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式热泵
    4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228502A

    公开(公告)日:2017-10-03

    申请号:CN201710137084.7

    申请日:2017-03-09

    Abstract: 本发明的吸收式热泵,具备:利用吸收液吸收制冷剂的蒸汽时产生的吸收热加热传热管内的液体,生成混合流体的吸收器、和气液分离器(60)。气液分离器(60)具有:在水平方向较长的罐体(61);使从流入口(61a)流入到罐体(61)内的混合流体(Wm)碰撞的碰撞壁(63);形成将与碰撞壁(63)碰撞后的流体到达流出口(61b)的行程增大的迂回路的迂回路形成部件(65),流入口(61a)、流出口(61b)、碰撞壁(63)形成于比最高液位(WLH)高的位置,迂回路形成部件(65)配置为:使与碰撞壁(63)碰撞后的流体绕过迂回路形成部件(65)的水平方向的端部(65e)而改变流动方向,在端部(65e)且在迂回路形成部件(65)与罐体(61)之间形成有供流体通过的通过流路(68)。

    吸收式热泵
    4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192173A

    公开(公告)日:2017-09-22

    申请号:CN201710135489.7

    申请日:2017-03-08

    Abstract: 本发明的吸收式热泵,具备:具有多根传热管(12)的吸收器(10)、气液分离器(80)、第一流路(84)、第二流路(81、82)。吸收器(10)构成为:具有分配部(14)和收集部(15),多根传热管(12)各自的一端连接于分配部(14),并且多根传热管(12)各自的另一端连接于收集部(15),并且在多根传热管(12)各自的内部流动的被加热介质(W),在从分配部(14)到收集部(15)之间不合流也不分流,收集部(15)的容积形成为大于分配部(14)的容积。收集部(15)连通于第一流路(84)的被加热介质流出口(15h)形成于上部。气液分离器(80)配置为:贮存有分离后的被加热介质的液体(Wq)的部分(80c)处于比分配部(14)或收集部(15)靠上方。

    浓缩装置
    4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024036A

    公开(公告)日:2017-08-08

    申请号:CN201610890239.X

    申请日:2016-10-12

    Abstract: 一种提高了用于浓缩的热利用效率的浓缩装置。浓缩装置具备:吸收器,其利用在吸收液吸收制冷剂的蒸气时所产生的吸收热而将在浓缩对象流体流路流动的浓缩对象流体加热;蒸发器,其利用在制冷剂加热流体流路流动的制冷剂加热流体所保有的热而将制冷剂的液体加热,由此生成制冷剂的蒸气;再生器,其对从吸收器导入的吸收液进行加热之后而使得制冷剂脱离,由此使得吸收液的浓度升高;冷凝器,其对从再生器导入的制冷剂的蒸气进行冷却而使之冷凝,由此生成制冷剂的液体;气液分离器,其从由吸收器加热后的浓缩对象流体分离为脱离蒸气与浓缩液;以及加热部,其利用导入的脱离蒸气的热而将被加热流体加热,构成为吸收器的内部压力高于再生器的内部压力。

    一种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4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990299B

    公开(公告)日:2017-07-28

    申请号:CN201510435543.0

    申请日:2015-07-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274 Y02B30/6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第二类吸收式热泵,该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包括发生器、冷凝器、吸收器、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上下布置,在吸收器和发生器二者内压差和高度差的驱动下,吸收器内部的稀溶液自动回流至发生器内部;与现有技术中吸收器中的稀溶液借助屏蔽泵的驱动力回至发生器相比,本发明中吸收器、发生器上下布置,两者具有高度差,可以加大吸收器内部的稀溶液进入发生器的动力,即仅在内压差和高度差的作用下,返回发生器内部,在发生器内部稳定喷淋。无需设置屏蔽泵。这样仅可以保证发生器内容稳定的溶液喷淋,而且可以降低机组成本和电力消耗。

    离心式制冷机所使用的油箱以及离心式制冷机

    公开(公告)号:CN210292434U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920590406.8

    申请日:2019-04-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心式制冷机所使用的油箱以及离心式制冷机,防止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混合流体的喷流与来自压缩机的润滑油碰撞,能够增加润滑油的回收率。油箱(30)具备:用于将润滑油贮存于内部的贮存容器(51)、用于使供给至滑动部的润滑油返回贮存容器(51)内的油入口(54)、用于将制冷剂液体与润滑油的混合流体导入贮存容器(51)内的混合流体入口(56)、用于释放贮存容器(51)内的制冷剂蒸气的制冷剂出口(58)、以及防止从油入口(54)流入到贮存容器(51)内的润滑油与从混合流体入口(56)流入到贮存容器(51)内的混合流体碰撞的构造体(60)。(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压缩式制冷机使用的蒸发器和具备该蒸发器的压缩式制冷机

    公开(公告)号:CN210004632U

    公开(公告)日:2020-01-31

    申请号:CN201920590781.2

    申请日:2019-04-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式制冷机使用的蒸发器和具备该蒸发器的压缩式制冷机,能够将传热管组有效地用于制冷剂的蒸发以及过热。蒸发器具备:罐体(30)、配置于罐体(30)内的蒸发用传热管组(32)、配置于罐体(30)内并位于离开蒸发用传热管组(32)的位置的过热用传热管组(33)、配置于蒸发用传热管组(32)的上方并向蒸发用传热管组(32)供给制冷剂液体的制冷剂散布单元(40)、和阻止制冷剂液体的一部分闪蒸而生成的制冷剂蒸气以及因蒸发用传热管组(32)与制冷剂液体的接触而产生的制冷剂蒸气向上方流动的挡板(60)。挡板(60)配置于蒸发用传热管组(32)的上方。(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压缩式制冷机
    4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8779744U

    公开(公告)日:2019-04-23

    申请号:CN201821030568.8

    申请日:2018-06-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压缩式制冷机,无需高精度且高价的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测量仪器,使用通用的便宜且简单的测量仪器,根据蒸发器中制冷负荷或运转点来确保最佳的制冷剂保有量。压缩式制冷机具备:第一流量控制单元,其设置于将蒸发器与经济器连接的配管;第二流量控制单元,其设置于将经济器与冷凝器连接的配管;控制装置,其进行第一流量控制单元和/或第二流量控制单元的开闭控制;制冷负荷率计算单元,其计算压缩式制冷机的运转过程中的制冷负荷率。控制装置将由制冷负荷率计算单元计算出的制冷负荷率计算值与预先设定的制冷负荷率设定值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由第一流量控制单元和/或第二流量控制单元控制蒸发器的制冷剂保有量。(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4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963287U

    公开(公告)日:2016-01-13

    申请号:CN201520536046.5

    申请日:2015-07-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277 Y02B30/6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第二类吸收式热泵,该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包括发生器、冷凝器、吸收器、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上下布置,在吸收器和发生器二者内压差和高度差的驱动下,吸收器内部的稀溶液自动回流至发生器内部;与现有技术中吸收器中的稀溶液借助屏蔽泵的驱动力回至发生器相比,本实用新型中吸收器、发生器上下布置,两者具有高度差,可以加大吸收器内部的稀溶液进入发生器的动力,即仅在内压差和高度差的作用下,返回发生器内部,在发生器内部稳定喷淋。无需设置屏蔽泵。这样仅可以保证发生器内容稳定的溶液喷淋,而且可以降低机组成本和电力消耗。

    压缩式制冷机用冷凝器
    4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8059355U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20346250.4

    申请日:2018-03-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通过在非冷凝气体容易滞留的场所配置抽气管,而能够有效地对非冷凝气体进行抽气并能够维持制冷剂的冷凝性能的压缩式制冷机用冷凝器。该压缩式制冷机用冷凝器具备:罐体(11)、封堵罐体(11)的两端的管板(12)、以及配置在罐体(11)内的多个传热管组(14),在导入到罐体(11)内的制冷剂气体与在传热管组(14)流通的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以使制冷剂气体冷凝,其中,将对非冷凝气体进行抽气的抽气管(18)配置在多个传热管组中的第一通路的传热管组(14L)的周围。(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压缩式制冷机的气液分离器

    公开(公告)号:CN207019351U

    公开(公告)日:2018-02-16

    申请号:CN201720814867.X

    申请日:2017-07-0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压缩式制冷机的气液分离器,具有较高的气液分离性能,并且能够大幅度减少气液分离所需的空间。气液分离器具备:容器,其供含有制冷剂蒸气和制冷剂液以及/或者油的气液混合流体流入;挡板,其配置于容器内,供流入到容器内的气液混合流体碰撞而对气液混合流体中的液体进行一次分离;轴流旋流器,其配置于容器内,向一次分离后的气液混合流体赋予旋转流,对气液混合流体中的液体进行二次分离;上方流路,其由轴流旋流器的外壳的外周部与气液分离器的容器内表面构成且通往轴流旋流器入口开口部;下方流路,其由外壳的内表面与蒸气流出筒的外壁面构成流路,并借助轴流旋流器的旋转流进行气液的分离,气液混合流体经过上方流路、下方流路而将气液分离。(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