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480072A
公开(公告)日:2017-12-15
申请号:CN201710723425.9
申请日:2017-08-22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G06F12/0842 , G06F12/086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透明计算技术大数据挖掘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关联模式的透明计算服务端缓存优化方法及系统,以减少磁盘I/O开销、提高缓存的命中率及提升透明计算服务质量。本发明方法包括:引入支持度对各批次的数据流进行筛选以构建FP-tree;在挖掘各批次数据流的频繁模式和支持度计数信息时,如果任一条件模式基出现单一前缀路径,且路径上的节点元素的频次相等,则停止对该频次相等的各节点元素所组合的频繁模式子集的挖掘;根据各批次数据流的频繁模式和支持度计数信息创建及更新FP-Stream结构;当将任一数据块读入缓存时,将该数据块在FP-Stream结构模式中相关频繁模式所关联的其它频繁项所对应的数据块一并读入。
-
公开(公告)号:CN104202332A
公开(公告)日:2014-12-10
申请号:CN201410468847.2
申请日:2014-10-11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Linux内核的移动设备虚拟化系统及即时安装方法,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客户端通过网络与服务器端连接通信;客户端包括用户管理与呈现模块、虚拟文件系统、即时安装代理模块、流式加载执行模块和虚拟硬件模块;服务器端包括用户管理模块、资源调度服务模块、若干软件资源模块和即时安装服务模块。用户通过即时安装代理模块向服务器端的即时安装服务模块发送请求,即时安装服务模块找到软件的文件存储地址并将网络地址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随即创建链接指向该地址,完成该软件的安装;再通过流式加载执行模块将所需的程序块下载,该应用程序即可执行。本发明实现了移动终端轻量化,服务多样化,并且易于管理与维护。
-
公开(公告)号:CN101570839B
公开(公告)日:2011-01-05
申请号:CN200910043209.5
申请日:2009-04-24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2E12铝合金强电场时效热处理方法,包括下述工艺步骤:将待热处理的2E12铝合金在498~502℃固溶,出炉水淬后,放入强电场中进行时效。本发明在铝合金常规固溶处理后,利用强电场将电能直接传导到材料的原子尺度,一方面改变原子的排列、匹配和迁移等过程,另一方面,影响材料中空位的扩散过程进而影响析出相的形态和数量,使材料固态相变中发生的晶体的生长形态、大小、分布和取向等得以控制,从而控制材料的组织,使材料获得优良的综合机械性能。本发明方法简单,操作方便,通过电场来控制晶界析出相的形态和分布,同时减少晶内第二相的析出数量,有效提高了2E12铝合金的塑性和耐疲劳损伤性能;适于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1921977A
公开(公告)日:2010-12-22
申请号:CN201010275809.7
申请日:2010-09-08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热处理强化铝合金的时效热处理工艺,将待热处理的可热处理强化铝合金进行固溶处理,出炉快速水淬,然后放入应力-电场-温度多外场时效热处理设备中进行时效处理,时效温度为:23℃~270℃,应力为:50~150MPa,电场强度为:10~200kV/cm,时间为:7-15h。可热处理强化铝合金为:Al-Cu-Mg合金、Al-Mg-Si合金、Al-Zn-Mg合金和Al-Li合金。本发明能解决可热处理强化铝合金人工时效过程中析出相较粗大、晶界沉淀相链状分布、无沉淀析出带较宽、利用单一温度场时效时疲劳寿命提高幅度小的难题,提高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和耐损伤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1724764A
公开(公告)日:2010-06-09
申请号:CN200910311198.4
申请日:2009-12-10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医用β-钛合金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A)合金制备;B)表面涂覆;C)热锻开坯;D)热轧;E)冷轧成形;F)热处理。本发明的β-钛合金采用高真空电弧熔炼加多次搅拌、浇铸、测相变点、真空加氩气保护均匀化、涂覆、热锻、热轧、冷轧、固溶、水淬、人工时效、水冷后,将材料加工成2mm厚的板材,制备出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β钛合金生物医用材料。本发明是一种能提高材料强度、耐磨性和抗蚀性,降低材料弹性模量,保持材料良好加工成形性能的生物医用β-钛合金的制备工艺。
-
公开(公告)号:CN101241804B
公开(公告)日:2010-04-21
申请号:CN200710036200.2
申请日:2007-11-23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H01H1/0237 , H01H11/04 , C22C5/06 , C22C1/04 , C22C1/05
Abstract: 一种银-氧化锌电触头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触头由银、氧化锌和添加剂组成。制备方法:将Ag和Zn按比例配好,熔化后采用气体雾化制取Ag-Zn合金粉末,球磨处理后对合金粉氧化,然后加入添加剂、成型、烧结和热加工工艺制得丝材或片材。采用本发明制得的银氧化锌材料,其锌氧化充分,氧化效率高,氧化锌弥散分布在粉末颗粒内部,组织均匀和综合性能优良;具有优良的抗熔焊性、好的耐电弧腐蚀性、低而稳定的接触电阻,易焊接且对人体及环境无危害,适于工业化生产,可代替有毒的银氧化镉触头。
-
公开(公告)号:CN101609755A
公开(公告)日:2009-12-23
申请号:CN200910304113.X
申请日:2009-07-08
Applicant: 中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G5/00 , B22F2998/00 , C01G9/00 , C01G29/00 , C01G30/00 , C01G39/00 , H01H1/023 , B22F9/08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银-金属氧化物电触头材料的制备方法,先用气体雾化法制备出成分3均匀、粒度细微的Ag-Me合金粉末,然后将粉末进行内氧化处理,生成Ag-MeO复合粉末,再将Ag-MeO复合粉末模压成坯料后采用粉末热挤压工艺制备成电触头材料。本发明具有内氧化温度低、时间短、工艺简单的特点,解决了Ag-MeO材料难加工的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改善了触头材料的组织,提高了其综合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0552070C
公开(公告)日:2009-10-21
申请号:CN200710035912.2
申请日:2007-10-16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一种无铅易切削镁黄铜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它由铜、锌、镁合金元素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组成。合金组成为:铜:55~63wt%、镁:0.5~3.0wt%,铝、铋或钛:0.2~1.5wt%,其余为锌Zn,杂质总含量小于0.1wt%。其制造方法是:采用覆盖保护法熔炼镁黄铜,使镁在黄铜溶液中迅速固溶为金属间化合物,并均匀分布,在1000~1000-1050℃下铸造成黄铜铸锭,在500~760℃挤压,在200~400℃下进行消除应力退火。本发明在现有的普通铅黄铜的基础上,采用镁代替对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危害较重的铅。并具备优良的切削性能、热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可以代替现有的铅黄铜合金,应用于水暖卫浴和其他各种生产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1161836A
公开(公告)日:2008-04-16
申请号:CN200710035912.2
申请日:2007-10-16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一种无铅易切削镁黄铜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它由铜、锌、镁合金元素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组成。合金组成为:铜:55~63wt%、镁:0.5~3.0wt%,铝、铋或钛:0.2~1.5wt%,其余为锌Zn,杂质总含量小于0.1wt%。其制造方法是:采用覆盖保护法熔炼镁黄铜,使镁在黄铜溶液中迅速固溶为金属间化合物,并均匀分布,在1000~1000-1050℃下铸造成黄铜铸锭,在500~760℃挤压,在200~400℃下进行消除应力退火。本发明在现有的普通铅黄铜的基础上,采用镁代替对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危害较重的铅。并具备优良的切削性能、热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可以代替现有的铅黄铜合金,应用于水暖卫浴和其他各种生产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9393308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327061.9
申请日:2024-09-23
Applicant: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IPC: F03G6/06 , F28D20/00 , F25B15/06 , F24S60/00 , F24S23/00 , F03G6/00 , F01K25/10 , F01K7/32 , F01K17/02 , F01K19/00 , F01K13/00 , F01D15/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沙漠塔式太阳能CO2发电及除杂系统,包括定日镜场及设于吸热塔上的吸热器,所述吸热器与熔盐储热子系统相连,所述熔盐储热子系统通过加热器与CO2发电子系统相连,所述CO2发电子系统通过高温冷却器、低温冷却器和溴化锂溶液吸收式制冷机组相连,所述CO2发电子系统中设有除杂系统回路。本发明采用膨胀后CO2的余热驱动溴化锂溶液吸收式制冷机组制取冷量,从而将CO2冷却至临界点附近或冷凝至液体,以适应沙漠环境温度的变化;采用了气液分离器分离液态CO2中存在的杂质气体,提高了系统CO2纯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