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二次电池
    5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742065A

    公开(公告)日:2012-10-17

    申请号:CN200980162949.9

    申请日:2009-12-17

    Abstract: 在由本发明得到的锂二次电池中,负极片(20)被构成为:负极集电体(22)的外周侧的负极混合剂层(24b)和内周侧的负极混合剂层(24a),每单位面积中所含有的负极活性物质的理论容量一致,并且,在卷绕电极体(80)中向内弯曲地配置的弯曲部(85)之中的至少一部分,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一个:(1)外周侧负极混合剂层(24b)的粘合剂含有比例,比内周侧负极混合剂层(24a)的粘合剂含有比例少;以及,(2)外周侧负极混合剂层(24b)的密度,比内周侧负极混合剂层(24a)的密度小。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组件

    公开(公告)号:CN113258034B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110168381.4

    申请日:2021-02-07

    Abstract: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组件。二次电池组件(1)具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与电池(10)一起排列且从电池(10)沿排列方向接受载荷的弹性体(40),构成电池(10)的负极(38b)具备:负极集电体(50);形成于集电体(50)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52),负极活性物质层(52)具有:形成于集电体(50)上的第1层(52a);形成于第1层(52a)上且压缩模量大于第1层(52a)的第2层(52b),构成电池(10)的分隔件(38d)的压缩模量小于第1层(52a),弹性体(40)的压缩模量小于分隔件(38d),第1层(52a)中所含的石墨颗粒的BET比表面积为1~2.5m2/g,第1层(52a)中所含的Si系颗粒的含量相对于负极活性物质层(52)的总量为6质量%~13质量%。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电池组

    公开(公告)号:CN106299444B

    公开(公告)日:2018-10-02

    申请号:CN201610464276.4

    申请日:2016-06-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电池组。所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包括卷绕电极体,并且该卷绕电极体包括两个弯曲部和具有扁平表面的中央扁平部。正极卷绕终端、负极卷绕终端和隔板卷绕终端位于同一弯曲部上。负极卷绕终端配置在从正极卷绕终端在卷绕方向上前移的位置处,并且隔板卷绕终端中的至少一个位于从负极卷绕终端在卷绕方向上前移的位置处。从负极卷绕终端到隔板卷绕终端的距离a(mm)和从正极卷绕终端到负极卷绕终端的距离b(mm)满足关系0.5≤a×(a+b)≤104且0≤b≤11。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