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524684B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1811340001.5
申请日:2018-11-12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H01M8/0258 , H01M8/026 , H01M8/0265 , H01M8/04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仿生自排水功能的燃料电池双极板及自排水方法。本发明采用在双极板主体上形成一级脊,在各个一级脊之间设置微流场,微流场具有部分圆台的基底,在基底上具有二级脊、三级脊和微流道,三级脊和微流道构成底通道,微流场具有自排水机制;当电化学反应生成的水集聚在微流场的底通道时,底通道上形成一层液态水薄膜,反应生成的水在底通道上被排出;当更多的水积聚在底通道之上,这些水就集聚在液态水薄膜上,没有固‑液接触,水通过滑动的方式排出微流场;自排水机制减少液态水在流道之间的滞留现象,提高了排水效率,从而使反应气体在各流道间分布更为均匀,气体传质效率进一步提高,提升燃料电池的性能与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317852A
公开(公告)日:2020-06-23
申请号:CN202010124413.6
申请日:2020-02-2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 吉林金源北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壳聚糖和聚碳酸亚丙酯复合的医用敷料及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聚碳酸亚丙酯作为敷料基底膜,有助于减少医用固体垃圾排放量,减少石化类产品的应用;通过制孔剂制孔,改善聚碳酸亚丙酯薄膜的透气性;利用聚多巴胺作为仿生生物粘合剂将亲水性的可降解生物材料壳聚糖接在疏水性聚碳酸亚丙酯上,通过聚多巴胺和壳聚糖对其改性,提高其作为敷料的物理性质、生物学性质;并利用亚精胺做交联剂,一方面通过二次交联把壳聚糖更好的固定于PPC表面,另一方面引入生物活性小分子亚精胺,改善创面的排异性炎症反应,有助于缩短创面修复时间,并减少瘢痕形成。
-
公开(公告)号:CN108189406B
公开(公告)日:2020-01-14
申请号:CN201810217208.7
申请日:2018-03-1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B29C64/336 , B29C64/343 , B29C64/393 , C23C24/10 , B33Y40/00 , B33Y50/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精量配比送粉系统及出粉量及配比量动态控制检测方法,属于增材制造和激光制造同步送粉器领域。该系统由控制计算机、控制机柜、送粉器、粉量检测模块、粉量控制模块和精量配比控制模块组成。其中:送粉器存储盛装粉末,并将粉末输送到激光加工区域;粉量检测模块实时获取送粉器送出的精确粉量,并将粉量数据发送给精量配比控制模块;粉量控制模块实时控制送粉器输出的粉量,接收精量配比控制模块的控制信息,对出粉量实时调整。精量配比控制模块对送粉量和送粉配比量进行实时、动态控制,达到精量配比控制。本发明支持多种材料的混合送粉,保证各种材料的精量配比控制,有效的提高了送粉的精度、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控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483716A
公开(公告)日:2019-11-22
申请号:CN201910766501.3
申请日:2019-08-2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通过亚胺键共价连接的原位自增强聚亚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是将氨基硅烷、二醛、二胺溶于异丙醇或乙醇溶剂后搅拌均匀,然后于55~65℃下加热处理72~120小时,得到聚亚胺;粉碎成粉末后过80~120目筛,再在80~95kPa、60~70℃下热压55~110min成型,得到原位自增强聚亚胺复合材料。本发明利用不同比例的原料调整进而合成聚亚胺材料,聚亚胺材料中通过动态共价化学的亚胺复分解反应形成亚胺键共价,添加的氨基硅烷可作为交联剂形成二氧化硅无机增强相,进一步提升了材料的机械性能,从而得到具有一定机械性能的原位自增强的聚亚胺复合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7623130B
公开(公告)日:2019-04-09
申请号:CN201710950057.1
申请日:2017-10-1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H01M4/86
Abstract: 一种仿鱼类鳃丝结构的空气阴极属空气阴极燃料电池领域。本发明在传统空气阴极基础上,针对空气燃料电池在空气阴极催化层催化性能方面存在的局限,设计了空气阴极催化层的结构,加速电解液中质子的传输,增大催化剂与电解质中氧气和质子的接触面积,提高空气阴极的性能。本发明将阴极的催化层设计为一层有催化剂吸附的绒毛状碳纤维,钢网由不锈钢丝和碳纤维组成的碳纤维束编织而成,碳纤维束上的碳纤维长度为5mm,当电池中的电解液有一定流动时,吸附有催化剂的碳纤维会随流体发生摆动,提高电解液中质子的交换速率;吸附有催化剂的碳纤维束能大大增加催化剂与电解质中氧气和质子的接触面积,加快催化层的反应速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771246B
公开(公告)日:2018-12-04
申请号:CN201611253155.1
申请日:2016-12-3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N33/6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多表位肽段组合的方式检测特异性抗体的方法,属于生物技术、特异性抗体检测和疫苗制备领域。本发明的检测特异性抗体的方法,使用多表位肽段组合的方式代替全长肽段作为检测抗原检测样本中的特异性抗体。本发明解决了同一基因型的抗原肽段复杂多变或者抗原突变株增生,以及大片段多肽合成较困难的现状。本发明可避免对于包被抗原肽段选择的纠结性,减少大片段抗原肽段的合成,并提高检测结果的灵敏度。
-
公开(公告)号:CN108413007A
公开(公告)日:2018-08-17
申请号:CN201810207865.3
申请日:2018-03-14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自适应功能的耐磨齿轮及其制造方法。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压力、温度自适应功能的耐磨齿轮,尤其在齿轮温度瞬间升高时,这种齿轮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良好的传动能力。为克服齿轮传统机械加工方式难以制备TiNi合金/陶瓷仿生结构材料齿轮的难题,本发明采用选区激光熔化技术(SLM)按照如下步骤制备齿轮:选取混合单质粉末、TiNi合金粉末或TiNi合金/陶瓷复合材料粉末,将齿轮的二维切片模型导入3D打印成型装置的控制系统,设定基于SLM的3D打印工艺参数,在真空/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齿轮的3D打印成型,成型齿轮在真空/惰性气体保护下热处理。该齿轮在高载荷下,使用寿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高性能齿轮。
-
公开(公告)号:CN108247056A
公开(公告)日:2018-07-06
申请号:CN201810176392.5
申请日:2018-03-0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对送粉式激光增材制造制件同步改性的方法,该方法是在激光增材制造制件加工过程中增加同步跟随滚压工艺,包括:选择合适的滚压轮尺寸;对实现滚压功能的滚轮高度进行校准;对校准好高度的滚压轮,根据制件所需达到滚压加工效果判别滚压力大小范围,进而调整滚压轮的进给量;3D打印喷头按照打印路径在打印基板上运行;打印过程中可根据当前制件加工的相对高度,调整滚压力大小;对完成滚压力大小调整的滚压轮,进行同步跟随滚压工作;打印层逐层叠加,冷却后形成金属制件。该方法能够不改变工件的形状,而使金属制件内在质量及内部的组织结构得到改善,增加了制件致密性,提高了制件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07623130A
公开(公告)日:2018-01-23
申请号:CN201710950057.1
申请日:2017-10-1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H01M4/86
Abstract: 一种仿鱼类鳃丝结构的空气阴极属空气阴极燃料电池领域。本发明在传统空气阴极基础上,针对空气燃料电池在空气阴极催化层催化性能方面存在的局限,设计了空气阴极催化层的结构,加速电解液中质子的传输,增大催化剂与电解质中氧气和质子的接触面积,提高空气阴极的性能。本发明将阴极的催化层设计为一层有催化剂吸附的绒毛状碳纤维,钢网由不锈钢丝和碳纤维组成的碳纤维束编织而成,碳纤维束上的碳纤维长度为5mm,当电池中的电解液有一定流动时,吸附有催化剂的碳纤维会随流体发生摆动,提高电解液中质子的交换速率;吸附有催化剂的碳纤维束能大大增加催化剂与电解质中氧气和质子的接触面积,加快催化层的反应速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084254A
公开(公告)日:2016-11-09
申请号:CN201610416093.5
申请日:2016-06-1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J3/075 , C08J3/24 , C08K5/29 , C08L2201/54 , C08L2312/00 , C08L5/08
Abstract: 一种以寡聚亚胺作为交联剂制备水凝胶的方法,属于医用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利用二醛(或多醛)和脂肪族二胺(或多胺)间的亚胺反应(又称为席夫碱反应)制备寡聚亚胺交联剂,再进一步通过交联剂和高分子之间的亚胺反应形成水凝胶。其中,脂肪族二胺(或多胺)包括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活性分子,如可防止细胞凋亡的亚精胺;二醛(或多醛)可以是生物相容性较好的二醛(或多醛)分子;高分子可以是含有多个氨基或醛基的高分子。由于亚胺反应具有速度快,反应条件温和的优点,本制备方法操作简单,成形迅速,且成本较低,可以在保证水凝胶具有较好机械性能的同时,避免引入小分子或不必要的成分所带来的生物毒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