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318126A
公开(公告)日:2012-01-11
申请号:CN201080002071.5
申请日:2010-03-10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H01M10/0587 , H01M4/13 , H01M10/052 , H01M10/056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673 , H01M10/0525 , H01M10/0587 , H01M2300/0085 , Y02T10/7011
Abstract: 采用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包括:集电体(30);层叠在集电体(30)表面、包括能够吸纳及放出锂离子的电极活性物质(32)的电极活性物质层(31);层叠在电极活性物质层(31)的表面、含有经非水电解液膨润了的锂离子传导性凝胶的锂离子传导层(13);层叠在锂离子传导层(13)的表面、含有绝缘性金属氧化物粒子的多孔质耐热层(14)。
-
公开(公告)号:CN101626093B
公开(公告)日:2012-01-11
申请号:CN200910161658.X
申请日:2009-07-24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5 , H01M2/22 , H01M2/26 , H01M2/34 , H01M2/348 , H01M4/70 , H01M10/0587 , H01M10/613 , H01M10/643 , H01M10/654 , H01M10/6553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池具备:将第1电极和第2电极在其间夹着多孔质绝缘层地层叠或卷绕而形成的电极组;非水电解质;收纳电极组和非水电解质的电池盒;将第1电极与电池盒的底部连接的第1引线;将电池盒的开口部封口的封口部件;以及将第2电极与封口部件连接的第2引线。第1引线和第2引线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高电阻部,该高电阻部在引线的长度方向上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高于其它部分,高电阻部位于第1引线上的比与电池盒的底部的连接部位更靠近第1电极的部位,或者位于第2引线上的比与封口部件的连接部位更靠近第2电极的部位,高电阻部与电池盒或封口部件接触。本发明的电池可抑制外部短路时因电极引线的发热而引起的电池温度的上升,具有优良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2148399A
公开(公告)日:2011-08-10
申请号:CN201110050661.1
申请日:2007-11-21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H01M10/0525 , H01M10/4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4235 , G01R31/025 , G01R31/3641 , H01M10/052 , H01M10/4285 , H01M10/48 , H01M10/488 , Y10T29/49108
Abstract: 本发明改良了涉及电池的内部短路安全性的评价方法,消除评价结果的参差不齐,正确评价电池的内部短路安全性。通过使用发生内部短路时所得到的电池信息几乎不因电池的结构发生变化的内部短路发生方法,使电池发生内部短路,检测此时的电池信息,由此正确评价电池的内部短路安全性,特定安全性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02142586A
公开(公告)日:2011-08-03
申请号:CN201110043094.7
申请日:2007-11-21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4235 , G01R31/025 , G01R31/3641 , H01M10/052 , H01M10/4285 , H01M10/48 , H01M10/488 , Y10T29/49108
Abstract: 本发明改良了涉及电池的内部短路安全性的评价方法,消除评价结果的参差不齐,正确评价电池的内部短路安全性。通过使用发生内部短路时所得到的电池信息几乎不因电池的结构发生变化的内部短路发生方法,使电池发生内部短路,检测此时的电池信息,由此正确评价电池的内部短路安全性,特定安全性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02084534A
公开(公告)日:2011-06-01
申请号:CN201080002004.3
申请日:2010-04-2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H01M10/056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69
Abstract: 本发明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非水溶剂含有混合溶剂作为主成分,该混合溶剂是具有在与碳酸酯的氧原子邻接的2个烷氧基碳原子上各健合有1个氟原子的结构的氟化环状碳酸酯与具有同样结构的氟化链状碳酸酯的混合溶剂。上述氟化环状碳酸酯与未取代的环状碳酸酯相比,不仅其热稳定性提高,而且与充电状态的正极的反应性即使在高温下也得以抑制,再者,对于充电状态的负极来说,可以形成抑制负极与非水电解液的反应性的保护覆盖膜。上述氟化链状碳酸酯不仅可以抑制与充电状态的正极的反应性,而且能够降低非水电解液的粘度。
-
公开(公告)号:CN101232106B
公开(公告)日:2010-11-17
申请号:CN200810004828.9
申请日:2008-02-04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48 , H01M10/0587 , H01M10/4285 , Y10T29/49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的内部短路时的安全性评价方法,该电池具备:电极组,其通过层叠具有正极集电体及设在所述正极集电体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板、具有负极集电体及设在所述负极集电体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板、被配置在所述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的隔膜,卷绕层叠体而成;电解质;以及收纳电极组及电解质的外装壳体。通过在电池内部只使正极板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板之间短路,评价电池的内部短路时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765941A
公开(公告)日:2010-06-30
申请号:CN200880100392.1
申请日:2008-07-23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48 , G01R31/025 , G01R31/36 , H01M4/136 , H01M4/5825 , H01M10/482 , H02J7/007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在以一定的电流量I进行充电的恒流充电中的电池的内部短路的内部短路检测装置,包括:检测电池的端子电压的电压检测部;通过所述电压检测部取得预定的第1期间ΔW1的起始点的端子电压V1和终点的端子电压V2的端子电压取得部;根据所述端子电压V1、V2算出所述第1期间ΔW1内的端子电压的实际增加量ΔV3的电压增加量算出部;算出以所述电流量I充电所述第1期间ΔW1时的该期间内的端子电压的预测增加量ΔV4的电压增加量预测部;当所述实际的增加量ΔV3为在所述预测增加量ΔV4的基础上考虑到预定的系数α所得的值以下时,判定为内部短路的内部短路判定部。
-
公开(公告)号:CN101682022A
公开(公告)日:2010-03-24
申请号:CN200880014596.3
申请日:2008-07-1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5 , H01M4/485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2004/021
Abstract: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以下述方式构成:将含有锂和镍的含锂镍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所含的正极活性物质、并且负极所含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含有在嵌入有锂的状态下的熔融温度为1200℃以下的负极活性物质。由此,可以期求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高容量化、高输出功率化和长寿命化,而且安全性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钉刺试验中,可以抑制由内部短路引起的发热,切实防止热失控的发生。
-
公开(公告)号:CN101373846A
公开(公告)日:2009-02-25
申请号:CN200810170882.0
申请日:2008-10-23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68 , H01M2/1653 , H01M10/0569
Abstract: 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具备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隔膜及非水电解质。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包含可嵌入及脱嵌锂离子的第1部分、和覆盖在所述第1部分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的第2部分。所述第2部分含有与氧的反应性比第1部分低的至少1种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1242013A
公开(公告)日:2008-08-13
申请号:CN200810009440.8
申请日:2008-02-02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428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的内部短路评价方法、及所述方法所用的评价装置,所述内部短路评价方法是具备电极组、和包覆所述电极组的外装壳体的电池的内部短路评价方法,所述电极组包含正极板、负极板及配置在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之间的隔膜;所述评价方法具有:(I)从所述电极组的外侧朝内侧地将所述电极组加工直到所述电极组的规定位置的工序、及(II)使位于所述电极组的所述规定位置的内侧的正极部分和负极部分短路,测定因所述短路而变化的电池信息的工序。根据本发明,能够在电池内部的目的位置上实施短路试验。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更正确地指定电池的安全性水平。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