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737688B
公开(公告)日:2020-02-11
申请号:CN201811591526.6
申请日:2018-12-25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F25D3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环形制冷片的制冷模块和高效流体快速冷却装置,可以实现管内流体的快速冷却和制冷。制冷模块的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制冷单元,和夹设在两个制冷单元之间的导温片,其中,每个制冷单元都包含:液冷盖,液冷座,和制冷片,液冷盖的中部设有让流体通过的流通孔,液冷座的中部设有与流通孔相对应的流道,该流道的外围区域向内凹陷形成液冷槽,液冷槽上设有进液孔和出液孔,流道的后端从液冷槽底壁向外伸出形成支撑管,液冷盖盖合在液冷座上,与液冷槽围成密闭的液冷腔,并且流通孔与流道形成密闭的流体通道,制冷片套设在支撑管外周面上,导温片位于两个制冷单元的制冷片之间,中部设有与支撑管封闭性连通的分流区域。
-
公开(公告)号:CN109847896B
公开(公告)日:2019-12-24
申请号:CN201811412960.3
申请日:2018-11-23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光热快速升温预处理的废弃石墨电极破碎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废弃石墨电极完全浸没在双氧水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步骤2.利用聚焦的光束对废弃石墨电极进行光热快速升温;步骤3.对光热升温后的废弃石墨电极进行喷水快速冷却;步骤4.将冷却后的废弃石墨整体放置在破碎装置上进行整体破碎。本方法利用水分子和双氧水分子在快速升温过程中的快速气化膨胀分解和与石墨少量的反应,破坏废弃石墨电极内部的理化结构,再利用喷水快速冷却的方法,进一步扩大废弃石墨电极理化结构的破坏程度,造成更多的裂隙,从而实现在较低压力下石墨电极的一次性整体破碎。
-
公开(公告)号:CN110030550A
公开(公告)日:2019-07-19
申请号:CN201910223252.3
申请日:2019-03-22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锅炉的对冲燃烧器系统,包括锅炉,所述锅炉为竖直设置的矩形结构,所述锅炉相对的两侧对称设有第一燃烧器和多组上下间隔的腔室组,且所述第一燃烧器设置在多组所述腔室组的上方,所述第一燃烧器上设有出风口,所述锅炉对应所述第一燃烧器的位置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燃烧器上的出风口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锅炉的内部连通,每组所述腔室组包括多个附加燃料腔室,多个所述附加燃料腔室均水平设置,并分别沿左右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在所述锅炉上。本发明所述的对冲燃烧器系统,具有燃烧效率高、火焰稳定性强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9536211A
公开(公告)日:2019-03-29
申请号:CN201811591520.9
申请日:2018-12-25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C10K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0K1/04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基于非对称导温流道的焦油冷却收集装置,包括:管道连接模块;高温段制冷组件,含多个高温段制冷模块,该模块包含两个高温段液冷块、两个高温段制冷片和高温段导温片;高温段导温片中部的导温区域包括多个孔径大小不一的圆柱形的导流孔,且中心处不设孔;中温段制冷组件,含多个中温段制冷模块,该模块包含两个中温段液冷块、两个中温段制冷片和中温段导温片;中温段导温片中部的导温区域上设有多个圆锥台形的导流孔,且中心处不设孔;以及低温段制冷组件,含多个低温段制冷模块,该模块包含两个低温段液冷块、两个低温段制冷片和低温段导温片;低温段导温片中部的导温区域包含从中心向外辐射延伸的多个翅片,各翅片间距不等。
-
公开(公告)号:CN108956361A
公开(公告)日:2018-12-07
申请号:CN201810321659.5
申请日:2018-04-1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G01N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热快速升温的磁悬浮热天平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称取测量物料到反应池内;2)将反应池随磁悬浮浮子一起放到密闭容器内;3)通过磁悬浮装置使磁悬浮浮子悬浮在密闭容器中;4)向密闭容器内通入气体;5)通过激光位移监测组件测量磁悬浮浮子的实时位置,调节磁悬浮定子位置使磁悬浮浮子悬浮至测量零点位置;6)通过光热升温组件对反应池进行加热;7)调整光热升温组件位置使加热光束保持在反应池上;8)测量反应池内测量物料的温度;9)记录磁悬浮浮子位移量,转换得到质量。本发明通过测量磁悬浮浮子位移量,再转换为质量变化,减小了系统误差,实现控温条件下物料质量变化的高精度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08620008A
公开(公告)日:2018-10-09
申请号:CN201810320597.6
申请日:2018-04-1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B01J19/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热快速升温反应器,包括反应管,反应管外侧对称设有加热光源,反应管顶端固定连有进气腔,进气腔顶部固定连有扭动机构,扭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有连接套管,连接套管伸入反应管中,连接套中固定连有可用于夹持反应物料的测温机构,反应管底端固定连有出气管。本发明的反应器是针对体积较大的块状物料进行升温实验研究设计的,利用扭动机构能够实现快速精准的顺逆时针交替转动,同时,连接套管能够约束测温机构并带动测温机构转动,进而带动物料转动从而大幅提升了物料受热均匀性,能够实现不同实验需求,加快实验进程、降低实验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8342220A
公开(公告)日:2018-07-31
申请号:CN201810060809.1
申请日:2018-01-22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组份分离的生物油利用方法和其使用的系统,上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生物油进行萃取处理,萃取分离后的水相组份经气化处理得气化气,萃取分离后的萃取液经减压蒸馏处理得萃取剂和生物油油相组份,萃取剂回用,生物油油相组份经高温热解处理得炭材料或经催化转化得化工原料。本发明对生物油中不同特性的组分进行分离,并分别使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利用,实现了生物油的高效利用;同时,考虑到生物油中的油相组分易造成催化剂的积炭失活,且油相组分分子量较大,难以完全裂解为小分子,应而本发明中将油相组分分离后单独使用、水相组分进行气化,避免了Pt/C催化剂的失活和油相组分的低效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07902648A
公开(公告)日:2018-04-13
申请号:CN201711137149.4
申请日:2017-11-16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C01B32/2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处理工业无机废水的阳离子树脂催化制备石墨化颗粒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工业无机废水进行过滤和浓缩的预处理,将阳离子树脂投入预处理后的工业无机废水中充分混合,进行离子交换反应;S2.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的固体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高温煅烧,得到粗产品;S3.取S2中所得粗产品洗涤、过滤、干燥,得到石墨颗粒。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工业无机废水高效资源化,并生产高附产值的石墨。
-
公开(公告)号:CN107814385A
公开(公告)日:2018-03-20
申请号:CN201711139135.6
申请日:2017-11-16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C01B32/348 , C01B32/324 , C01B32/205 , B01J20/20 , B01J20/30 , C02F1/28 , C02F101/22 , C02F101/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20/20 , C02F1/283 , C02F2101/20 , C02F2101/203 , C02F2101/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生物质焦处理工业废水并制备石墨型多孔碳材料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S1.生物质固体废弃物经热解转变为生物质焦,生物质焦经酸洗脱灰与改性处理得碳基吸附材料;S2.将工业废水进行预处理,投入适量S1所得碳基吸附材料,充分混合吸附后,固液分离,得到吸附有金属离子和部分酸根离子的固体物质;S3.取S2所得固体物质适量,在一定温度下于惰性气氛中发生活化造孔与催化石墨化反应,得石墨型多孔碳材料。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将生物质固体废弃物、废水处理和石墨型多孔碳材料制备结合起来,降低了制备石墨型多孔碳材料的原料成本,提出了废弃物中有效物质向多应用性材料转化的概念,实现了生物质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07349932A
公开(公告)日:2017-11-17
申请号:CN201710475907.7
申请日:2017-06-2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IPC: B01J23/75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23/75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活性炭吸附镀镍废水制备镍基催化剂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活性炭进行酸碱等改性处理后,加入到预处理至合适浓度的镀镍废水中,通过调节废水pH和吸附时间使活性炭对镍离子充分吸附,吸附完成后固液分离,随后再对固体物质进行煅烧和还原处理,即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利用改性活性炭吸附镀镍废水制备镍基催化剂,实现了废水中镍离子的回收再利用,同时避免含有镍离子的吸附材料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