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078509B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310032525.9
申请日:2013-01-28
Applicant: 上海电力学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70/149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串联输入并联输出的软开关交错直流变换器,包括输入电源、开关管电路、钳位电容C1和C2、变压器T1和T2、二极管电路以及输出电路,所述的输入电源和开关管电路输入端之间连接有输入电容Ci1、Ci2,Ci1、Ci2串联后连接在输入电源两端,所述的开关管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开关管S1、S2、S3和S4,S1连接输入电源的正极,S4连接输入电源的负极,所述的S2和S3间的连接点分别连接Ci1、Ci2、C1、C2,所述的S1和S2间的连接点与T1的一次侧连接,S3和S4间的连接点与T2的一次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开关管承受最大电压较小、输出电流均流、高效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4092242B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申请号:CN201410336327.6
申请日:2014-07-15
Applicant: 上海电力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可控虚拟阻抗的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基准参考频率ωco和反馈的逆变器电容电压Vfil经过锁相环模块产生参考电压幅角θi;步骤S2:由参考电压幅角θi和基准参考幅值Eco获得参考电压Vref;步骤S3:参考电压Vref减去反馈的逆变器电容电压Vfil后经过PI控制器获得状态量J(s);步骤S4:状态量J(s)减去输出电流前馈值βIsp后,经逆变器电容电压反馈补偿,再经过P控制器得到电流Ip;步骤S5:电流Ip减去输出电流Isp后,经过滤波控制器获得逆变器电容电压Vfil;步骤S6:获得等效虚拟阻抗Z0,根据公式调整输出阻抗的大小,使并联的多个逆变器输出电流均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使得逆变器的输出阻抗精确可控,实现并联系统的逆变器平衡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04079198A
公开(公告)日:2014-10-01
申请号:CN201410335906.9
申请日:2014-07-15
Applicant: 上海电力学院
IPC: H02M7/49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可控虚拟阻抗的不同容量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多个逆变器分别串联LCL滤波器后并联连接一共同连接点,在逆变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的基础上加上入一个电流补偿环和一个电流前馈,构建可控虚拟阻抗控制系统;步骤S2:计算不同容量逆变器的额定容量比例,基于步骤S1中的控制系统,将相应的逆变器输出阻抗随额定容量的反比例进行调整,实现逆变器输出功率按额定容量分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现了逆变器输出功率随额定容量比的精确控制,克服了下垂控制方法牺牲幅值和频率精度的缺点,应用瞬时值控制也提高了逆变器的动态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4092242A
公开(公告)日:2014-10-08
申请号:CN201410336327.6
申请日:2014-07-15
Applicant: 上海电力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可控虚拟阻抗的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基准参考频率ωco和反馈的逆变器电容电压Vfil经过锁相环模块产生参考电压幅角θi;步骤S2:由参考电压幅角θi和基准参考幅值Eco获得参考电压Vref;步骤S3:参考电压Vref减去反馈的逆变器电容电压Vfil后经过PI控制器获得状态量J(s);步骤S4:状态量J(s)减去输出电流前馈值βIsp后,经逆变器电容电压反馈补偿,再经过P控制器得到电流Ip;步骤S5:电流Ip减去输出电流Isp后,经过滤波控制器获得逆变器电容电压Vfil;步骤S6:获得等效虚拟阻抗Z0,根据公式调整输出阻抗的大小,使并联的多个逆变器输出电流均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使得逆变器的输出阻抗精确可控,实现并联系统的逆变器平衡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03078509A
公开(公告)日:2013-05-01
申请号:CN201310032525.9
申请日:2013-01-28
Applicant: 上海电力学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70/149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串联输入并联输出的软开关交错直流变换器,包括输入电源、开关管电路、钳位电容C1和C2、变压器T1和T2、二极管电路以及输出电路,所述的输入电源和开关管电路输入端之间连接有输入电容Ci1、Ci2,Ci1、Ci2串联后连接在输入电源两端,所述的开关管电路包括依次串联的开关管S1、S2、S3和S4,S1连接输入电源的正极,S4连接输入电源的负极,所述的S2和S3间的连接点分别连接Ci1、Ci2、C1、C2,所述的S1和S2间的连接点与T1的一次侧连接,S3和S4间的连接点与T2的一次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开关管承受最大电压较小、输出电流均流、高效等优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