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085423A
公开(公告)日:2016-11-09
申请号:CN201610379029.4
申请日:2016-05-3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9K11/6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20/181 , C09K11/7791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980nm近红外光激发下可以发射白光的上转换材料。本发明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我们选择具有丰富能级的Eu3+来提供蓝光和红光发射,与传统的Yb3+/Tm3+/Er3+和Yb3+/Tm3+/Ho3+等体系相比,使用Eu3+作为激活剂,从某种程度上说扩大了上转换白光材料的选择范围;其次,Yb3+既作为敏化剂同时又提供绿光的发射;另外,本发明巧妙的使用了与Yb3+及Eu3+之间没有能量传递的Y3+来猝灭Yb3+离子对的合作发射。因此,本发明材料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上转换发光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5195144A
公开(公告)日:2015-12-30
申请号:CN201510664933.5
申请日:2015-10-1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B01J23/66
Abstract: 一种合成Au/ZnO棒状异质结光催化剂的方法,属于半导体光催化剂制备技术领域。其首先是用柠檬酸钠还原氯金酸的方法制备得到Au纳米粒子胶体溶液,作为初级反应种子;然后将Au纳米粒子胶体溶液通过离心分离的方法浓缩,然后向浓缩产物中依次加入浓度为10~20mg/mL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4.8~240mL,浓度为50mM的锌盐水溶液0.1~5mL,浓度为50mM的碱溶液0.1~5mL,随后80~95℃加热2.5~3小时,得到粉红色的Au/ZnO棒状异质结光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作为半导体光催化剂,其可见光(λmax>420nm)催化效果比ZnO棒有显著的提高,在光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制氢等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4873205A
公开(公告)日:2015-09-02
申请号:CN201510306217.X
申请日:2015-06-0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A61B5/11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B5/117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半导体聚合物量子点显现潜在指纹并使其能长久无损保存的方法。该方法首次采用荧光聚合物量子点为荧光标记物,利用静电吸附或者亲疏水或者范德华作用,与遗留在客体上的潜在指纹的有机类物质结合。然后,在光引发条件下固化形成稳定的共价键三维网络结构,交联后的聚合物量子点不溶不熔,物理化学性能稳定,使其能永久保存。最后,通过紫外光激发,使其与基底颜色形成反差,显现出能清晰反映指纹纹线的荧光图案。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无损、稳定且无毒环保。既保持了潜指纹显现高灵敏度,还解决了实际应用中证物难以长时间保持的问题,在指纹检测及长时间无损保存、防伪等领域都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8530560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735591.0
申请日:2024-06-0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8L65/00 , C08L35/06 , C08K5/1535 , G01N21/64
Abstract: 一种抗坏血酸改性的含芴聚合物纳米颗粒、制备方法及其在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属于生物成像领域。本发明采用的是光照‑还原剂协同处理法实现抗坏血酸改性的含芴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本发明采用的抗坏血酸保证了整个合成流程的低成本且不引入生物毒副物质,可以很好的针对聚芴材料的氧化缺陷问题,进行改性修复后的聚芴材料有明显的荧光强度的增强,亮度可提升至原有材料的3倍左右;同时由于抗坏血酸自身不会产生荧光干扰,因此该种针对聚芴类纳米颗粒的修饰方法并不会特别大的改变聚芴荧光主体材料的荧光性质,而仅仅是做到了对其荧光强度的增强,同时该种方法制备的纳米颗粒还具有极佳的稳定性,其在长短期稳定性上都有非常大的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5970765B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310105237.5
申请日:2023-02-1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具有3D三相界面的仿生可漂浮光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在温和条件下光催化氮还原合成氨中的应用,属于光催化技术领域。本发明将亲水的BiVO4负载到疏水化试剂部分改性的泡沫上制备出具有亲水/疏水Janus可漂浮结构的仿生光催化剂体系。当光催化剂漂浮在空气‑水表面时,大量的气体反应物可以通过MS疏水部分从外界气体环境直接扩散到BiVO4,消除了气相反应物在液体中溶解度低、扩散速度慢的障碍,而水可以从水面下向上输运,成功地构建了气‑固‑液三相界面,有效地保证了氮和水的传质,提高了光吸收,这是首次在水面以上的气体环境中构建三相界面,为优化耗气反应的高效传质提供了一种普适的方法,能有效的提高光催化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285887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297071.1
申请日:2023-03-24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诱导黑体吸收效应的吸光材料及其应用,属于光学材料技术领域,所述吸光材料由一种基质材料及掺杂剂组成,并利用相应的激发光照射掺杂后的材料获得基于光诱导黑体吸收效应的吸光材料;其中,所述掺杂剂对所使用的激发光具有不小于0.1%的光吸收,掺杂剂的掺杂浓度范围为0.1mol%~80mol%。该材料与待加工的材料相结合后,通过诱导激光照射,待加工材料可以进入光致黑体吸收状态,此状态下的待加工材料在宽波段(200nm~2500nm)范围内的光吸收率可以达到90%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4479840B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111620825.X
申请日:2021-12-2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氧化锆修饰增强的Yb3+团簇合作发光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团簇合作发光材料技术领域,由团簇合作发光材料与修饰材料组成,具体通过水热法或高温固相法将修饰材料修饰在团簇合作发光材料上,所述团簇合作发光材料为CaF2:Yb3+,所述修饰材料为ZrO2,其中,CaF2:Yb3+是以三价镧系镱离子Yb3+作为发光离子、碱土金属氟化物CaF2作为基质材料制备得到;以全部金属阳离子的摩尔浓度和为100%计算,三价镱离子Yb3+的掺杂浓度为0.5mol%‑1mol%;在980nm近红外光的激发下,该材料中的Yb3+团簇可以发射出峰值~487nm、501nm、517nm、522nm的绿光区合作发光以及~343nm紫外合作发光,并使得其在紫外区的发光强度大幅度提升一倍以上;该制备方法的修饰方法简单,样品的发光学性能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11892930B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010685715.0
申请日:2020-07-1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三基色荧光开关特性的加密材料及其应用,属于纳米荧光材料技术领域。该加密材料是由δ‑MnO2纳米片修饰的正交三基色上转换发光纳米晶构成。正交三基色发光的纳米晶是基于镧系离子掺杂NaYF4基质构成的一核五壳层结构,该纳米晶在三个不同波长近红外光的激发下,能够产生相互独立的三基色上转换发光;修饰的δ‑MnO2纳米薄片可以作为荧光猝灭剂来猝灭纳米晶的三基色发光;利用修饰的δ‑MnO2纳米薄片的分解和再生,能够实现纳米晶三基色荧光的开关,实现对信息的解密和加密。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三基色荧光开关特性的加密材料,与传统荧光防伪材料相比,该加密材料具有加密性高、多色荧光显示以及重复加密和解密等特点,适用于机密信息的安全保护。
-
公开(公告)号:CN111617783B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010502894.X
申请日:2020-06-0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表面含有氧空位的暗红色BiOI亚微米球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其在光催化分解水制氢中的应用,属于能量存储与转换技术领域。本发明在真空且紫外可见光照射下,将分散在甲醇水溶液的3D花型的BiOI亚微米球表面引入氧空位。引入氧空位的暗红色BiOI可以吸收紫外可见整个范围的光,提高光能捕获效率,增强光能利用;而且形成的氧空位能级可以改变光生电子的转移路径,避免与光生空穴的直接复合,大大降低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效率,提高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速率。BiOI也可以制成电极材料,在紫外可见光照射下具有良好的光电响应。
-
公开(公告)号:CN111876155B
公开(公告)日:2022-05-31
申请号:CN202010685751.7
申请日:2020-07-1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三元正交激发响应三基色上转换发光的五层核壳结构纳米材料,属于纳米荧光材料技术领域。五层核壳结构材料中的每一层(核)均由声子能量低、荧光效率高的六方相NaYF4作为纳米基质材料;五层核壳结构材料中的发光层(核)是由分别掺杂敏化剂和激活剂离子组成;通过核壳结构,该材料降低了不同发光区域之间的相互干扰,实现三种发光过程相互独立;通过调节五层核壳结构中绿光发射层的厚度,可以有效减少在980nm近红外光激发下第四壳层产生不必要绿光的干扰,从而获得较纯的蓝光发射。本发明的材料解决了双色发光难以实现的白光以及多彩发光调节等一些问题,在白光LED、彩色显示、荧光编码、防伪及信息加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