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过渡曲面的内循环冷却刀具及冷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270585B

    公开(公告)日:2018-05-22

    申请号:CN201610830310.5

    申请日:2016-09-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过渡曲面的内循环冷却刀具及冷却方法,刀片与刀片座安装后形成内循环流道,内循环流道两端分别与进液口和出液口连接;所述刀片内设有液体回旋窝,所述液体回旋窝与内循环流道连通。通过在液体回旋窝中的液体湍流,将刀具内产生的热量吸收,从而有效降低刀具温度,在干切削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切削温度,提高刀具切削性能,保证加工质量和刀具寿命,实现高质、高效、低成本的可持续性制造。本发明通过液体回旋窝提高了冷却液的冷却效率,保证刀具可持续性使用。

    一种内冷却车刀系统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397121B

    公开(公告)日:2017-08-25

    申请号:CN201510966755.1

    申请日:2015-12-1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内冷却车刀系统。其技术方案是:一种内冷却车刀系统,其特征是:它包括:计算机(13),冷水机(14),温度采集装置(16),进液管路(17),出液管路(18),分离式内冷车刀(19),热电偶(22);本发明通过内冷却技术,将加工过程中刀具内产生的热量吸收并带走,从而有效降低刀具温度,在干切削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切削温度,提高刀具切削性能,保证加工质量和刀具寿命,实现高质、高效、低成本的可持续性制造;通过计算机监控冷却液进出口温度来监控刀具温度,实时控制冷却液流量,保证了冷却的实时性和高效性。

    带过渡曲面的内循环冷却刀具及冷却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270585A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610830310.5

    申请日:2016-09-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3B27/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过渡曲面的内循环冷却刀具及冷却方法,刀片与刀片座安装后形成内循环流道,内循环流道两端分别与进液口和出液口连接;所述刀片内设有液体回旋窝,所述液体回旋窝与内循环流道连通。通过在液体回旋窝中的液体湍流,将刀具内产生的热量吸收,从而有效降低刀具温度,在干切削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切削温度,提高刀具切削性能,保证加工质量和刀具寿命,实现高质、高效、低成本的可持续性制造。本发明通过液体回旋窝提高了冷却液的冷却效率,保证刀具可持续性使用。

    一种内冷却车刀系统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397121A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510966755.1

    申请日:2015-12-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3B27/10 B23B25/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内冷却车刀系统。其技术方案是:一种内冷却车刀系统,其特征是:它包括:计算机(13),冷水机(14),温度采集装置(16),进液管路(17),出液管路(18),分离式内冷车刀(19),热电偶(22);本发明通过内冷却技术,将加工过程中刀具内产生的热量吸收并带走,从而有效降低刀具温度,在干切削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切削温度,提高刀具切削性能,保证加工质量和刀具寿命,实现高质、高效、低成本的可持续性制造;通过计算机监控冷却液进出口温度来监控刀具温度,实时控制冷却液流量,保证了冷却的实时性和高效性。

    一种分离式内冷却车刀
    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414443U

    公开(公告)日:2016-08-03

    申请号:CN201521069048.4

    申请日:2015-12-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车床刀具。其技术方案是:一种分离式内冷却车刀,它包括:刀片(1)、刀片座(2)、圆形密封圈(23)以及异形密封圈(24)。本实用新型通过内冷却技术,将加工过程中刀具内产生的热量吸收并带走,从而有效降低刀具温度,在干切削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切削温度,提高刀具切削性能,保证加工质量和刀具寿命,实现高质、高效、低成本的可持续性制造,采用分离式结构模式,保证了刀具的互换性及经济性。

    一种优化机床大件结构动态特性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117547B

    公开(公告)日:2022-12-27

    申请号:CN201810894923.4

    申请日:2018-08-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优化机床大件结构动态特性的方法,用于优化机床大件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采集各个测试点的加速度数据;步骤2,构建简化模型,获取模态数据;步骤3,依据质量灵敏度公式、刚度灵敏度公式确定机床大件结构质量薄弱点和刚度薄弱点;步骤4,确定各个测试点上结构质量目标函数和结构刚度目标函数;步骤5,计算出各结构质量的优化值和结构刚度的优化值;步骤6,分别对比机床大件结构质量优化前后以及刚度优化的前后各阶模态频率和振幅的变化;以及步骤7,分别利用机床大件结构质量优化后、刚度优化后的各阶模态频率进行模态置信准则MAC验证整个方法的可靠性。

    一种获取机床部件最佳体积比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583137A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811624211.7

    申请日:2018-12-28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获取机床部件最佳体积比的方法,因为建立机床动力学模型,将机床部件的特征质量值、特征阻尼值及特征刚度值代入机床的动力学方程,得到表征刀尖点的空间位移量与质量值关系的刀尖位移-质量关系曲线,选取刀尖位移-质量关系曲线中对应刀尖点位移最小的机床部件特征质量值作为最优质量值,进而得到机床部件最佳质量比,而通过最佳质量比能得到机床部件进行拓扑优化设计是所需的最佳体积比。所以,本发明基于动力学理论完成机床最佳质量计算,并将计算结果直接用于机床部件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当中,提出了一种获取机床部件最佳体积比的方法。

    一种卧式卷腹器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621306B

    公开(公告)日:2020-09-01

    申请号:CN201811624173.5

    申请日:2018-12-28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卧式卷腹器,因为包括支架单元,负重单元,底座板,靠背单元,其中支架单元上具有高度调节杆,负重单元包括负重杆和配重杆,负重杆的一端与配重杆铰接,底座板固定设置在支撑架上,靠背单元包括靠背、第一连杆以及高度调节套筒,靠背的两端分别与底座板与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高度调节套筒铰接,高度调节杆在杆长方向上具有多个高度调节孔,高度调节套筒上设置有一个定位孔,高度调节套筒套设在高度调节杆上,定位孔通过与不同的高度调节孔进行销连接使得高度调节套筒固定在高度调节杆上的多个不同的位置,使得靠背与底板之间形成不同的夹角。

    一种卧式卷腹器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621306A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811624173.5

    申请日:2018-12-28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卧式卷腹器,因为包括支架单元,负重单元,底座板,靠背单元,其中支架单元上具有高度调节杆,负重单元包括负重杆和配重杆,负重杆的一端与配重杆铰接,底座板固定设置在支撑架上,靠背单元包括靠背、第一连杆以及高度调节套筒,靠背的两端分别与底座板与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高度调节套筒铰接,高度调节杆在杆长方向上具有多个高度调节孔,高度调节套筒上设置有一个定位孔,高度调节套筒套设在高度调节杆上,定位孔通过与不同的高度调节孔进行销连接使得高度调节套筒固定在高度调节杆上的多个不同的位置,使得靠背与底板之间形成不同的夹角。

    一种优化机床大件结构动态特性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117547A

    公开(公告)日:2019-01-01

    申请号:CN201810894923.4

    申请日:2018-08-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优化机床大件结构动态特性的方法,用于优化机床大件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采集各个测试点的加速度数据;步骤2,构建简化模型,获取模态数据;步骤3,依据质量灵敏度公式、刚度灵敏度公式确定机床大件结构质量薄弱点和刚度薄弱点;步骤4,确定各个测试点上结构质量目标函数和结构刚度目标函数;步骤5,计算出各结构质量的优化值和结构刚度的优化值;步骤6,分别对比机床大件结构质量优化前后以及刚度优化的前后各阶模态频率和振幅的变化;以及步骤7,分别利用机床大件结构质量优化后、刚度优化后的各阶模态频率进行模态置信准则MAC验证整个方法的可靠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