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管堆系统设计和非能动热管堆余热排出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019983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569162.1

    申请日:2022-05-2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热管反应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管堆系统设计和非能动热管堆余热排出系统及方法,包括:堆芯,两侧分别插有热管;燃料设计为六棱柱蜂窝孔状,热管安插孔内部与燃料紧密接触直接传热;第一热管换热器,与所述堆芯一侧的所述热管热交换;第二热管换热器,与所述堆芯另一侧的所述热管热交换;热动转换系统,向所述第一热管换热器和所述第二热管换热器送入冷流体,并吸收热量成为热流体返回;本发明可以减少堆芯传热过程中的传热路径、降低热阻,同时可以降低对高温热管长度的需求,且能实现无限时的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

    一种固态反应堆现象识别和分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47530A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211247899.8

    申请日:2022-10-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态反应堆现象识别和分级方法,包括:构建固态反应堆事故清单;确定与固态反应堆安全相关的关注对象及其准则;分析并识别固态反应堆事故清单中各事故下与固态反应堆安全相关的现象;对所识别出的现象进行分级,确定每一事故下各现象的重要程度,形成固态反应堆的现象清单;判断所述现象清单是否完整,若否则循环迭代上述现象识别和分级,直至满足判断条件,获取现象识别及分级报告。本发明能够识别出固态反应堆在瞬态运行和假想事故运行条件下与热工安全相关的现象,并基于对该识别现象的等级划分,获得固态反应堆全范围事故PIRT表,指导固态反应堆的研发设计和程序开发。

    一种核反应堆用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31849A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211115574.4

    申请日:2022-0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反应堆用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反应堆系统,反应堆系统的热端与入口管道相连,入口管道通过热交换器入口联箱与热交换器相连,反应堆系统和热交换器入口联箱之间的入口管道上设置隔离阀;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多级,多级热交换器串联连接,相邻的两级热交换器之间设置热交换器中间联箱;热交换器的出口与出口管道相连,出口管道上设置热交换器出口联箱和隔离阀;本发明的核反应堆用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能够满足在不同事故下,对余热排出系统的带热能力的不同需求,通过多级换热器的设计,避免带热量过大或过小,并减小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误启动对核反应堆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种缓解LOCA事故后破口虹吸的非能动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421675A

    公开(公告)日:2021-09-21

    申请号:CN202110786623.6

    申请日:2021-07-1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缓解LOCA事故后破口虹吸的非能动装置,包括螺旋叶片、叶轮轴、旋叶轮、喷放管和管套;螺旋叶片设置固定于叶轮轴上,所述旋叶轮与叶轮轴的下端与管套内壁焊接固定连接,旋叶轮与螺旋叶片适配连接;喷放管设置于管套的下方,喷放管与套管的基准线对准,喷放管与套管分别通过支架或吊装固定装配;与现有技术相比,与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直接连接的需要深入压力容器内的管道,当压力容器外的管道发生破裂时,由于旋叶轮和螺旋叶片产生的旋流流动阻力大,通过装置和破口的反应堆冷却剂泄漏量则变少,缓解了事故后果,另一方面也延缓了事故的发展速度,使操作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处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一种缓解LOCA事故后破口虹吸的非能动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5450920U

    公开(公告)日:2022-01-07

    申请号:CN202121576773.6

    申请日:2021-07-1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缓解LOCA事故后破口虹吸的非能动装置,包括螺旋叶片、叶轮轴、旋叶轮、喷放管和管套;螺旋叶片设置固定于叶轮轴上,所述旋叶轮与叶轮轴的下端与管套内壁焊接固定连接,旋叶轮与螺旋叶片适配连接;喷放管设置于管套的下方,喷放管与套管的基准线对准,喷放管与套管分别通过支架或吊装固定装配;与现有技术相比,与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直接连接的需要深入压力容器内的管道,当压力容器外的管道发生破裂时,由于旋叶轮和螺旋叶片产生的旋流流动阻力大,通过装置和破口的反应堆冷却剂泄漏量则变少,缓解了事故后果,另一方面也延缓了事故的发展速度,使操作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处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