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954404B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1911371090.4
申请日:2019-12-2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板状试验件压缩试验的防屈曲装置及其方法,它包括槽钢、下支撑腿、下支撑腿紧固螺栓、槽钢连接螺栓、刻度盘指针、刻度盘和滑槽等。其特征是:所述槽钢上有外凸卡槽和内凹卡槽,可以实现多个槽钢的嵌套,并通过槽钢连接螺栓进行加固,以适用于不同长度板状试验件的压缩试验;所述下支撑腿与槽钢通过紧固螺栓连接,螺栓可以沿着滑槽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可以调节整个防屈曲装置的高度;所述刻度盘与刻度盘指针分别位于下支撑腿和槽钢上,可以显示整个装置的调节高度,同时可以保证四条支撑腿在同一高度上。此装置可以适用于不同长度板状试验件的压缩试验,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重复使用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595593A
公开(公告)日:2021-04-02
申请号:CN202011594939.7
申请日:2020-12-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N3/08 , G01N1/28 , G06F30/23 , G06F113/12 , G06F113/26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获取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界面强度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切割试件;步骤二、建立有限元模型;步骤三、实施拉伸试验;步骤四、有限元计算获取界面强度。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特殊切割试件的位置和试件尺寸设计,使得试件破坏模式单一,试件的强度直接反映界面的强度;试件内部结构简单,有利于建立与试件一致的有限元模型,提高建模效率;2、试验与仿真相结合,互相印证,有利于获取更贴近真实情况的界面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10055942B
公开(公告)日:2021-01-22
申请号:CN201910370623.0
申请日:2019-05-0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E02B15/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气浮技术的仿水母海上清油装置及系统,该装置包括壳体、进水体、变频电机、搅拌叶轮、排水叶轮、气囊、气泵、油水界面检测计和控制器;壳体主体部分呈圆柱形,底部呈倒锥形;进水体包括多个进水管道,每个进水管道其进水端口处均设有用于增加浮力的浮体;变频电机设于壳体顶部上方,其输出轴同轴穿设于壳体内部;搅拌叶轮和排水叶轮同轴间隔套设于变频电机输出轴上;气囊设于壳体内部,气泵设于壳体外部,与气囊连接;油水界面检测计设于壳体内部;控制器与变频电机、油水界面检测计电连接,根据油水界面检测计反馈的信息,生成相应的变频电机控制指令并发送。该装置防风浪性能好、回收效率高,且适用于不同油层厚度。
-
公开(公告)号:CN111650040A
公开(公告)日:2020-09-11
申请号:CN202010520260.7
申请日:2020-06-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N3/04 , G01N3/00 , G01N33/483
Abstract: 一种多自由度的股骨静态与疲劳试验夹具,涉及一种股骨试验夹具。上夹持端底部固定有上滑块,中部滑块通过一组光杆导轨与上滑块底部水平滑动连接,上夹具连接件通过另一组光杆导轨与中部滑块底部水平滑动连接,且两组光杆导轨的方向垂直设置,上夹具连接件底部固定有上卡槽,上卡槽底部凹设有股骨卡槽,下卡槽为顶部开口底部封闭的圆筒状构件并设置于上卡槽下方,其侧壁开设有多个径向螺纹孔,紧固螺钉一一配合螺接在径向螺纹孔内,球形铰头连接件顶端与下卡槽底部连接固定,下夹持端顶部与球形铰头连接件底端球铰连接。此股骨试验夹具能够从不同的方向对股骨进行静态和疲劳试验,结构简单,稳定可靠,使用方便。
-
公开(公告)号:CN110954405A
公开(公告)日:2020-04-03
申请号:CN201911371106.1
申请日:2019-12-2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刻度式可连续变换角度的混合型裂纹试验装置,它包括加载盘、试件装夹槽、方形垫片、滑槽、刻度盘、刻度盘指针、夹块和夹持端等。其特征是:所述加载盘由4块四分之一圆盘组成,中间设有试件装夹槽用于固定试件;所述方形垫片可放置于试件装夹槽中,通过改变其放置数目可以适用于不同厚度试件的试验;所述滑槽位于加载盘上,夹块可以沿着滑槽运动;所述刻度盘和刻度盘指针分别位于加载盘和夹块上,可以指示力的加载角度;所述夹持端对称设置于加载盘的两侧,并与拉伸机连接。本发明利用压力试验机施加垂直载荷,通过调整滑槽上夹块的角度,可以获得不同混合度下的裂纹面正应力和剪应力的组合,从而实现对混合型裂纹的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10186957A
公开(公告)日:2019-08-30
申请号:CN201910461495.0
申请日:2019-05-3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步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疲劳试验机、下位机、上位机和探测子系统;探测子系统包括多种探测设备,多种探测设备至少包括高速相机、热成像仪和至少一个工业相机;下位机与疲劳试验机、探测子系统电连接,用于接收下位机控制指令、疲劳试验机输出电压数据,生成相应的探测设备控制指令,并发送至对应的探测设备,以控制各探测设备同步采集或单独采集试件的试验数据;上位机与下位机、探测子系统电连接,用于接收外部输入的用户指令、下位机反馈的数据以及探测子系统采集的试件的试验数据,生成相应的下位机控制指令,并向下位机发送。该系统对各探测设备进行协同控制,能够提高试验精度,节约人力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6813981B
公开(公告)日:2017-12-12
申请号:CN201710075977.3
申请日:2017-02-1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疲劳试验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拉伸疲劳试验机,包括支架、激振器、下夹持头、上夹持头和力传感器;激振器和力传感器均设置在支架上,下夹持头与激振器的顶杆连接,且能够随所述顶杆同步移动;上夹持头与力传感器连接,用于将受力情况传导至力传感器;下夹持头和上夹持头沿顶杆的轴向上间隔设置。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没有针对单纤维丝的拉伸疲劳试验装置这一问题,该试验机体积小、灵活性好,各部分配件均可根据需要替换,可搭配性强且适用范围广,拥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063853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710458742.2
申请日:2017-06-1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04 , G01N3/24 , G01N2203/0025 , G01N2203/043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材料剪切性能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V型缺口梁试样剪切性能试验的卡具,包括,固定部和移动部,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底板和固定压板;所述移动部包括移动底板和移动压板,所述移动底板和移动压板均套设在承重柱上,在受力时,所述移动底板和移动压板能够沿所述承重柱的轴向相对所述固定部移动;并且至少所述固定部的固定底板和所述移动部与所述V型缺口梁试样接触的面上设置用于卡固所述V型缺口梁试样的卡槽,使试验时V型缺口梁试样安装简便,同时解决了V型缺口梁试样在试验过程中易产生应力集中的问题,降低了V型缺口梁试样在承受载荷时产生不必要弯矩和摩擦力的几率,提高V型缺口梁试样剪切性能试验的数据精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885743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11953718.2
申请日:2024-12-2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F30/23 , G16C60/00 , G06F113/26 , G06F119/04 , G06F119/14
Abstract: 考虑应力耦合效应的复合材料疲劳退化模型的构建方法,属于复合材料疲劳研究技术领域。方法如下:计算受力单元在各个方向的应力大小;计算受力单元在1、2、3方向上的等效强度;计算受力单元在各个应力方向的等效疲劳寿命;计算1、2、3应力方向的等效疲劳应力值,并据此对退化模型中的疲劳峰值载荷进行修正;建立复合材料单轴疲劳刚度退化模型和单轴疲劳强度退化模型,确定模型中相关参数;得到考虑应力耦合效应的疲劳刚度模型和疲劳强度退化模型。本发明优化了传统退化模型只考虑单一应力而导致模型预测精度不足的问题。为复合材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提供了有力参考,提升了疲劳过程中剩余刚度和剩余强度的预测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335258B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492173.3
申请日:2024-04-2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16C60/00 , G06F30/20 , G06F113/26 , G06F111/10 , G06F119/02 , G06F119/04
Abstract: 一种高低周复合疲劳加载的复合材料刚度退化建模方法,涉及复合材料疲劳性能技术领域。根据载荷谱确定高、低周疲劳载荷及频率比;基于纯低周或纯高周疲劳试验数据,建立单轴疲劳等寿命模型;得到相关高、低周疲劳寿命的表达式;针对高低周复合疲劳载荷工况,建立考虑高、低周以及耦合疲劳损伤的高低周复合疲劳损伤模型;基于多次疲劳循环加载,计算材料的累计损伤情况;建立单轴疲劳刚度退化模型;结合累计损伤表达式以及单轴疲劳刚度退化模型,得到复合材料在高低周复合疲劳加载下的刚度退化模型。解决目前缺乏复合材料在高低周复合疲劳载荷下的刚度退化模型预测问题,为复合材料在复合疲劳载荷下的数值仿真工作提供重要的模型输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