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728653A
公开(公告)日:2014-04-16
申请号:CN201310726869.X
申请日:2013-12-26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IPC: G01T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固体样品中碳-14制样系统,属于放射性制样系统领域。所述的制样系统为整体集成箱柜式结构,各部件均设置在集成箱柜内。所述制样系统中的压缩气体经过进气微调阀、自动阀、压力传感器、质量流量计控制,进入缓冲器和样品管,样品在有氧的气氛中于解析床内高温分解,经过催化床高温催化氧化后的气体,冷却器冷却,再经硅胶吸附床吸附氚和水处理,最后通过流量控制进入三级串联的吸收器吸附,再次处理后经真空泵排出。本发明能够直接通过计算机界面对制样过程进行控制,在自动运行过程中,操作者经权限认可后,能方便干预运行的全过程。本发明经济实用,节能环保,实用性强;部件更换方便,易清洗并实现了小型自动化。
-
公开(公告)号:CN112817027A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2110060479.8
申请日:2021-01-18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强辐射场远程遥控测量系统,该系统包括:远程控制台、控制柜、机械臂底座、多关节机械臂和多功能探测器,多功能探测器包括测量探头、标识笔、激光测距仪和视屏摄像头。本发明公开的强辐射场远程遥控测量系统集成视控制系统及多功能探测器于一体,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和机器视觉技术实现强辐射环境测量系统的无障碍可视化远程操作,避免了人工进行辐照监测带来的辐照危害,解决了由于人工不能在辐照环境中进行长时间持续监测而导致的监测数据不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本发明为辐射环境的判定和研究以及辐射等级评估等提供了可靠的监测数据,适用于核应急、核事故、核退役等场所的强辐射监测,具有通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324339A
公开(公告)日:2019-02-12
申请号:CN201811272416.3
申请日:2018-10-30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IPC: G01T1/16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应堆退役不锈钢材料中Sr-90分析装置和方法。该装置分为分离单元和测量单元,分析单元实现Sr-90及其子体Y-90的快速分离,测量单元对分离纯化的Sr-90子体Y-90进行活度浓度测量,然后根据Y-90推算获得Sr-90活度浓度。该方法处理时间短,符合快速分离分析的要求;同时,分析流程简化可控,减少了化学试剂的使用量和工作人员的接触时间,避免了放射性及化学试剂对工作人员职业健康危害的不利影响。而且,根据选择性吸附分离原理对Sr-90子体Y-90高效吸附并解吸,保证了较高的回收效率。该方法具有分离时间短、流程简单、回收率高、系统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能够满足反应堆中不锈钢结构材料中Sr-90快速分析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2489847B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011384097.2
申请日:2020-12-01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IPC: G21F9/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活化石墨减容处理方法,属于放射性废物处理领域。本发明将块状石墨粉碎后制成微粉;采用电催化氧化的方法使活化石墨粉中的C(14C)、H(T)转化为CO(14CO)和H2O(HTO/T2O),石墨粉中的60Co/152Eu/55Fe等金属类放射性核素转化为固态氧化物形式;采用多级级联色谱对气体中的14CO和HTO/T2O进行富集和分离;采用高温电化学还原技术将富集的14CO气体转化为14C固体,以实现放射性废石墨的大幅度减容。本发明既解决了放射性石墨处理中的最大化减容问题、又使得减容中放射性核素尽可能少进入环境,不仅可以满足活化石墨的规模化处理,而且可以实现活化石墨中处理中14C等核素的收集利用,解决了目前国内外对活化石墨的安全处置问题,是一种环境友好、处理过程能耗低的活化石墨处理处置技术。
-
公开(公告)号:CN109967449A
公开(公告)日:2019-07-05
申请号:CN201910377352.1
申请日:2019-05-05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氚污染物件表面热吹扫去污装置及去污方法。该装置包含去污单元和测量单元。该方法利用热解吸结合高速气体载带吹扫交换,通过加热含一定氢量或水汽的气体,经气刀压缩加热气体后高速吹扫和加热解吸实现氚的脱附,使得氚污染物件达到再复用要求,具有安全、高效、去污因子高、无二次污染的优点,能够实现氚污染物件表面微损伤,满足氚污染物件表面去污后的复用要求,广泛适用于金属、线缆和玻璃等材料的氚污染物件的表面去污。本发明的氚污染物件表面热吹扫去污方法去污流程简化,系统密闭自动化,尾气达标排放,避免了工作人员直接接触氚引起职业健康危害的不利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7872439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410080730.0
申请日:2024-01-19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功能自动辐射巡测机器人,该机器人包括全向移动小车、位姿调整机构、探测系统及控制系统。该多功能自动辐射巡测机器人集成控制系统、探测系统、机器人系统为一体,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机器视觉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大面积辐射作业场所放射性污染表面的自动化快速测量,极大提高了大面积辐射测量的效率,可避免人工测量带来的辐照危害、登高作业带来的工业危害等,解决了人工测量耗时、耗力的问题,该多功能自动辐射巡测机器人适用于核设施运行、核退役、核应急等场景下大面积放射性污染表面的辐射水平的自动化测量,具有通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171788A
公开(公告)日:2021-07-27
申请号:CN202110494246.9
申请日:2021-05-07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光催化剂由质量比为1∶3~1∶7的WO3与g‑C3N4组成;所述制备方法首先通过高温煅烧制备WO3和g‑C3N4,之后再通过高温煅烧法制备出WO3/g‑C3N4复合光催化剂;所述光催化剂在废水除铀过程中,用于将U(VI)还原为U(IV)。本发明公开的WO3/g‑C3N4复合光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其光催化活性是WO3和g‑C3N4的4.58倍和1.83倍,且光催化稳定性高,本发明公开的WO3/g‑C3N4复合光催化剂可用于含铀废水中铀的分离与去除,其U(VI)去除率能够最高能够达到99.6%。
-
公开(公告)号:CN112489847A
公开(公告)日:2021-03-12
申请号:CN202011384097.2
申请日:2020-12-01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IPC: G21F9/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活化石墨减容处理方法,属于放射性废物处理领域。本发明将块状石墨粉碎后制成微粉;采用电催化氧化的方法使活化石墨粉中的C(14C)、H(T)转化为CO(14CO)和H2O(HTO/T2O),石墨粉中的60Co/152Eu/55Fe等金属类放射性核素转化为固态氧化物形式;采用多级级联色谱对气体中的14CO和HTO/T2O进行富集和分离;采用高温电化学还原技术将富集的14CO气体转化为14C固体,以实现放射性废石墨的大幅度减容。本发明既解决了放射性石墨处理中的最大化减容问题、又使得减容中放射性核素尽可能少进入环境,不仅可以满足活化石墨的规模化处理,而且可以实现活化石墨中处理中14C等核素的收集利用,解决了目前国内外对活化石墨的安全处置问题,是一种环境友好、处理过程能耗低的活化石墨处理处置技术。
-
公开(公告)号:CN111081408A
公开(公告)日:2020-04-28
申请号:CN201911224414.1
申请日:2019-12-04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滤制作α源装置,在Pu、Am等α核素制源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La/Ce/Nd溶液,然后加入还原剂——分析纯三氯化钛,再加入一定量氢氟酸,充分反应使得Pu、Am等和LaF3/CeF3/NdF一起形成微沉淀,然后抽滤把微沉淀沉积在制源滤膜上,形成厚度均匀的纳米薄膜源,采用低本底α谱仪进行各核素同位素高分辨测量。本发明的α源批量微滤制作装置满足了液体微沉淀制源要求。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微滤制作α源的方法,实现了批量化、标准化操作,减少了分析人员的工作量,解决了α源抽滤制作过程中不可控因素,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放射性摄入剂量和工作量;该装置及方法适用于来源于各种情况产生的样品形成液体溶液制α固体平面源的批量制作。
-
公开(公告)号:CN214097802U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2120121385.2
申请日:2021-01-18
Applican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强辐射场远程遥控测量系统,该系统包括:远程控制台、控制柜、机械臂底座、多关节机械臂和多功能探测器,多功能探测器包括测量探头、标识笔、激光测距仪和视屏摄像头。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强辐射场远程遥控测量系统集成视控制系统及多功能探测器于一体,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和机器视觉技术实现强辐射环境测量系统的无障碍可视化远程操作,避免了人工进行辐照监测带来的辐照危害,解决了由于人工不能在辐照环境中进行长时间持续监测而导致的监测数据不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为辐射环境的判定和研究以及辐射等级评估等提供了可靠的监测数据,适用于核应急、核事故、核退役等场所的强辐射监测,具有通用性。
-
-
-
-
-
-
-
-
-