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212712A
公开(公告)日:2021-01-12
申请号:CN202011004964.5
申请日:2020-09-2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湿式冷却塔预热式防冻系统的温度控制方法,用于预热式防冻系统的预热器进风百叶窗式风门和进水调节阀的控制,保证冷却塔防冻前提下出塔冷却水温度最低。控制系统包括:百叶窗式调节风门、风门执行机构、进水调节阀、阀执行机构、PLC控制器、环境温度传感器、进出塔水温传感器、预热气温传感器、出口水温传感器、空气预热器。温度控制包括对预热气温、预热器出水温度、冷却塔出水温度的联合控制,控制过程为基于气象条件变化及机组负荷变化的温度连续控制。本发明既能有效监测预热器及冷却塔的运行状态,又能实现对预热气温与出塔水温的闭环自动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2197610A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申请号:CN201911094285.9
申请日:2019-11-11
Applicant: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煤机组一次调频复合控制系统,包括凝结水调阀、电动光圈式节流孔板、节流孔板控制装置、集成总控装置;电动光圈式节流孔板对应安装在低压缸的抽汽口和其中一个或多个低压加热器之间,用于根据节流孔板控制装置发送的控制指令以调节进入其中一个或多个低压加热器的低压抽汽流量;当电网频率波动差值大于预设差值阈值时,集成总控装置同时启动凝结水调阀和节流孔板控制装置,分别调节进入低压加热器的凝结水流量和低压抽汽流量,直至电网频率恢复稳定。本发明通过凝结水节流与低加抽汽节流的结合,解决现有凝结水节流技术负荷相应慢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加热器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006184A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910067868.6
申请日:2019-01-2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能热水器与热泵热水器的集成系统,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和热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的出水口连接第一温控阀的进水口,第一温控阀的热水出水口连接热泵热水器的进水口,第一温控阀的冷水出水口连接第二温控阀的冷水进水口,第二温控阀的热水进水口连接热泵热水器的出水口,第二温控阀的出水口作为集成系统的输出口。本发明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太阳能热水器在恶劣天气以及夜晚无法工作的问题;本发明没有复杂的控制器,仅靠温控阀即可实现热水流路的切换,无需外界干预,简洁高效,经济适用;本发明能够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了能源的浪费。
-
公开(公告)号:CN109890090A
公开(公告)日:2019-06-14
申请号:CN201910136926.6
申请日:2019-02-2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电除尘器的灰斗上的PTC电加热装置,包括多个排布在灰斗外壁上的PTC加热元件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将多个PTC加热元件分为多个加热单元依次开启;其中控制器开启一个加热单元后,控制器检测已开启的PTC加热元件的功率值变化直至功率值低于控制器的预设值,然后控制器开启下一个加热单元。本发明将PTC材料作为加热元件,可根据温度的变化自动调节加热功率,自行将加热温度控制在目标温度附近,无需加装控制装置,减少了控制装置带来的故障发生率;采用分批投入PTC加热元件的运行方式,充分利用了电缆承载电流的能力;部分PTC加热元件损坏不会影响整个装置工作,避免了因局部损坏导致系统无法运行的风险,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716733A
公开(公告)日:2016-06-29
申请号:CN201610067493.X
申请日:2016-01-2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1K7/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K7/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火电机组套管式热电偶温度测量的动态校正方法,包括:建立套管式热电偶的非稳态导热过程计算模型,基于测量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反演套管内的温度空间分布和套管外壁换热热流;通过蒸汽温度与压力信号计算蒸汽流量,根据换热关联式计算热电偶套管外壁对流换热系数;根据套管外壁换热热流和对流换热系数计算蒸汽和热电偶套管外壁的换热温差;根据计算的套管外壁温度和换热温差实现对蒸汽温度的在线动态校正。本发明算法实现过程简单,物理意义清晰,解决了套管式热电偶温度响应严重滞后的问题,大幅缩短了电厂主、再热蒸汽温度测量的响应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04265378A
公开(公告)日:2015-01-07
申请号:CN201410510924.6
申请日:2014-09-2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F01D1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滞回式可变间隙汽封,包括汽封体和若干汽封弧段,所述汽封体朝向转子一侧的表面设有汽封装配槽,所述汽封弧段安装在汽封装配槽内,在相邻的汽封弧段断面之间通过弹簧连接;在所述各汽封弧段的进汽端设有进汽槽,在所述汽封体出汽侧设置至少一个出汽孔。本发明使汽封弧段在中高负荷下闭合,在较低负荷时重新打开,从而保证在汽轮机整个启动过程中汽封齿都不会与转子发生碰磨,避免了汽封齿的磨损、变形,延长了汽封的使用寿命,减少了漏汽量,增加了机组出力,提高了汽轮机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2410916A
公开(公告)日:2012-04-11
申请号:CN201110394092.2
申请日:2011-12-0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1M7/02
Abstract: 一种汽轮机动叶片振动特性实验装置及方法,包括条形弹性体和第一架台,第一磁铁、电磁铁、交流信号发生器和开关,第二架台、第二磁铁和第三磁铁,条形弹性体的振动参数采集装置和频谱测量装置;条形弹性体首端连接在第一架台上部;所述第一磁铁连接在条形弹性体上;所述电磁铁上的线圈通过开关连接交流信号发生器;电磁铁对应置于所述第一磁铁下方;所述第三磁铁连接在第二架台的上部;所述第二磁铁连接在条形弹性体的尾端;所述条形弹性体的尾端指向所述第三磁铁;所述条形弹性体的振动参数采集装置采集条形弹性体的振动参数后,再传给频谱测量装置;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重量和小于使条形弹性体产生形变的力。用条形弹性体模拟汽轮机叶片振动。
-
公开(公告)号:CN112883509B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110093283.9
申请日:2021-01-2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8 , F04B41/06 , F04B41/02 , F04B35/04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绝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设计方法及设计系统,基于环境压力和温度、高温蓄热装置设计储热温度、储气库设计最高压力、压缩过程级间冷却器高温侧设计端差确定压缩机组所需压缩机级数,根据压缩机热力学模型确定各级压缩机进出口参数;基于压缩机级数、设计排气温度和设计膨胀背压、第N级压缩机出口温度、储气库设计最低压力和膨胀过程级间加热器高温侧设计端差确定膨胀机级数,根据膨胀机热力学模型确定各级膨胀机进出口参数;基于末级压缩机出口温度和末级膨胀机进口温度情况,进一步确定压缩机级数和膨胀机级数。根据特定边界参数快速设计压缩级数和膨胀级数及相应参数配置,确保系统完整循环过程具有较高的电对电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883509A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2110093283.9
申请日:2021-01-2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8 , F04B41/06 , F04B41/02 , F04B35/04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绝热式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设计方法及设计系统,基于环境压力和温度、高温蓄热装置设计储热温度、储气库设计最高压力、压缩过程级间冷却器高温侧设计端差确定压缩机组所需压缩机级数,根据压缩机热力学模型确定各级压缩机进出口参数;基于压缩机级数、设计排气温度和设计膨胀背压、第N级压缩机出口温度、储气库设计最低压力和膨胀过程级间加热器高温侧设计端差确定膨胀机级数,根据膨胀机热力学模型确定各级膨胀机进出口参数;基于末级压缩机出口温度和末级膨胀机进口温度情况,进一步确定压缩机级数和膨胀机级数。根据特定边界参数快速设计压缩级数和膨胀级数及相应参数配置,确保系统完整循环过程具有较高的电对电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793378B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1910976573.0
申请日:2019-10-1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F28F2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然通风冷却塔防冻系统及冷却水温度控制方法,包括冷却塔本体和管翅式气水换热系统;管翅式气水换热系统包括挡风板、管翅式气水换热器、百叶窗式调节风门和温度监测模块;挡风板将进风腔分割为交替的空气加热器区和非加热区;空气加热器区内布设管翅式气水换热器,热端通过进水调节阀与汽轮发电机组中凝汽器的热循环水相连接;每个空气加热器区和每个非加热区的进风口均为驱动电机控制的百叶窗式调节风门;温度监测模块包括空气温度传感器和冷水温度传感器。本发明既有效解决了自然通风冷却塔寒冷季的防冻安全问题,又可使冷却塔出水温度按机组冷端优化运行的最优参数控制,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高机组运行的经济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