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与空气联合循环太阳能发电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878331B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010907696.1

    申请日:2020-09-02

    Abstract: 一种超临界CO2与空气联合循环太阳能发电系统一种超临界CO2与空气联合循环太阳能发电系统及方法,包括压气机,压气机依次连接空气回热器、空气涡轮、太阳能集热器和空气‑二氧化碳换热器,空气‑二氧化碳换热器的出口与空气换热器的入口相连通,空气换热器的出口与外界空气相连通;二氧化碳透平的出口与二氧化碳回热器的入口相连通,二氧化碳回热器的出口与预冷器的入口相连通,预冷器的出口与二氧化碳压缩机的入口相连通,二氧化碳压缩机的出口与二氧化碳回热器的入口相连通,二氧化碳回热器的出口与空气‑二氧化碳换热器的入口相连通,空气‑二氧化碳换热器的出口与二氧化碳透平的入口相连通。本发明具有减少材料费用,发电效率高的特点。

    超临界工质旋转机械本体侧面的外冷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894832B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1810941846.3

    申请日:2018-08-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超临界工质旋转机械本体侧面的外冷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超临界工质旋转机械本体、对流冷却板、主轴、主轴支座、对流冷却板支座、对流冷却板进口、对流冷却板出口、对流冷却板腔室,该装置通过在超临界工质旋转机械本体轴端侧面附近设置对流冷却板,将风机送来的低温空气送入主轴与对流冷却板的间隙和超临界工质旋转机械本体与对流冷却板的间隙,带走了超临界工质旋转机械本体轴端的两个侧面的热量,有效降低超临界工质旋转机械本体轴端侧面干气密封静子件位置处温度在许用温度以下,同时设置风机为高中低三个送风量,在不同情况下送不同风量,可以在保证干气密封静子件安全可靠的同时降低风机的功耗,节约整个系统的能耗。

    一种集成多级压缩热泵的超临界CO2热电联产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718680B

    公开(公告)日:2024-01-19

    申请号:CN202210356872.6

    申请日:2022-04-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成多级压缩热泵的超临界CO2热电联产系统及方法,包括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系统,其中主压缩机的出口依次与低温回热器、高温回热器、锅炉和透平相连通,预冷器的出口与主压缩机进口相连通;副压缩机的进口低温回热器热侧出口相连通,副压缩机的出口与低温回热器冷侧出口相连通;供热系统中的多级压缩热泵组件之间逐级串联连接,多级压缩热泵组件的热端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系统相连通,多级压缩热泵组件的冷端与冷凝器相连通。本发明采用多级压缩热泵回收冷端余热,从而大幅减小传热不可逆损失,实现能量分质梯级利用,大幅提高了系统能量利用效率。此外,本发明可以实现热电解耦,大幅提高了系统运行灵活性。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预冷器温度控制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815918B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210454020.0

    申请日:2022-04-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预冷器温度控制系统及方法,包括主管道调阀PID控制器、水泵变频器PID控制器、调阀PID控制器、风扇变频PID、电动调阀PID控制器、第一变频水泵、第二变频水泵、预冷器、第二温度变送器、第一温度变送器、冷却水主管路调阀、上塔电动调节阀、回塔池电动调节阀、变频风扇、预冷器旁边阀、第三温度变送器、补水电动阀、冷却水塔池、冷却塔及液位变送器,该系统及方法实现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中的预冷器温度进行控制。

    一种混合物跨临界循环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832907B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110347277.1

    申请日:2021-03-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物跨临界循环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透平、高温回热器、中温回热器、气液分离器、液体泵、低温回热器、预冷器、主压缩机、低温熔盐加热器、高温熔盐加热器。该系统中采用了H2O与C2O的混合物作为工质,工质在高温部位处于超临界混合状态,而在低温部位部分H2O会与CO2分离,CO2采用压缩机进行压缩升压,H2O采用水泵增压。该系统热效率比传统蒸汽循环效率高,同时,熔盐放热区间比经典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放热区间大,熔盐需求量小。同时避免了气体压缩过程中带液,液体压缩过程中汽化的现象。提高了设备安全稳定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