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编织复合材料结构非线性力学性能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917110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1405906.1

    申请日:2024-10-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编织复合材料结构非线性力学性能计算方法,属于仿真模拟计算方法领域,包括:构建编织复合材料结构对应的RVE单胞模型;获取周期性边界条件,基于线性叠加原理对周期性边界条件进行修正,获得物理一致性边界条件;获取梁结构单胞的平均应变能表达式与修正Hill条件,结合述RVE单胞模型、周期性边界条件、物理一致性边界条件,计算获得等效截面柔度矩阵;基于等效截面柔度矩阵与RVE单胞模型进行编织复合材料结构非线性力学性能计算。本发明解决大尺寸复杂编织复合材料构件在多尺度仿真模拟过程中结构复杂度过高导致的计算效率低下及采用典型周期性边界条件后由于内部剪力引起的细节处应力应变场准确性不足的问题。

    一种编织复合材料波纹夹芯筒体结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246283B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410410765.6

    申请日:2024-04-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编织复合材料波纹夹芯筒体结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编织复合材料波纹夹芯筒体结构设计准则、材料和材料本构模型;建立内爆有限元模型,根据比吸能和外壳最大变形量指标评估整体结构的抗爆性能,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确定筒体结构厚度、编织复合材料面板与泡沫芯层厚度比值;建立局部结构的抗侵彻有限元模型,根据弹丸剩余速度和内壳冲击载荷最大峰值指标评估局部结构抗侵彻性能,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确定夹芯板内部设计的波纹型式;最终获得复合材料波纹夹芯筒体结构。本发明的设计方法缩短了研制周期并降低成本,考虑筒体结构抗爆和抗侵彻性能,自上向下阶段性设计和优化筒体结构的结构参数,减少了筒体结构设计变量。

    吸波结构及其设计方法
    6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8508099B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0969060.8

    申请日:2024-07-19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吸波结构和及其设计方法,涉及吸波结构领域,能够使吸波结构具备轻量化特性且强大稳定性,该吸波结构是通过吸波结构设计方法确定的,吸波结构是通过吸波材料一体成型的结构,其吸波材料是由碳纤维和ABS树脂组成,一体成型的结构的吸波材料一致,增强吸波结构的稳定性;波结构包括周期性排列的多个胞元,胞元包括至少一个目标多层梯度蜂窝单元,目标多层梯度蜂窝单元的多层梯度从单元边缘的棱角处向单元中心的沟壑处递减,目标多层梯度蜂窝单元的多层梯度蜂窝结构能够有效地调控电磁场的分布,以及,吸波结构将介电损耗型的吸波材料与多层梯度蜂窝结构的结合,提升其吸波性能。

    一种振动冲击下坐姿人体典型器官响应模型的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821478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977926.X

    申请日:2024-07-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人体生物力学和振动冲击响应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振动冲击下坐姿人体典型器官响应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坐姿人体振动冲击实验设置,收集坐姿人体各部位的振动加速度信号;坐姿人体振动冲击实验包括参数辨识实验和模型验证实验;构建人体‑座椅系统的七自由度质量‑弹簧‑阻尼器耦合参数动力学模型;而后利用遗传算法和快速算法进行模型参数辨识;最后若动力学模型满足准确性验证,得到较为准确的坐姿人体全器官弹簧‑集中质量响应模型。本发明采用上述的一种振动冲击下坐姿人体典型器官响应模型的构建方法,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人体在不同振动冲击条件下的响应和损伤风险,从而为安全保护和舒适度提供设计参考。

    宽频带微波吸收超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645819A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1074032.6

    申请日:2024-08-07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微波吸收超结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宽频带微波吸收超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宽频带微波吸收超结构包括单胞,所述单胞包括吸波支撑件,所述吸波支撑件包括沿其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底端和顶端,所述吸波支撑件的横截面从所述底端到所述顶端逐渐变小;底板,所述底板连接于所述底端;微波吸收组件,所述微波吸收组件包括多个片体,各所述片体分别连接于所述吸波支撑件的侧面,且多个所述片体环绕所述高度方向分布。本申请能够解决超结构在宽频带内难以获得良好阻抗匹配的技术问题。

    一种宽频动力吸振器
    6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823164B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211149807.2

    申请日:2022-09-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宽频动力吸振器,属于减振领域。本发明为基于声学黑洞结构、粘弹性阻尼与颗粒阻尼结合的宽频动力吸振器;利用声学黑洞结构对振动能量的吸收特性,将振动能量集中到声学黑洞结构的薄边,振动能量使声学黑洞结构薄边发生剧烈振动变形,通过粘贴的粘弹性阻尼材料能够高效耗散集中到声学黑洞结构薄边的振动能量,实现耗散抑振;在振动能量从主体结构传递到声学黑洞结构薄边的传递路径上安装颗粒阻尼结构,将振动能量进行耗散;同时,由于颗粒阻尼结构发挥作用依赖的是结构所处位置的振动幅值,所以对声学黑洞结构所不能吸收的低频振动,也能够随着主体结构低频振动发挥耗能作用,从而降低低频的振动峰值,进一步抑振。

    一种制造过程裂纹演化理论与模拟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468742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536945.9

    申请日:2024-04-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造过程裂纹演化理论与模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3D打印材料参数的确定;S2、3D打印工艺热‑流‑裂纹演化耦合理论建模;S3、3D打印工艺热‑流‑裂纹演化数值模型的建立;S4、以3D打印实验验证打印过程数值模型的准确性;S5、形成3D打印过程中的裂纹演化的准确预测模拟方法。本发明采用上述一种制造过程裂纹演化理论与模拟方法,是面向3D打印过程中出现的热裂纹演化预测,所适用的3D打印工艺为激光选取熔化工艺,能够实现激光选取熔化工艺制备金属结构的热裂纹的精准预报,进而指导工艺调控,提高构件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实现高精尖端产品的高品质与低成本制造。

    一种具有智能选择功能的捕捉装置及其设计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456422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525602.2

    申请日:2024-04-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智能选择功能的捕捉装置及其设计方法和应用,属于智能抓捕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OWB试样、放置OWB试样的水平平台和设置于放置OWB试样的水平平台下方的磁场系统;所述磁场系统包括升降台和设置于升降台上方的永磁体;所述OWB试样的表面上附着有磁性PDMS贴片。本发明采用上述的一种具有智能选择功能的捕捉装置及其设计方法和应用,以建立OWB折叠和展开的理论模型,显著提升OWBG的设计精确度,提高主动型智能抓手的实用性,推动新型折纸抓手类机器人在工程领域的转化和应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