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084969A
公开(公告)日:2014-10-08
申请号:CN201410244629.0
申请日:2014-06-04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B26D1/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纤维丝束短切装置及其剪切方法,包括用于输送碳纤维丝束的传动机构、用于将碳纤维丝束切断的短切机构,传动机构包括压辊以及设置在压辊下方橡胶辊;短切机构包括刀辊以及设置在刀辊下方的气嘴,刀辊的外圆周表面间隔分布有多个刀片,刀片之间设置有顶片,刀片的刃口与橡胶辊相接触;剪切时顶片阻止短切碳纤维掉入各刀片之间的间隙,同时刀辊下方的气嘴吹出气体在刀片与顶片间隙内形成的气流,将粘附在刀辊上的短切碳纤维吹离刀辊而掉落,即得到短切碳纤维。本装置及剪切方法结构简单,切割工艺方便快捷,相对于现有技术不仅成本低廉,而且生产效率高,技术手段简便易行。
-
公开(公告)号:CN103938429A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申请号:CN201410174730.3
申请日:2014-04-28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D06M10/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电晕放电的碳纤维表面处理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大辊子、小辊子和辅助辊子和表面处理腔;表面处理腔内部至少设有一套电晕放电装置,电晕放电装置由大辊子和小辊子组成,大辊子和小辊子的外表面间距为3~15mm,大辊子和小辊子相互配合作为电晕放电的两个电极;碳纤维从碳化炉出来后有余热,在表面处理腔中控制碳纤维温度为45~120℃,通过表面处理腔内部至少一套电晕放电装置对碳纤维进行电晕放电表面处理;使用本发明对碳纤维进行表面处理,碳纤维强度损失少;对表面结晶度高的高模量碳纤维获得明显的表面处理效果;无废液排放,环境污染少;碳纤维表面自由能增加,碳纤维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明显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2595861A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1210063780.5
申请日:2012-03-12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内烧结结构支撑柱的均热板,在上盖板与下盖板之间的空腔内设置有上盖板烧结毛细芯和下盖板烧结毛细芯,下盖板内底面分布有多个支撑柱和多个凹陷结构的应力吸收环,上盖板烧结毛细芯和下盖板烧结毛细芯上开设有供支撑柱穿过的多个支撑柱安装孔;所述下盖板烧结毛细芯的下表面分布有多个烧结时自然形成的与应力吸收环的凹陷处对应配合的凸台。均热板的应力吸收环可有效吸收形变,区域化的支撑柱分布,消除了其对下盖板强化沸腾结构的影响;支撑柱内毛细吸液芯缩短了冷凝段液态工质的回流路径,并使均热板内部强化沸腾产生的上升蒸汽与回流下降的液体工质分隔开,避免了蒸汽与液体工质界面相接触产生的剪切效应,提高了传热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1916989B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010638467.4
申请日:2020-07-06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具有光引导结构的荧光元件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荧光元件包括荧光本体,所述荧光本体的顶面具有光引导结构阵列,所述光引导结构阵列为自荧光本体顶面向下凹设的多个凹槽,凹槽内还填充有填充物,填充物的折射率大于荧光本体的折射率。激光射到荧光元件时,光线进入光引导结构阵列,在凹槽中的填充物中进行内全反射,产生光波导效果,陷入其内,不断地激发荧光,分散能量,光线进一步进入光引导球体,光引导球体的折射率比荧光本体和填充物的高,故射入其中的光线可以进行内全反射,被陷入其中,分散激光的能量,继续进行内全反射,并难以逃逸。
-
公开(公告)号:CN114781201B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210223135.9
申请日:2022-03-07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27 , G06N3/0464 , G06N3/045 , G06N3/0475 , G06N3/094 , G06F111/10 , G06F115/12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散热器内PCB温度场的计算方法、系统、装置及介质,其中方法包括:获取训练数据,所述训练数据包括散热器翅片分布、芯片布局以及温度场分布;对所述训练数据进行预处理,并组合对应温度场分布作为标签形成匹配数据;基于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神经网络,训练得到散热器翅片分布、芯片布局之间的强映射关系,构建根据散热器翅片分布、芯片布局快速计算此散热条件下PCB稳态的温度场的代理模型;将散热器翅片分布、芯片布局组成的输入数据输入训练后的代理模型,快速计算稳态PCB温度云图。本发明通过采集历史,训练获得代理模型,用于帮助热设计工程师在确保预测精度下提高设计效率;可广泛应用于数值传热学计算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9310562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314154.8
申请日:2024-09-20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毫米波雷达环境栅格化目标属性识别方法、设备及介质,属于毫米波雷达目标探测技术领域。其中方法包括:获取车辆的行驶信息与毫米波雷达的点迹数据;根据行驶信息,将点迹数据中的多帧点迹转换到当前车身坐标系下;在当前车身坐标系下,将测量区域进行栅格化处理,并进行栅格特征提取;将提取的特征输入经过训练的目标属性识别模型中,获得栅格目标属性的预测值。本发明在栅格层面汇总了栅格内点迹的总体特征,并且构建了栅格环境特征,充分地提取了栅格内及栅格周围的特征,并利用深度学习方法挖掘特征并建立栅格特征与目标属性之间的对于关系,能够有效地识别目标的特性,为后续目标跟踪、识别及可行使区域的计算提高先验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12735837B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011566247.1
申请日:2020-12-25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平面式超级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平面式超级电容器由串联的多组超级电容器构成,其以柔性高分子聚合物薄膜作为衬底和碳源,薄膜上具有成排的激光诱导石墨烯;导电集流体固定在柔性高分子聚合物薄膜上并相邻于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激光诱导石墨烯,并且构成接触;凝胶电解质作为封装层,覆设在激光诱导石墨烯上且填充激光诱导石墨烯之间的间隙;平面式超级电容器通过激光刻蚀中间激光诱导石墨烯的封装层来构成电子通道和离子通道交替相接的串联结构,由凝胶电解质间隔的每两个激光诱导石墨烯构成一组超级电容器且其电解质部分作为离子通道,激光刻蚀线作为分隔不同组超级电容器的电子通道。本发明电容器具备高输出电压和紧凑型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13223861B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110448617.X
申请日:2021-04-25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平面式超薄柔性高电压超级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具体以超薄柔性金属片作导电串联介质,相邻金属片边沿喷涂聚四氟乙烯或者涂覆耐高温环氧树脂AB胶作绝缘层,采用热固化聚酰亚胺前驱液或者粘贴PI薄膜的方法在金属片上获得聚合物层,通过激光加工PI固化层/薄膜制备石墨烯电极材料,在其表面滴涂水凝胶电解质并粘贴铜箔作集流体完成超级电容器的封装。得益于中间薄层金属片的串联效果,最终可输出10V以上的高电压;由于金属片和PI固化层/薄膜厚度可控,可实现超薄串联结构设计;且金属片优异的柔韧性和强度高度适用于制备柔性高电压超级电容器。其可作为能量存储/补给装置,在可穿戴器件和集成电子领域颇具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8463639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429857.9
申请日:2024-04-10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碳纤维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氧化炉流场均匀性的调控系统、调控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预氧化炉流场均匀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风速传感器、风速传感器的信号采集电路、控制系统和导流板;预氧化炉包括依次连接的进风腔、丝束通道和回风腔;导流板位于进风腔的出口处,导流板垂直于水平面且绕垂直于水平面的远离进风腔的入口的一端旋转;风速传感器位于丝束通道内;风速传感器监测预氧化炉流场的均匀性;风速传感器的信号采集电路采集和转换风速传感器的电阻值的变化;控制系统控制导流板的旋转。本发明可根据不同工况下工艺条件的变化对导流板进行实时的动态调整,保证预氧化炉流场均匀性,实现对流场均匀性的有效调控。
-
公开(公告)号:CN117398102A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311179579.8
申请日:2023-09-12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人体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生理电极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属于心电监护领域。其中系统包括:震动发生模块,用于产生震动信号;类人体模块,安装在震动发生模块上;生理电信号发生模块,用于产生多种生理电信号波形;人体模拟出汗模块,用于模拟人体在多种运动状态下的不同出汗量状态;生理电信号采集系统,穿戴于类人体模块上,待测生理电极安装在生理电信号采集系统的电极固定部位连接处后,粘贴在类人体模块表面;波形一致性评价模块,用于根据生理电信号发生模块产生的生理电信号波形,以及采集到的生理电信号波形,获取待测生理电极的性能结果。本发明为生理电极性能测试提出一种新方案,可为生理电极评价指标提供更多信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