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字ELISA检测装置与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73000A

    公开(公告)日:2020-06-12

    申请号:CN202010108352.4

    申请日:2020-02-2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赵祥伟 崔玉军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字Elisa检测装置与检测方法;所述检测装置包括集成检测腔的光纤传像束、图像传感器、图像采集电路;检测腔位于光纤传像束上端面表面;图像传感器与图像采集电路相连,光纤传像束下端面与图像传感器无缝耦合,光纤传像束上表面设置有微孔阵列;所述检测方法具体为:将磁性微球表面修饰待测抗体,利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抗原,将洗涤完成的磁性微球分散于光纤传像束上表面的微孔中,微孔大小设置为每个微孔最多只能放得下一个磁性微球,然后加入显色溶液反应,拍摄此时的图像,软件计算微孔亮暗比例;本发明采用光纤传像束与图像传感器耦合的方式成像,检测体积大大缩小,可以实现便携式应用。

    一种荧光相关光谱测量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9520982A

    公开(公告)日:2019-03-26

    申请号:CN201811382587.1

    申请日:2018-11-2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光谱检测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荧光相关光谱测量系统,利用拉锥光纤将激发光限制在飞升体积内,同时利用光纤收集荧光信号进行时间相关光子计数,从而获取荧光相关光谱;该方法避免了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或者双光子荧光显微镜的使用,降低了荧光相关光谱的测量成本,同时可以将光纤深入溶液中、反应器内、微流控芯片内、细胞内或者体内,消除了成像设备的空间限制,可以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反应动力学研究、活细胞分析、生物检测、疾病诊断和药物筛选等方面。

    一种空间转录组测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804654A

    公开(公告)日:2020-02-18

    申请号:CN201911045587.7

    申请日:2019-10-3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间转录组测序方法,此方法可以获得组织切片中高分辨率的空间转录组信息,通过对连接在微球上的空间编码序列在半导体测序芯片上进行的原位测序,可以首先确认微球上空间编码序列和测序芯片中微孔位置的对应关系,随后将组织切片贴附于此装载有编码微球的芯片上,原位捕获组织中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经逆转录合成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分析过程即可获得这些核酸链的序列信息;通过软件分析,可以将测序结果定位到其在组织中的原始位置;因此,这种方法有助于研究组织内细胞的基因表达和组织病理学分子机制,为全面理解和研究组织器官功能和疾病演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种用于单分子荧光限域激发的纳米微阵列近场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0749580B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1910881519.8

    申请日:2019-09-1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赵祥伟 崔玉军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单分子荧光限域激发的纳米微阵列近场结构,包括基底和电介质填充部分,所述电介质填充部分均匀的阵列在基底中,所述电介质填充部分均在高度H方向上贯穿基底,所述基底材料为导电金属,所述电介质填充部分为透明材质。本发明的近场机构将单个荧光分子的激发限制在一个开放的平面上的纳升体积内,利用了介质填充等离激元纳米孔将激发限域到开放表面,有效降低了生物大分子与进入激发体积的空间位阻,与零模波导相比,该结构具有更优良的性能,且可以从上下两个方向采集单分子荧光信号,测试中应用灵活。

    一种用于单分子荧光限域激发的纳米微阵列近场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0749580A

    公开(公告)日:2020-02-04

    申请号:CN201910881519.8

    申请日:2019-09-1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nventor: 赵祥伟 崔玉军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单分子荧光限域激发的纳米微阵列近场结构,包括基底和电介质填充部分,所述电介质填充部分均匀的阵列在基底中,所述电介质填充部分均在高度H方向上贯穿基底,所述基底材料为导电金属,所述电介质填充部分为透明材质。本发明的近场机构将单个荧光分子的激发限制在一个开放的平面上的纳升体积内,利用了介质填充等离激元纳米孔将激发限域到开放表面,有效降低了生物大分子与进入激发体积的空间位阻,与零模波导相比,该结构具有更优良的性能,且可以从上下两个方向采集单分子荧光信号,测试中应用灵活。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