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457341A
公开(公告)日:2012-05-16
申请号:CN201010524670.5
申请日:2010-10-29
Applicant: 杨林
Inventor: 杨林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两芯平行广播电缆上实现可寻址公共广播的设备,可在不改变原有定压广播线路的基础上实现可寻址广播的公共广播设备,极大的节省了广播改造的费用。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该在两芯平行广播电缆上实现可寻址公共广播的设备,包含:广播控制主机A、终端控制器B;终端控制器B接收的音频信号为广播控制主机A输出的经音频功率放大器放大后的定压音频功率信号;广播控制主机A同时控制直流电源、控制信号与音频功率信号的输出。
-
公开(公告)号:CN102456237A
公开(公告)日:2012-05-16
申请号:CN201010524660.1
申请日:2010-10-29
Applicant: 杨林
Inventor: 杨林
IPC: G07C1/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立体防控系统,无缝集成了广播系统、安防系统、监控系统及一卡通系统;包含受控于立体防控系统主机的广播系统B,所述的广播系统B的每一单独扩音点都受控于立体防控系统主机A,根据立体防控系统主机A的数据库分析后输出特定的语音内容;安防系统C的安防设置信息由立体防控主机A统一下发,并可每天针对于每一单独的安防点Ca进行不同时间段、不限次数的安防设置;监控系统D的摄像机Da可以单独使用独立的硬盘录像机并同时并联输出视频信息于立体防控主机A;立体防控主机A也可同时对摄像机Da的焦距、光圈等进行控制;一卡通系统E对闸机的控制命令是经立体防控主机A收到IC卡的打卡信息分析确认后与广播系统B的控制、语音信息同时下发并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02362493A
公开(公告)日:2012-02-22
申请号:CN201080013336.1
申请日:2010-06-22
Applicant: 杨林
Inventor: 杨林
IPC: H04N7/0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4L25/03038 , H04L25/03057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用于单载波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的均衡器,属于数字电视技术领域。本发明提出的均衡器包括频域最小均方误差判决反馈均衡模块,其后向滤波器系数具有自适应于单载波环境的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765049A
公开(公告)日:2010-06-30
申请号:CN200810156299.4
申请日:2008-10-09
Applicant: 杨林
Inventor: 杨林
IPC: H04R27/00
Abstract: 本发明所述的可无线控制音量的音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无线控制音量的音箱由无线收发模组A、控制电路B、线间变压器C、扬声器D四部分组成;所述的无线收发模组A可以是调频、调幅、红外、蓝牙等已知的无线收发模式;所述的无线收发模组A可以用其解码模块的地址位或地址位与数据位的组合来确定扬声器D的身份识别信息;所述的扬声器D可以为吸顶扬声器、壁挂扬声器、室外防水扬声器等已知的扬声器形式。
-
公开(公告)号:CN101763715A
公开(公告)日:2010-06-30
申请号:CN200810154839.5
申请日:2008-10-24
Applicant: 杨林
Inventor: 杨林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家居中转红外控制的设备,在不需对现有家电进行改造的前提下,实现互联网、本地计算机、本地大功率遥控器对现有家电的操作。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1、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在不改变原有家电的基础上,实现对现有家电的智能操作。且控制的传输方式都为无线传输,不需改变原有的装潢结构。2、提供友好的控制界面和较高的可操控性:本发明克服了传统智能家居系统在界面上缺乏友好性,用户可操控性较低等弱点。3、具备良好的扩展性:本发明的结构可不单纯应用于对家电的控制,通过对红外模块的修改,可将本发明应用于智能家居的所有控制方案。
-
-
-
-
-
公开(公告)号:CN118729890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1071882.0
申请日:2024-08-06
Applicant: 杨林
Inventor: 杨林
IPC: F42D1/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起爆器储能电路,旨在提供一种高效、安全、可靠的起爆控制方案。该电路包括电源开关、起爆按钮、多个电阻元件、大容量电解电容、小容量滤波电容、二极管、晶体管以及升压电路等关键组件。通过精心设计的电路布局和元件配置,本发明实现了电能的储存、转换和控制,能够在接收到起爆信号后迅速释放高压电能,触发起爆装置,大容量电解电容结合高效的升压电路确保了足够的能量储备和快速释放,而保护电路和高品质元件的应用则有效防止了异常情况对电路的损害。此外,紧凑的电路结构和先进的电子技术使得本发明在多种复杂环境中均能稳定可靠地工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