A61P35/00 , A61P35/04 , B82Y5/0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竞争配位制备磷酸类纳米药物的方法、一种多功能纳米药物,属于纳米药物技术领域。本发明将三价铁盐水溶液与水混合,在搅拌的条件下依次加入多酚溶液和磷酸类药物水溶液,进行自组装反应,得到磷酸类纳米药物。在本发明中,三价铁离子与多酚能够通过配位作用形成金属多酚配位网络,获得Fe‑多酚组装体,加入磷酸类药物后,由于磷酸基团与三价铁离子的配位能力要强于多酚,在配位竞争的驱动下,磷酸类药物加载到金属多酚组装体上,通过一步反应即可构建无载体的磷酸类纳米药物。本发明提供的配位竞争的策略对不同类型的多酚和磷酸类药物具有普适性,自组装得到的磷酸类纳米药物具有pH响应性、可控的尺寸。
-
公开(公告)号:CN117899226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410078812.1
申请日:2024-01-1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A61K45/06 , A61K31/198 , A61K47/52 , A61P35/00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生物医药材料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纳米药物共负载谷氨酰胺和谷氨酰胺转运体抑制剂的用药方法及其抗肿瘤的应用。本发明针对含谷氨酰胺的纳米药物,选取一系列谷氨酰胺转运蛋体抑制剂,通过谷氨酰胺和谷氨酰胺转运体抑制剂的共负载制备纳米药物。共负载谷氨酰胺和谷氨酰胺转运体抑制剂的纳米药物经肿瘤细胞内吞摄取后,可进一步阻断肿瘤细胞细胞膜过表达谷氨酰胺转运体而限制谷氨酰胺分子的摄取,导致的谷氨酰胺代谢压力迫使肿瘤细胞做出适应性代谢转变,促进了含谷氨酰胺纳米药物的内吞摄取,如此循环往复实现了纳米药物在肿瘤细胞中的自促进摄取,提高了纳米药物的肿瘤治疗功效。
-
公开(公告)号:CN115998712A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310078073.1
申请日:2023-02-0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白藜芦醇纳米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辐射防护技术领域。本发明以白藜芦醇、赖氨酸、氨基‑聚乙二醇和甲醛为原料合成白藜芦醇纳米球,甲醛与白藜芦醇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后,赖氨酸的氨基与白藜芦醇的邻位酚加一个甲醛脱水成环,形成低聚物,最后聚集组装成白藜芦醇纳米球,氨基‑聚乙二醇为亲水非离子无毒的聚合物,能够在纳米颗粒上形成亲水基团,亲水基团的形成能够增加纳米球的水溶性和稳定性,减少副作用,促进白藜芦醇功能发挥,延长药物循环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4569540A
公开(公告)日:2022-06-03
申请号:CN202210213783.6
申请日:2022-03-0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A61K9/00 , A61K31/352 , A61K31/05 , A61K31/353 , A61K31/122 , A61K31/12 , A61P39/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酚纳米条带及其制备方法和在辐射防护中的应用,属于防辐射技术领域。本发明仅使用多酚作为唯一的反应原料合成纳米材料,所制备的多酚纳米条带仅由多酚这一种成分组成,相当于含有100%多酚,与多酚单体相比,可以有效提高多酚的水溶性和辐射防护效果。与纳米载体法和多组分自组装法相比,本发明的方法仅需简单的一步反应即可得到多酚纳米条带,简化了材料的合成过程;而且无需合成载体,不存在负载率问题;避免其他组分的使用(不含有金属离子或其他有机物),安全且有效,促进多酚功能发挥的同时避免可能的毒性和副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9250750B
公开(公告)日:2020-12-29
申请号:CN201811421086.X
申请日:2018-11-2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金属卤化无机盐水溶液作为阴离子交换试剂制备荧光精确可调的钙钛矿纳米晶的方法,属于半导体纳米晶制备技术领域。该方法将金属卤化无机盐溶解于水中,使其充分电离,达到提升卤离子反应活性,加快阴离子交换反应速率的目的。该方法可以通过定量控制金属卤化无机盐水溶液在钙钛矿纳米晶油相溶液中的加入量,并使用超声促进水油两相反应,实现在全光谱范围内,对荧光发射光谱一纳米间隔的连续精确调控。本发明有效解决了现有阴离子交换方法合成复杂、相纯度低、反应速率慢、毒性高等缺点,可精确、简便且批量地制备具有全光谱荧光精确可调的钙钛矿纳米晶。
-
公开(公告)号:CN111302650A
公开(公告)日:2020-06-19
申请号:CN202010187162.6
申请日:2020-03-1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纳米粒子溶液旋涂制备钒酸铋光电阳极的方法,涉及钒酸铋光电阳极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将硝酸铋与油酸、油胺和非极性溶剂混合,在氮气气氛和170~175℃条件下反应,得到油酸铋和油胺铋的混合溶液;将油酸铋和油胺铋的混合溶液冷却至130~140℃,与偏钒酸铵和仲钼酸铵的混合水溶液混合,在90~100℃条件下反应,得到钼掺杂钒酸铋纳米粒子;将钼掺杂钒酸铋纳米粒子溶于氯苯,得到的钼掺杂钒酸铋纳米粒子溶液旋涂在FTO导电玻璃表面,干燥后进行退火处理,得到钒酸铋光电阳极。由本发明方法制备的钒酸铋光电阳极具有低的反射率和高的透过率,且钒酸铋纯度高,所得钒酸铋光电阳极光催化性能优异。
-
公开(公告)号:CN108892170B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1810882109.0
申请日:2018-08-0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两相法”制备形貌可控的BiVO4纳米晶的方法,属于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制备技术领域。该方法将铋的前驱体和钒的前驱体分别溶解在有机相和水相中,通过胶体“两相法”制备不同形貌的BiVO4纳米晶,包括球形纳米粒子、纳米棒、纳米片、纳米盘等。该方法具有耗时短、反应温度低、条件温和等优点,整个实验过程操作简便,具有很好的实验重复性,并且有效的降低了制备成本,很适合于纳米晶的工业化生产。其中超薄的BiVO4纳米片展现出了最优异的光催化水氧化的性能,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其产氧的速率是其他传统方法(水热法或共沉淀法)制备的BiVO4样品的三倍以上。对于未来太阳能分解水制氢产业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7753948B
公开(公告)日:2019-12-13
申请号:CN201711202120.X
申请日:2017-11-2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高枝状金银合金纳米光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功能材料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长波长近红外光源有强吸收的纳米材料多数为油溶性,不适于直接应用于生物体系,而水溶性纳米光热材料主要响应又在第一窗口的问题。本发明的纳米光热材料的制备方法是先向氯金酸溶液中加入银纳米粒子或含有银纳米粒子的溶液,室温搅拌2‑5min,再加入儿茶素类化合物,持续搅拌至溶液变为黑色,得到反应液,离心分离,得到纳米光热材料。该纳米光热材料具备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优异的结构稳定性、光热稳定性及pH稳定性,且能够应用于生物体系,降低细胞毒性,在长波长近红外区域有较高的吸收能力,可用于长波长激光辐照的光热治疗。
-
公开(公告)号:CN107338042B
公开(公告)日:2019-07-09
申请号:CN201710579460.8
申请日:2017-07-1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利用不同种类的反应溶剂调控光色在490~670nm覆盖整个可见光区的高亮度全色发射铜簇组装体荧光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纯铜簇白光LED照明器件中的应用,属于全色发射金属簇组装体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使用胶体溶液一锅法,芳香族及脂肪族巯基包覆配体,通过改变反应溶剂种类,在室温搅拌下,即可得到稳定的由铜簇组装而成的全色发射的二维组装体荧光材料,其光色在490~670nm连续可调。该组装体荧光材料制备方法简单,快捷,安全无污染,可批量生产,尤其对光色调节容易、光色可覆盖整个可见光区,且得到的材料同时具有高亮度以及好的稳定性,并且在预混白光时无荧光淬灭或能量转移现象发生,因此该组装体荧光材料可以应用于高性能的白光LED照明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8219091A
公开(公告)日:2018-06-29
申请号:CN201810024786.9
申请日:2018-01-1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8G8/20
Abstract: 一种通过制备白藜芦醇/甲醛树脂纳米球增加白藜芦醇水中溶解度的方法及该树脂纳米球,属于功能材料技术领域。其是将水和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共混,室温搅拌下依次加入甲醛、碱和白藜芦醇单体,持续室温搅拌后,通过离心提纯,得到白藜芦醇/甲醛树脂纳米球。该反方法的反应条件温和,室温即可;产物尺寸均一可调,实验重复性好,适合工业化生产。制备好的白藜芦醇/甲醛树脂纳米球浓度可高达150mg/mL甚至更高,至少是白藜芦醇水中溶解度的5000倍。除此之外,该树脂纳米球仍保持着相对于白藜芦醇单体较高的生物活性;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表面修饰,更加有效的应用于纳米医学领域中,为使用白藜芦醇进行靶向治疗提供潜在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