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255990A
公开(公告)日:2021-08-13
申请号:CN202110558201.3
申请日:2021-05-21
Applicant: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大学
IPC: G06Q10/04 , G06Q10/10 , G06Q50/16 , G06T5/00 , G06F30/13 , G06F30/27 , G06N3/04 , G06N3/08 , E21D9/06 , E21D9/00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盾构法隧道施工开挖面土质实时预测系统及方法,预测系统包括相似工程数据获取模块、土质信息处理模块、施工数据处理模块、土质预测器构建模块及土质预测模块。土质预测器构建模块基于施工数据处理模块获取的土质特征灰度图和渣土图像,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学习历史施工数据分别构建或更新第一土质预测器和第二土质预测器;土质预测模块基于施工数据处理模块对实时施工数据进行预处理后获得的土质特征灰度图及渣土图像,分别采用第一土质预测器及第二土质预测器对盾构施工土质进行预测,得到两个预测结果,并将两个预测结果进行融合,得到土质实时预测结果。本发明具有快速、精准、成本低等特点,可以为施工决策控制提供准确的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12647957A
公开(公告)日:2021-04-13
申请号:CN202011537271.2
申请日:2020-12-23
Applicant: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压平衡盾构的土压智能控制方法及其系统,包括如下步骤:数据处理:获取历史施工数据以及与历史施工数据对应的土压数据,并对历史施工数据进行预处理;模型训练: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历史施工数据和土压数据进行学习,从而将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形成智能控制模型;智能控制:获取盾构机的实时施工数据,将实时施工数据输入智能控制模型,该智能控制模型输出相应的土压值,根据土压值调整盾构机的土仓压力。本发明有效地解决了控制土压时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的问题,减少主观因素对土压控制的影响,保证地表沉降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较大的地表变形和严重的安全事故。
-
公开(公告)号:CN111255490A
公开(公告)日:2020-06-09
申请号:CN202010041209.8
申请日:2020-01-15
Applicant: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防止管幕结构上部土体沉降的装置,该管幕结构内预留有部分未开挖的泥土,该泥土上铺设有底部横梁,该管幕结构顶部架设有顶部横梁,该装置包括:供放置于底部横梁和顶部横梁之间的架体;以及竖直安装于架体且长度可调的顶升件,通过调节顶升件的长度,使得顶升件的两端分别抵住底部横梁与顶部横梁,从而推顶底部横梁向下压实泥土并支撑住管幕结构及其上部的土体。本发明有效地解决了地面沉降严重的问题,利用该装置支撑住管幕结构,防止管幕结构变形,保证施工质量,且该装置适用范围广。
-
公开(公告)号:CN109931080A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910167282.7
申请日:2019-03-06
Applicant: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幕砂浆填充装置及其施工方法,该装置包括:固设于管幕端面的螺纹连接件;套设于所述螺纹连接件并贴设于所述管幕端面的弹性垫圈;套设于所述螺纹连接件并贴设于所述弹性垫圈的封堵板,封堵所述管幕的端部,位于所述管幕一端的封堵板的上部开设有泵送口,位于所述管幕另一端的封堵板的上部开设有观察口;螺合于所述螺纹连接件的螺纹紧固件,通过所述螺纹紧固件压紧所述封堵板而使所述封堵板紧固于所述管幕端面;连接于所述泵送口的泵送设备;以及封盖于所述观察口的挡板。在管幕的端部设置观察口进行观测填充材料的流淌情况,能够确保填充密实。且采用螺纹连接件和螺纹紧固件实现连接,能够拆卸重复利用,安装简便,便于推广。
-
公开(公告)号:CN109837925A
公开(公告)日:2019-06-04
申请号:CN201910167582.5
申请日:2019-03-06
Applicant: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IPC: E02D29/045 , E02D5/04 , E02D5/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幕工作井自平衡支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于两个工作井的侧墙之间施工多个顶管以形成管幕;以及提供传力件,将所述传力件于所述顶管的端部间隔布设,并将所述传力件与所述顶管和对应的侧墙固定连接,从而使得所述顶管的两端均通过所述传力件与对应的侧墙连接成整体。本发明利用传力件将顶管和侧墙连接成为整体,形成了一体的受力结构,该顶管的端部通过传力件与对应的侧墙固定连接,使得侧墙外水土压力传递给顶管,从而使得顶管两端受拉进而达到自平衡状态,提高支护的稳定性及牢固性,本发明传力件不占用工作井内的作业工期,可避免后续顶管和加固施工的影响,提高施工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9505631A
公开(公告)日:2019-03-22
申请号:CN201811448461.X
申请日:2018-11-30
Applicant: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IPC: E21D1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幕内支撑可调式撑托,其包括第一垫板、第二垫板、托板、传力板和可调丝杆组件,所述托板通过所述传力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垫板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垫板位于所述第一垫板的第二侧,且所述第一垫板与所述第二垫板之间安装有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垫板和所述第二垫板之间的距离的可调丝杆组件,所述托板中背对于所述第一垫板的一侧成形为形状匹配于管幕结构的弧形面。本发明管幕内支撑可调式撑托可应用于位于上排和侧排管幕与支撑之间,采用弧形板与管幕钢管接触,可使管幕压力通过面接触传递至支撑,有效避免了接触面应力集中。通过调节不同撑托丝杆的长度,解决管幕底部与支撑间距不同的问题,使支撑均匀受力。
-
公开(公告)号:CN108256826A
公开(公告)日:2018-07-06
申请号:CN201810017391.6
申请日:2018-01-09
Applicant: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IPC: G06Q10/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施工规程控制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基于施工规程建立对应的工艺模块,所述工艺模块内包括有多个工序,且每一工序内包括有多个采集项,并预设每一采集项的阈值;根据实际施工方案选取对应的工艺模块、工序以及采集项以建立施工项目;采集实际工况信息形成采集数据并录入所述施工项目中对应的采集项下;根据每一采集项的预设阈值比较判断所录入的采集数据以得到判断结果并予以存储及提示;以及汇总所录入的采集数据并形成表单予以存储。本发明实现了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数字化转化,并便于存储、统计以及分析,可根据实际施工方案选择相关数据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以确保项目工程满足施工规范规定。
-
公开(公告)号:CN103899325B
公开(公告)日:2016-04-13
申请号:CN201410165799.X
申请日:2014-04-23
Applicant: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隧道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IPC: E21D9/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凝土箱体盾构进洞接收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盾构接收井内施工一混凝土箱体;盾构破除洞门,停止掘进;于所述混凝土箱体内填充回填材料;盾构掘进所述回填材料直至进入所述混凝土箱体;封堵所述洞门;破除所述混凝土箱体。通过在接收井内施工一混凝土箱体,在箱体内填充回填介质,盾构掘进回填介质进入箱体,很好地保持了盾构进洞接收施工中的土压平衡,防止土体塌陷,提供一种适用于复杂周边环境及地质条件下可在各种结构条件下盾构安全可靠进洞接收的施工工艺。
-
公开(公告)号:CN212508330U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申请号:CN202021137379.8
申请日:2020-06-18
Applicant: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束合管幕结构,包括:多个工作管节,相邻的两侧面开设有第一穿孔;两个隔板将工作管节分隔成与顶管管节相邻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及由两个隔板和工作管节的内壁围合形成的第三区域;多个顶管管节,相对的两侧面开设有第二穿孔;预应力管道,穿过第一穿孔以及第二穿孔;预应力筋,穿置于预应力管道内;第一混凝土结构,于顶管管节、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内灌注混凝土而成;第二混凝土结构,于相邻的顶管管节或相邻的工作管节与顶管管节之间灌注混凝土而成;水泥浆结构,于预应力管道内灌注水泥浆而成;以及第三混凝土结构,于第三区域内灌注混凝土而成。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束合管幕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且施工时无需增设临时支撑。(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9354168U
公开(公告)日:2019-09-06
申请号:CN201821991231.3
申请日:2018-11-30
Applicant: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IPC: E21D11/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幕内支撑可调式撑托,其包括第一垫板、第二垫板、托板、传力板和可调丝杆组件,所述托板通过所述传力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垫板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垫板位于所述第一垫板的第二侧,且所述第一垫板与所述第二垫板之间安装有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垫板和所述第二垫板之间的距离的可调丝杆组件,所述托板中背对于所述第一垫板的一侧成形为形状匹配于管幕结构的弧形面。本实用新型管幕内支撑可调式撑托可应用于位于上排和侧排管幕与支撑之间,采用弧形板与管幕钢管接触,可使管幕压力通过面接触传递至支撑,有效避免了接触面应力集中。通过调节不同撑托丝杆的长度,解决管幕底部与支撑间距不同的问题,使支撑均匀受力。(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