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作动筒行程开关的信号检测电路

    公开(公告)号:CN119846447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1892637.6

    申请日:2024-12-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航空装备电路信号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作动筒行程开关的信号检测电路;通过设置电源插座开关模块与电网连接进行供电;通过设置相互独立的第一电压转换模块、伸出端行程开关检测模块和第二电压转换模块、缩回端行程开关检测模块;实现同时上电工作检测作动筒伸出端和缩回端行程开关通断信号,根据行程开关的信号反馈,判断起落架是否收上/放下,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每一条回路的通断检测,增加了检测结果的可信度。

    一种用于获取密封件性能参数的检测方法及其工装

    公开(公告)号:CN119845558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1892945.9

    申请日:2024-12-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密封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用于获取密封件性能参数的检测方法及其工装。所述检测方法:通过具有开式密封沟槽结构的工装装配密封件,解决拆装时容易损伤密封件的问题,二是通过对自然放置、动密封、静密封三类密封件进行离线检测,避免在线检测存在的不足,三是通过对自然放置、动密封、静密封三类密封件检测结果的综合处理,减少溶胀对磨损量的影响,提高密封件磨损量的检测精度。

    一种模拟活塞偏移的蓄压器密封性能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845506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1892961.8

    申请日:2024-12-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活塞偏移的蓄压器密封性能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所述测试系统包括液压控制单元、气密封检测工装以及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左升降单元、模拟蓄压器单元和右升降单元;所述液压控制单元和气密封检测工装分别与模拟蓄压器单元内部的液腔和气腔连接,所述模拟蓄压器单元内部的活塞杆的左、右两端分别延伸外设,并分别连接左升降单元和右升降单元,所述左升降单元和右升降单元的一侧分别设置有左位移传感器和右位移传感器。本发明实现了活塞不同偏移量以及偏转角度的无级调节,以及密封性能的对比分析,从而为蓄压器样机设计及优化提供了试验平台,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一种框架式带温加载试验装置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803886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892939.3

    申请日:2024-12-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综合测试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框架式带温加载试验装置,包括底架,底架上设置有环境温箱,环境温箱内横向嵌插有三根拉杆,三根拉杆两端通过固定板固定,环境温箱内设置有产品安装平台,产品安装平台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支撑板和第二导向支撑板,底架上安装有伺服加载缸,伺服加载缸的活塞杆与第二导向支撑板固定连接,环境温箱外部左侧的底架上安装有拉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拉力传感器的探头穿过第一导向支撑板中部,位移传感器与第二导向支撑板连接。本发明结构稳定可靠,拆装维护方便,能够模拟复杂工况,控制精度高,使用寿命长,可以实现对液压部件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动态加载试验,适宜广泛推广应用。

    双向对称平衡阻尼安全控制组合阀

    公开(公告)号:CN113931964B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111341761.X

    申请日:2021-11-12

    Inventor: 王斌 高泽宇 王力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双向对称平衡阻尼安全控制组合阀,集成化程度高、体积小、结构紧凑,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在受控流体通道闭环循环液压回路中,设有相互连通且互为相反的安全控制组合阀和下组合阀组件,在自由状态下,锥面活门腔室配合锥面处于关闭状态,切断来自阻尼筒的控制流体源。高压流体通过扇形流道一路流入阻尼筒左腔,另一路通过安全控制组合阀阀座上的扇形流道,打开阀锥止回阀,流到阻尼筒右腔,形成压缩弹簧促动吸收外界冲击能量,实现泄压,反之亦然。安全控制组合阀与下游安全控制组合阀通过阀腔中弹簧座拐点槽液压油路彼此连通,组合为杆腔端的双阀组合联动控制阀,形成等效匹配的双向对称平衡阻尼安全控制组合阀系统。

    活塞式蓄能器气液隔离密封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431800B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011439006.0

    申请日:2020-12-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活塞式蓄能器气液隔离密封方法,旨在解决蓄能器活塞密封圈极端动态密封性较难保证的问题和高压力作用下密封件倾斜和破坏的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根据装配在缸筒中进行双向运动的圆柱体活塞、压紧螺母和密封件,以及缸筒两端的端盖,采用螺纹联接的活塞式蓄能器端盖与缸筒,在活塞的外圆上设置三到四个环形的矩形环槽,其中,第一个矩形环槽与第四个矩形环槽装配导向环,第二个环槽装配O型密封圈,并在O型密封圈上装配压在O型密封圈)上的密封环,第三个矩形环槽装配三角形密封圈,并在所述三角形密封圈的两侧设三角形保护圈。本发明避免了O型圈和密封环形成的组合密封与三角形密封之间困压。

    双作用阻尼器活塞杆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067829B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1910412055.6

    申请日:2019-05-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双作用阻尼器活塞杆,旨在提供一种能够为阻尼器提供通流能力且在大流量下液压阻尼器限压阀能稳定工作的阻尼器活塞杆,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活塞两侧端部的圆周上等分均布有四个对称分布的阀孔及其装配在所述阀孔中的限压阀,每个限压阀由制有通孔的限压阀座固定在所述阀孔中,并且在活塞两边同侧方向上分别布置的两个对称分布的阀孔,都分别装配有异构限压阀,四个异构限压阀在空间上两两对称相互正交,限压阀芯和限压弹簧都被约束在限压阀座形成的阀孔腔体中做往复运动,每个限压阀芯通过套装的限压弹簧的弹性压力来控制油压的单向流动。本发明解决了液压阻尼器限压阀通流能力不足引起的振动问题。

    一种消除作动器解锁冲击的结构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712670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892635.7

    申请日:2024-12-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作动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消除作动器解锁冲击的结构,包括外筒、活塞杆以及机械锁,所述机械锁包括上位锁块、下位锁块、下位锁上锁衬套、上锁衬套支撑弹簧、上位锁上锁衬套、滑动衬套,所述下位锁块上还设置有下位锁块第二凸部、下位锁块第三凸部,所述外筒内壁设置有对下位锁块进行限位的第三限位槽,所述滑动衬套上设置有支撑凸部对下位锁块进行限位,支撑凸部与第二推动端连接。本发明通过在原有的作动器机械锁结构上进行改进,能在机械锁解锁的同时,使活塞杆与滑动衬套相对固定,消除活塞杆因为无轴向刚性支撑而引起的冲击,整体改动量小,有效提升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以及零部件寿命。

    一种自带回中机构的尾撑收放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659928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892774.X

    申请日:2024-12-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飞机尾撑收放系统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自带回中机构的尾撑收放系统,包括与飞机机身相连的尾撑支柱作动筒,尾撑支柱作动筒上部连接有有侧向弹簧拉杆,尾撑支柱作动筒下部分别连接有尾撑收放作动筒、舱门拉杆机构、尾撑支柱上位锁,舱门拉杆机构的自由端与飞机舱门连接,尾撑收放作动筒的自由端连接有转动摇臂机构,转动摇臂机构的另一端连接有航向弹簧拉杆。本发明以飞机液压系统作为能源,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可靠稳定、自适应性强以及具备自动调节回中功能的尾撑收放系统,解决了现有尾撑收放系统结构复杂、稳定性差、互换性弱以及环境适应性差等技术问题。

    一种带锁定功能的尾撑支柱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659925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892643.1

    申请日:2024-12-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飞机尾撑支柱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带锁定功能的尾撑支柱,包括作动筒以及与作动筒输出端连接的支撑座,作动筒包括外筒以及滑动在外筒上的活塞杆,支撑座包括底座,活塞杆上设置有尾接杆,底座与尾接杆连接;所述外筒上设置有机械锁。本发明通过设置机械锁,使得作动筒具有锁定功能,防止作动筒误动作,提高其作业的稳定性;由于上锁弹簧A、上锁弹簧B提供预压力,使得油压需要大于该预压力时才能解锁,通过该变预压力的大小来改变解锁阈值,简单便捷;通过设置尾接杆与底座通过球面连接,在飞机着陆后若地面不平整或遭受极端恶劣环境,底座可以通过转动角度,调节支撑点,来保证飞机整体的稳定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