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197999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709188.7
申请日:2024-11-27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 , 上海核能装备测试验证中心有限公司
IPC: G01M1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验证虹吸破坏装置在高压下的正向注入能力的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试验系统包括虹吸破坏装置、高压试验罐、入口流量计以及出口流量计。虹吸破坏装置设置于高压试验罐内。虹吸破坏装置的第一端口设置有入口流量计,入口流量计用于获取进入高压试验罐的工质的流量。虹吸破坏装置的第二端口设置有出口流量计,出口流量计用于获取流出高压试验罐的工质的流量。工质能够自虹吸破坏装置的第一端口流入虹吸破坏装置并自虹吸破坏装置的第二端口排放,通过入口流量计以及出口流量计获取虹吸破坏装置的引流比,进而得到虹吸破坏装置在高压下的正向注入能力。上述试验系统可验证虹吸破坏装置在高压条件下的正向注入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9197998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708920.9
申请日:2024-11-27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 , 上海核能装备测试验证中心有限公司
IPC: G01M1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验证虹吸破坏装置在高温高压下的反向喷放能力的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实验系统包括虹吸破坏装置、高压实验罐、高压气体产生装置、加热装置以及排放管路。高压实验罐内容纳有工质。加热装置设置于高压实验罐内。高压气体产生装置和高压实验罐连接。虹吸破坏装置位于高压实验罐内。虹吸破坏装置和排放管路连接,排放管路和高压实验罐的外部相连通。排放管路设置有破口模拟结构。在高压实验罐内高压的作用下,高压实验罐内的工质自虹吸破坏装置经排放管路排放至高压实验罐外,以获取虹吸破坏装置的实验数据,进而得到虹吸破坏装置在高温高压下的反向喷放能力。上述实验系统可以验证虹吸破坏装置对破口事故的缓解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3851234B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111201966.8
申请日:2021-10-15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核能装备测试验证中心有限公司
IPC: G21C15/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模拟堆芯加热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核反应堆模拟试验密排安装的内置式电加热棒,包括发热本体、导线棒、高导热绝缘材料、外壳体。该电加热棒可以有效解决密排安装对压力容器的贯穿密封的考验;有效缓解密排安装对对于压力容器的结构强度的考验;便于电加热棒外部电接线;便于电加热棒的整体拆卸。可以提升试验中的模拟堆芯加热的模拟相似性、工程可实施性和维修便利性。在确保电加热棒本身加热功能有效执行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密排安装,确保与实际反应堆堆芯相似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851234A
公开(公告)日:2021-12-28
申请号:CN202111201966.8
申请日:2021-10-15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上海核能装备测试验证中心有限公司
IPC: G21C15/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模拟堆芯加热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核反应堆模拟试验密排安装的内置式电加热棒,包括发热本体、导线棒、高导热绝缘材料、外壳体。该电加热棒可以有效解决密排安装对压力容器的贯穿密封的考验;有效缓解密排安装对对于压力容器的结构强度的考验;便于电加热棒外部电接线;便于电加热棒的整体拆卸。可以提升试验中的模拟堆芯加热的模拟相似性、工程可实施性和维修便利性。在确保电加热棒本身加热功能有效执行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密排安装,确保与实际反应堆堆芯相似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480168B
公开(公告)日:2025-04-29
申请号:CN202510046290.1
申请日:2025-01-13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21C15/26 , G21C15/243 , G21C15/18 , G21C1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池式研究堆的堆芯保护机构、反应堆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堆芯保护机构,包括:气泡发生装置,气泡发生装置的出气口设置于池式研究堆的堆底小室内,气泡发生装置用于产生气泡,气泡与堆底小室内的液态水形成气液两相的混合物,使堆芯侧的平均密度降低,从而加大反应堆水池与堆芯侧之间流体的静压差,使得自然循环的驱动力增加;其中,池式研究堆的堆芯浸没在反应堆水池底部,堆底小室位于堆芯下方且与堆芯相连通,堆芯余热依靠水的自然循环导出。本发明可用以解决或改善现有研究堆存在流动滞止现象、自然循环建立速度慢、堆芯余热无法快速排出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761240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819418.5
申请日:2024-12-11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内部测点布置方法、网络设备及可读介质。方法包括获取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几何参数,根据几何参数建立压力容器的三维模型;使用三维软件抽取三维模型中的冷却剂流道,得到流体域;采用CFD软件对流体域进行网格的划分;设定湍流模型和边界条件,CFD软件根据湍流模型和边界条件预估出反应堆整体的流场分布;根据反应堆整体的流场分布布置测点的位置。本发明通过建立与试验堆或者原型堆等比例的三维模型,采用了流体力学计算的方式对反应堆压力容器内部流体域进行数值仿真计算,得到反应堆压力容器内部流道所有区域的压力,温度等物理量的分布,可以很方便的确定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的具体测量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7272860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240176.X
申请日:2023-09-22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一体化小堆的临界热流密度计算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一体化小型核反应堆在失水事故瞬态分析中喷放阶段的流动工况数据;其中流动工况数据包括冷却剂压力;根据流动工况数据选择不同的临界热流密度关系式进行计算,得到临界热流密度,包括:根据冷却剂压力判断所处的压力区间,根据所确定的压力区间对应的临界热流密度关系式,结合获取的流动工况数据,计算得到临界热流密度。本发明构建一体化小型核反应堆在失水事故瞬态分析中喷放阶段的CHF预测关系式组合,根据不同的流动工况数据选择不同的CHF预测关系式组合,计算得到更准确的临界热流密度,计算结果更保守。
-
公开(公告)号:CN117253634A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1221353.X
申请日:2023-09-20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一体化反应堆安全系统及方法,属于核反应堆安全系统技术领域,包括一体化反应堆压力容器和安全壳,所述一体化反应堆压力容器设置在安全壳内,所述一体化反应堆压力容器内部设置有一二次侧换热器,所述一二次侧换热器的二次侧入口与二次侧给水管线相连,一二次侧换热器的二次侧出口与二次侧出口管线相连;所述安全壳外侧设置有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所述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出口通过余排出口管线与二次侧给水管线相连,所述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入口通过余排入口管线与二次侧出口管线相连。本发明满足反应堆设计基准事故缓解需求,保证反应堆安全性,最大限度简化设备、提高布置空间利用率,提升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953752B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311778020.7
申请日:2023-12-22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反应堆高温压力容器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缩比高温压力容器试验装置并计算流体装填量的偏差体积,进而确定补偿填充装置的体积;根据试验区域确定补偿填充装置的安装区域与结构,制造并安装补偿填充装置;其中,补偿填充装置包括多孔容器与陶瓷块体,陶瓷块体包容在多孔容器内,并由陶瓷块体的总体积提供对偏差体积的补偿。本方法在对偏差体积进行准确补偿的同时提高了试验装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简化了试验流程,提高了反应堆高温压力容器模拟试验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416509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535121.6
申请日:2024-10-31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投核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111/06 , G06F111/08 , G06F119/02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棒的边界条件确定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步骤S1:获取与热棒计算相关的核电厂系统;获取影响热棒性能的第一影响参数;步骤S2:识别热棒在核电厂系统中的第二影响参数并根据最佳估算系统构建热棒的相关模型;步骤S3:设定边界条件的初始值并根据敏感性分析方法对热棒的相关模型进行仿真,获得热棒性能影响结果;步骤S4:根据敏感性分析方法和最佳估算系统对第一影响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计算,获得第一分析结果;根据统计学方法量化第一影响参数对边界条件的第一影响结果;步骤S5:根据第一分析结果和第一影响结果迭代更新边界条件,获得更新后的边界条件值。本发明可以获得精确的热棒边界条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